..续本文上一页 pa dav/」﹞、顶法﹝藏文作「rtse mo dav/」﹞、顺谛忍法﹝藏文作「bden pa”i rjes su mthun pa”i bzod pa dav/」﹞、世第一法﹝藏文作「”jig rten pa”i chos kyi mchog rnams so/」﹞。
[16] 《金藏》作「方」,余作「万」。
[17] 「中」字,《金藏》无。
[18] 指《对法》。
[19] 「门」字,《金藏》有,余无。
[20] 即不齐解。
[21] 「名」字下,《金藏》有「文」字。恐为「义」字之误。
[22] 「推求」,藏文作「kun du tshol ba/」。
[23] 「观察」,藏文作「yovs su rtogs źes bya ba”i tha tshig go/」。
[24] 《摄论‧无性释》卷六原文:
于加行时,推求行见,假有实无,方便因相,说名寻思﹝藏文作「sbyor ba”i dus na ni yovs su tshol ba ste/ ves rtog pa”i rnam pa”i lta ba dmigs pa med pa”i rnam par ”jug pa”i yovs su rtog pa”o/」﹞;了知假有实无,所得决定智行方便果相,名如实智﹝藏文作「dmigs pa med par ves pa”i ye wes ni ”bras bu”i rav bźin te/ yav dag pa ji lta ba bźin du yovs su wes pa”o/」﹞。
[25] 原作「相通二种」。
[26] 「是真」,原作「漏尽」。
[27] 「义」字下,《金藏》衍「正智漏尽相义」六字。
[28] 「正智漏尽,对治义故,名无漏」,藏文作「zag pa zad par bya ba”i
phyir gben po”i don gyis zag pa med pa yin no/」。
[29] 见《摄论》卷二,及两《释》卷六。原论作:
由四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于此似文、似义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识性。
《摄论‧无性释》云︰
应知此中四种方便,说名寻思;四种果智,说名四种如实遍智。谓推求名唯是假立,实不可得,说名寻思;若即于此果智生时,决定了知假有实无,名如实智。如是于事自性、差别,假有实无,推求、决定,说亦应尔。
[30] 「四」字,《金藏》无。
[31] 「如」字,《金藏》有,余无。
[32] 《摄论》原文为:
应知由四寻思,于下品无义忍中,有明得三摩地,是暖顺决择分依止﹝藏文作「yovs su tshol ba bźi po de dag gis don med par bzod pa chuv vu”i tshe snav ba thob pa”i tiv ve ”dzin te/ ves par ”byed pa”i cha dav mthun pa dro bar gyur pa”i gnas yin no/」﹞。于上品无义忍中,有明增三摩地,是顶顺决择分依止﹝藏文作「bzod pa chen po”i tshe snav ba ma chad pa”i tiv ve ”dzin te/ rtse mo”i gnas so/」﹞。复由四种如实遍智已入唯识﹝性﹞,于无义中已得决定﹝藏文作「yav dag pa ji lta ba bźin du wes pa bźi po dag las rnam par rig pa tsam bid du źugs pa dav/ don med pa la ves pa ni/」﹞,有入真义一分三摩地,是谛顺忍依止﹝藏文作「de kho na”i don gyi phyogs gcig la źugs pa”i rjes su sov ba”i tiv ve ”dzin te/ bden pa”i rjes su mthun pa”i bzod pa”i gnas so/」﹞。从此无间,伏唯识想,有无间三摩地,是第一法依止﹝藏文作「gav gi ”og tu rnam par rig pa tsam gyi ”du wes ”jig pa de ni de ma thag pa”i tiv ve ”dzin te/ ”jig rten pa”i chos kyi mchog gi gnas su blta”o/」﹞应知如是诸三摩地是现观边﹝藏文作「mvon par rtog pa dav be ba pa yin par blta bar bya”o/」﹞。
[33] 「住」字,《金藏》误作「位」。
[34] 《瑜伽》卷四十八原作:
于无生法,证得菩萨第一最胜极清净忍﹝藏文作「”di la gnas pa ni mi skye ba”i chos la byav chub sems dpa”i bzod pa mchog win tu rnam par dag pa ”thob par ”gyur ro/」﹞。
[35] 「一切邪分别执皆悉远离」,藏文作「log par rtog pa la mvon par źen
pa thams cad bsal ba na/」。
[36] 「于现法中,随顺一切杂染无生观」,藏文作「tshe ”di la yav chos thams
cad kyi kun nas bon movs pa thams cad mi skye ba dav mthun par mthov
la/」。
[37] 中略《瑜伽》卷四十八一段文:
彼先时一切所有邪分别──执因所生法,于当来世,一切无余永不复生﹝藏文作「tshe phyi ma la svon gyi log par rnam par rtog pa la mvon par źen pa”i rgyu las yav dag par skyes pa”i chos de dag bid ma lus par thams cad kyi thams cad du mi skye bar mthov vo/」﹞。此四寻思、四如实智,广说如前﹝卷三十六〈真实义品〉﹞。
[38] 「别抄」卷五初云︰
今此﹝加行﹞位唯是有漏,但约地前依教决定,名如实智。未能真证,故唯有漏。地上真证,即是无漏也。
又云︰
有漏,如实唯在地前;若无漏者,即在地上。然七地以来犹未清净,有加行故,要依寻思,方起如实智。八地以上离加行故,第六识中常无漏故,二取不起,不依寻思而起实智故。
[39] 「别抄」云「且就胜说」。
[40] 「别抄」云「余处通有漏者,胜劣合说也」。
[41] 智周《演秘》云︰
非四寻思与不定﹝心所﹞中寻相应故,而得「寻」名。若寻相应,方名「寻思」,寻思不应在四禅!第四禅中,无不定中寻法体故。
[42] 《瑜伽》卷三十六原文:
愚夫于此四如实智,有所缺故,不现前故﹝藏文作「de med civ mi gnas na/」﹞,便有八种邪分别转,能生三事。能起有情世间及器世间,谓由如是邪分别故,起诸杂染;起杂染故,流转生死;于生死中常流转故,恒有无量随逐生死、种种生老病死等苦,流转不息。
[43] 如彼论续云︰
菩萨依此四如实智,能正了知八种分别。于现法中,正了知故,令当来世戏论所摄、所依、缘事,不复生起;不生起故,于当来世,从彼依、缘所起分别,亦不复生﹝藏文作「de ma skyes wiv ma byuv bas de la dmigs pa”i rnam par rtog pa yav phyi ma la ”byuv bar mi ”gyur ro/」﹞。如是分别,及依、缘事二俱灭故,当知一切戏论皆灭。菩萨如是戏论灭故,能证大乘大般涅槃。于现法中,胜真实义所行处智,极清净故﹝藏文作「tshe ”di bid la de kho na”i don gyi mchog spyod yul pa”i ye wes de rnam par dag pas/」﹞,普能获得一切自在。
[44] 即《显扬》卷六〈摄净义品〉第二之二,解「四寻思、四如实智」,
及卷十六〈成无性品〉解「八种分别能生三事」。
[45] 即资粮位。
[46] 「句」字,《金藏》无。
[47] 《摄论‧无性释》卷六云︰
依先﹝所﹞说能悟入具﹝似法、似义有见意言﹞,发起如实所作方便,于加行时,推求行见假有实无方便因相,说名寻思﹝藏文作「sbyor ba”i dus na ni yovs su tshol ba ste/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四、加行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