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二、总明所入位次▪P10

  ..续本文上一页od pa dav/」﹞;在第七地,名无相行,如是二种补特伽罗,经于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以上乃至第十地中,即此转名无功用行,经于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第八地中无功用行犹未成满,第九第十地中,此行方得成满。此唯是一补特伽罗,异位相应,差别成五﹝藏文作「gav zag gcig kho na gnas skabs gźan dav ldan pas tha dad de/」﹞,如预流等。

  

  [188] 如本论卷九云︰

  

  菩萨起此软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余慧,厌心,非殊胜故。此位亦是解行地摄,未证唯识真胜义故。

  

  [189] 《成实论》卷十二〈初禅品第一百六十五〉云︰

  

  问曰︰若近地有法数为枝者,初禅亦近五欲,则应说为枝答曰︰五欲不名为「近」。此行者心已离故,又初禅次第不起欲心,又五欲不住,为初禅枝。枝,名为因;因即是分,如圣道分、集会具等。觉观亦尔,是初禅因。

  

  [190] 见《大乘庄严经论》卷七〈教授品〉第十五,如云︰

  

  「行尽一僧祇长信令增上」者,若诸菩萨行一阿僧祇,尔时,长养于信方至上品。问︰独信增耶?答︰众善随信集,亦具如海满。谓于信增时,一切众善随信聚集,亦得具足,如大海水,湛然圆满﹝藏文无此一段问答解颂文﹞。

  

  [191] 如《对法》卷十一云︰

  

  谓诸菩萨已善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已,过第一无数大劫。

  

  [192] 「故,可」二字,《金藏》作「明」字。

  

  [193] 见《菩萨璎珞本业经‧贤圣学观品》第三。原文作:

  

  所谓等觉姓中有一人,其名金刚慧幢菩萨,位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刚三昧,同一切法性,二谛、一谛一合相。复住寿千劫,学佛威仪──象王视观、师子游步,修佛无量不可思议神通化导之法。是故一切佛法皆现在前,入佛行处,坐佛道场,超度三魔。复住寿万劫化现成佛,入大寂定,等觉二谛界外非有非无,无色无心,因果二习无有遗余。

  

  [194] 如本论卷九云︰

  

  菩萨先于初无数劫,善备福德智慧资粮,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谓暖、顶、忍、世第一法。此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

  

  [195] 「彼」字,《金藏》作「便」。

  

  [196] 《杂集论述记》卷二十四云︰

  

  次持、任、镜、明、依﹝藏文作「gźi dav/ bskyed pa dav/ me lov/ lta bu dav/ snav ba dav/ gnas so/」﹞中,前四在决择分位,后一是见道。前中,三是﹝决择分位﹞。世第一法下问答内文中,是次地前,后二见道﹝论文为「『持』者,谓已积集菩提资粮于暖等位,依诸圣谛所有多闻,如所多闻,安立止观所缘境故,说名为持(藏文作「de la gźi ni mav du thos pa ji ltar dmigs pa”i tshul gyis źi gnas dav lhag mthov gi gnas su gyur pa ste/ de ni gźi źes brjod do/」)。又已积集菩提资粮者,为求谛现观,听受契经等法,故名『多闻』。『任』者,谓缘此境,如理作意,由此作意,依所多闻无倒思惟所闻义相,任持心故(藏文作「des mav du thos pa de la phyin ci ma log par don sems pa”i 〈原作「kyi」今改〉tshul gyis sems ”dzin pa”i phyir ro/」)。『镜』者,谓缘此境有相三摩地。(藏文作「de la dmigs pa”i tiv ve ”dzin mtshan ma dav bcas pa”o/」)此三摩地即缘多闻为境,与定相俱,故名有相。由此三摩地犹带所知事同分影像相故(藏文作「źes bya”i dvos po dav mtshuvs par gzugs brban lta bu”o źes bya ba”i tha tshig go/」)。又此三摩地能审照察所知事质(藏文作「影」),故譬于镜(藏文作「”di”i me lov lta bu bid ni źes bya”i gzugs brban la yovs su rtogs par rig par bya”o),『明』者,谓能取、所取无所得智(藏文作「gzuv ba dav ”dzin pa mi dmigs par wes pa”o/」)。由此智,见道所摄现观转故(藏文作「mvon sum du byuv ba”i phyir mthov ba”i lam gyis bsdus so/」)」﹞。论文言前四是此地因,后一是果者﹝论文为「由持等四种释此地因,最后一种,释此地果」﹞,以明是地。

