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四、加行位▪P8

  ..续本文上一页通善性。解云︰若执着故,名为二取,唯约染心﹝前论文云「此『二取』言,显二取取。执取能取、所取性故」﹞。

  

  [89] 第三位,即上品忍。

  

  [90] 「合」字,《金藏》有,余无。

  

  [91] 「空」字,《金藏》无。

  

  [92] 或下忍亦顺忍顶位所取无,彼亦应名顺忍。

  

  [93] 「讫」字下,《金藏》有「论下释颂文」五字。

  

  [94] 本无「少物可得」。

  

  [95] 见《摄论》卷二、两《释》卷六。

  

  [96] 如《分别瑜伽论》说。

  

  [97] 藏文《庄严现观颂》即标为学习般若波罗蜜多之教授,其中有一

  

  颂与此二颂义同,贤师子释文亦遵循世亲意旨解全颂文。盖慈氏指 点《般若经》之归趣也。

  

  [98] 无着在《集论》中亦引此二颂,则谓依能取、所取无所得智「道

  

  理」,佛薄伽梵妙善宣说。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亦说二颂,意亦大同。《大智度论》卷八中,亦有颂云︰

  

  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若知法无实,是心亦复空。

  

  [99] 谓真谛所译。

  

  [100] 《分别观论》,隋译作《观行差别论》。

  

  灵泰于《疏抄》卷五十八,说《瑜伽庄严论》,为弥勒菩萨所造。

  

  [101] 「位」字,《金藏》有,余无。

  

  [102] 《摄论‧世亲释》云︰

  

  谓观似法、似义,影像唯是其心。谁能观?谓菩萨;在何位?于定位。

  

  《摄论‧无性释》云︰

  

  如经言: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103] 《金藏》作「想」,余误作「相」,下一同。

  

  [104] 《摄论‧世亲释》云︰

  

  如摄自心住于无义,即是令心住于内心。

  

  [105] 《摄论‧世亲释》云︰

  

  由所取义既是非有,故能取心、能取之性亦不得成。

  

  《摄论‧无性释》云︰

  

  谓先已了所取是无,如所取性既无所有,所取性上能取之性亦不得成。

  

  贤师子释云︰

  

  由如是故,彼等由以能取自性空寂为自性故,颠倒显现故,当知非如其境而为彼诸自性。

  

  [106] 《摄论‧无性释》云︰

  

  谓从此后,证无二性所得真如﹝藏文作「de gbi ga”i vo bo bid dmigs pa dav bral ba”i de bźin bid khov du chud de rtogs pa”o/」﹞。

  

  《摄论‧世亲释》云︰

  

  由此真如无所得故,名无所得。

  

  [107] 如《瑜伽》卷五十一云︰

  

  彼﹝染污末那﹞未灭时,相了别缚不得解脱。末那灭已,相缚解脱。言谓「相缚」者,谓于境相不能了达如幻事等,由斯,见分、相分所拘,不得自在,故名相缚。

  

  [108] 「善」字,《金藏》无。

  

  [109] 灵泰不解《疏》文虚拟或出之意弹《疏》。

  

  [110] 染污心相分为缚更多。

  

  [111] 即问:自证缘见分,见分缚自证分耶?

  

  [112] 灵泰《抄》云︰

  

  谓一切有漏法善等三性,皆名相缚,缚能缘之心。即第八识缘烦恼种子等,亦名相缚也。唯除无漏心,不是缚也。

  

  [113] 见《密严经》卷中末。

  

  [114] 具意:不名相分只为相故。

  

  [115] 「八」字,《金藏》无。

  

  [116] 《瑜伽》卷五十八原文作:

  

  略有二种粗重:一、漏粗重,二、有漏粗重。漏粗重者,阿罗汉等修道所断烦恼断时,皆悉永离。此谓有随眠者有识身中不安隐性、无堪能性。有漏粗重者,随眠断时﹝藏文作「bag la bal spavs kyav/」﹞,从漏所生、漏所熏发,本所得性,不安隐性,苦依附性,与彼相似,无堪能性皆得微薄﹝藏文作「svon zag pas bskyed civ zag pas yovs su bsgom pa ste/ de dav ”dra ba”i las su mi ruv ba”i tshul gyis rav bźin gyis van par gnas pa dav van par źugs pa ches srab pa ches chuv ba gav yin pa”o/」﹞。

  

  [117] 「余」字,《述记》作「习」,今改。

  