  

  又释第四明亦是地前,如论文可知。﹝神﹞泰法师云引《大﹝乘﹞庄严﹝经﹞论》、与此同。真谛师《﹝摄论﹞释》﹝〈释入因果修差别胜相品〉第八、〈修时章〉第五﹞︰入第二僧祇﹝得行欢喜地﹞,初僧祇满心语,故言超过第一,非即入彼第二僧祇﹝原文为「第一大劫阿僧祇度愿行地,得行欢喜地」﹞。如等觉﹝种姓道﹞,三僧祇内仍言等觉菩萨;超过三僧祇,岂即是佛位居僧祇外?意欲释依入初地故。如从由先积集已,方入见道,故有「超过」之言。非不是初僧祇内,如余处,此﹝世﹞第一法等居胜解行位。《摄论》﹝卷三、两《释》卷七末﹞解五种觉地﹝即五种补特伽罗﹞中,胜解行地者,谓初阿僧企耶修习业,分胜解。胜解既居见道前初僧祇劫,世第一法即在此中显故,乃言第二僧祇劫也﹝非实入故﹞。

  

  [197] 真谛译《摄大乘论世亲释‧释入因果修差别胜相品》第八〈修时

  

  章〉第五同。

  

  [198] 「日、夜、月﹝半月﹞等,算数﹝方便﹞时无量故,说名无数﹝大

  

  劫﹞」,藏文作「bskal pa chen po gav yin pa de yav bin mtshan dav/ zla

  

  ba dav/ zla ba phyed du bgrav ba”i tshul gyi tshul gyis dus dpag tu med

  

  pa”i phyir gravs med pa źes bya”o」。

  

  [199] 原作「大劫算数方便」。

  

  [200] 「大劫算数方便超过一切算数﹝之量﹞,﹝亦说﹞名﹝为﹞无数大

  

  劫」,藏文作「bskal pa chen po de dag gi bgrav ba”i tskul gyis bgrav ba

  

  thams cad las ”das pa”i grans gav yin pa de yav gravs med pa źes bya

  

  ste/」。

  

  [201] 「前劫」二字,原作「无数大劫」。

  

  [202] 原作「要由」。

  

  [203] 「后劫」二字,原作「无数大劫」。

  

  [204] 「方」字,原作「便」。

  

  [205] 《瑜伽》卷四十八,下文续云:

  

  当知此中,略有二种无数大劫:一者、曰、夜、月、半月等算数,方便时无量故,说名无数大劫。如前大劫算数方便,超过一切算数之量,亦说名为无数大劫。若就前说无数大劫,要由无量无数大劫,方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就后说无数大劫,但经于三无数大劫,便证无上正等菩提,不过此量﹝藏文作「bskal pa gravs med pa phyi ma wos kyis ni gsum kho nas ”thob kyi lhag pas ma yin te/」﹞。若正修行最上上品勇猛精进,或有﹝藏文作「su brtson ”grus rtsom pa chen po”i yav chen pos sbyor ba de”i nav na la la ni/」﹞能转众多中劫﹝藏文作「bar gyi bskal pa mav po źig ”dums par byed do/」﹞,或有乃至转多大劫,当知决定无有能转无数大劫﹝藏文作「la la ni bskal pa chen po dag gi bar du ”dums par byed kyi gravs med par byed pa ni gav yav med par rig par bya”o/」﹞。

  

  [206] 「衣」字,《金藏》等误作「依」。

  

  [207] 即《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母品〉第五。原文作:

  

  又八百里石,方广亦然,以净居天衣重三铢,即净居天千宝光明镜为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故名一大阿僧祇劫。

  

  [208] 《瑜伽》卷四十八原文云:

  

  若正修行最上上品勇猛精进,或有能转众多中劫,或有乃至转多大劫,当知决定无有能转无数大劫。

  

  [209] 「量」字,《金藏》作「是」。

  

  [210] 「别抄」卷四作︰

  

  谓刀兵等上下劫是…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二、总明所入位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