  [118] 见《文殊师利问经》卷七,如云︰

  

  有余故名起者,譬如香气。所言气者,有二十四种︰……身、口、意余,此谓业气;断见、常见,此谓见处气;着依钵等,此谓染气;十种色意,此谓色染气;无色界,此谓有味气;不清净智、有障碍智、不遍知智,此谓无明气;若身、口、意种种觉,此谓行气;忆一切色有苦、乐、不苦不乐想,如是分别,此谓识处气;坚、湿、热、转动,一切悉有,此谓名色气;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此谓六入气;冷、热、坚、湿、饥、渴、暖、滑,此谓触气;苦、乐、不苦不乐受,此谓受气;姓、名、国、土、欲界、色界、无色界、苦、恼、饥、渴等,于彼不知足,此谓爱气;欲取、见取、戒取,此谓取气;欲有、色有、无色有,此谓有气;于后苦地必当生,此谓生气;诸根衰坏,此谓老气;种种疾患,此谓病气;涅槃想、死想,此谓死气;身体枯燥,此谓忧气;号叫啼泣,此谓悲气;体烦热故,此谓苦气;过苦故,此谓恼气;身心困弊,此谓疲极气;有怖畏、无所归,此谓依气。文殊师利!诸佛世尊无归依气,是归依处。何以故?唯有如来为众生所依。一切众生非归依处。世尊非有相、无思量、无积因。声闻闻法,佛不闻法。何以故?无所不知故。

  

  [119] 「有」字,《述记》作「习」,今改。

  

  [120] 「八」字,《金藏》无。

  

  [121] 「烦恼习气」,藏文作「bon movs pa”i bag chags źes bya ste/」。

  

  [122] 「二乘」,原作「阿罗汉、独觉」。

  

  [123] 《瑜伽》卷二原文作:

  

  又于诸自体中所有种子,若烦恼品所摄,名为粗重,亦名随眠。若异熟品所摄,及余无记品所摄,唯名粗重,不名随眠。若信等善法所摄种子,不名粗重,亦非随眠。何以故?由此法生时,所依自体唯有堪能,非不堪能。是故一切所依自体,粗重所随故,粗重所生故,粗重自性故。诸佛如来安立为苦,所谓由行苦故。

  

  [124] 如《对法》卷十云︰

  

  如是二十四种粗重,略摄一切粗重。一切遍行戏论粗重者,谓执眼等诸法习气,无始时来,依附阿赖耶识相续不断,即此名为戏论习气,从此习气,眼等诸法及名言执,数数生起﹝藏文作「de la mig la sogs pa”i chos miv la mvon par źen pa dav bcas pa rnam pa yav dav yav ”byuv ba”i phyir/ gav de ni spros pa”i bag chags źes rtogs so/」﹞。领受粗重者,谓有漏诸受习气﹝藏文作「tshor ba”i gnas van lan ni zag pa dav bcas pa”i tshor ba rnams kyi bag chags so/」﹞。烦恼粗重者,谓烦恼随眠。业粗重者,谓有漏业习气﹝藏文作「zag pa dav bcas pa”i las kyi bag chags so/」﹞。异熟粗重者,谓异熟无堪能性﹝藏文作「rnam par smin pa”i las su mi ruv ba bid do/」﹞。烦恼障粗重者,谓猛利长时烦恼性﹝藏文作「bon movs pa mi zad civ rgyun riv ba”o/」﹞。业障粗重者,谓能障道无间等业障性﹝藏文作「las kyi sgrib pa”i gnas van len ni lam gyi bar chad byed pa mtshams med pa la sogs pa”i las kyi sgrib pa bid do/」﹞。异熟障粗重者,谓谛现观相违那落迦等自体得﹝藏文作「rnam par smin pa”i sgrib pa”i gnas van len ni bden pa mvon par rtogs pa dav mi mthun pa sems can dmyal ba la sogs pa”i lus thob pa”o/」﹞。盖粗重者,谓能障碍善品、方便盛贪欲等性﹝藏文作「sgrib pa”i gnas van len ni dge ba”i phyogs la sbyor ba”i bar chad byed pa ”dod pa la ”dun pa la sogs pas zil gyis gnon pa bid do/」﹞。寻思粗重者,谓能障碍欣乐出家欲寻思等性﹝藏文作「rtog pa”i gnas van len ni rab tu byuv ba”i bgegs byed par rnam par rtog pa la sogs pas zil gyis gnon pa bid do/」﹞。饮…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四、加行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