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88] 「此」字原作「彼眼于自性」五字。
[89] 「之」字,原作「无量」。
[90] 《摄论‧世亲释》原文作:
如于眼等遍计执为眼等自性。「差别遍计执故」者,如即于彼眼等自性,遍计执为常、无常等,无量差别。
《摄论‧无性释》云︰
谓总执取眼等有法事体﹝藏文作「mig la sogs pa ste/ dvos po rnams be bar ”dzin pa”o/」﹞,谓别执取常、无常等义别法义﹝藏文作「mi rtag pa bid la sogs pa”i chos la rtog pa”o/」﹞。
[91] 《瑜伽》卷七十三原文作:
云何遍计名自性?谓有二种:一无差别﹝藏文作「bye brag med pa/」﹞,二有差别。无差别者,谓遍计一切法所有名﹝藏文作「所谓一切法之名」﹞。有差别者,谓遍计此名为色、此名为受、此名为想、此名为行、此名为识﹝藏文作「所谓色」乃至「所谓识」(gzugs źes bya ba dav…)﹞。如是等类,无量无数差别法中,各各别名。
[92] 「二」字下、「一」字下,《金藏》各衍一「名」字。
[93] 《瑜伽》卷七十三,此段原文作:
复次,遍计所执自性执当知略有二种:一、加行执,二、名施设执﹝藏文作「mvon par ”du byed pas ”dzin pa dav/ miv gi brdas ”dzin pa”o/」﹞。加行执当知复有五种:一、贪爱加行故,二、瞋恚加行故,三、合会﹝藏文作「phrad pa”i」﹞加行故,四、别离﹝藏文作「”bral ba”i」﹞加行故,五、舍随与﹝《显扬》作「随舍」,藏文作「btav sboms su ”jog pa”i/」﹞加行故。名施设执当知复有二种:一、非文字所作﹝藏文作「yi ge med pa las gyur pa dav/」﹞,二、文字所作。非文字所作者,谓执此为何物,云何此物﹝藏文少此二句﹞,此物是何,此物云何。文字所作者,谓执此为此物,此物如是或色,乃至或识或有为、或无为,或常、或无常,或善、或不善,或无记如是等。
[94] 《显扬》卷十六原文作:
此复二种:一、文字所起,二、非文字所起。
解释亦同《瑜伽》。
[95] 即「八分别自体」。
《显扬》卷十六云︰
此遍计执,由妄分别故生。
《瑜伽》卷三十六云︰
又诸愚夫,由于如是所显真如不了知故,从是因缘,八分别转能生三事。
[96] 即三种分别所依。《瑜伽》原文作:
又诸愚夫由于如是所显真如不了知故,从是因缘,八分别转,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云何名为八种分别?一者、自性分别,二者、差别分别,三者、总执分别,四者、我分别,五者、我所分别,六者、爱分别,七者、非爱分别,八者、彼俱相违分别。云何如是八种分别能生三事?谓若自性分别,若差别分别,若总执分别。
[97] 《瑜伽》卷七十四原文作:
又于依他起自性中,当知有二种遍计所执自性执﹝藏文作「kun brtags pa bid du mvon par źen pa/﹞:一者、随觉﹝《显扬》卷二作「随胜觉」。藏文作「sad pa/」﹞,二者、串习习气随眠﹝《显扬》卷二作「随数习习气随眠」。藏文作「de la goms pa”i bag chags bag la bal ba”o/」﹞。
以上为二种遍计。
[98] 《显扬》卷五初云︰
初世俗谛说我、说法及说作用。说我者,谓说有情、命者、生者、补特伽罗、人、天、男、女、佛友、法友,如是等。说法者︰谓说色、受,如是等。说作用者︰谓说能见、能闻、能生、能灭,如是等,是谓世俗谛应知。此虽非实有,然依世俗故说有。
卷十六亦云︰
世俗谛者,当知宣说我、法、作用。
[99] 已见前引。
以上为三种遍计。
[100] 「者」字,《金藏》、金陵本有,余无。
[101] 《摄论》卷二原文作:
复次,遍计有四种:一、自性遍计,二、差别遍计,三、有觉遍计,四、无觉遍计。有觉者,谓善名言;无觉者,谓不善名言。
[102] 《瑜伽》七十三原文作:
云何遍计义自性﹝藏文作「don gyi vo bo bid du yovs su rtog pa/」﹞?谓有四种:一、遍计自相,二、遍计差别相,三、遍计所取相,四、遍计能取相。
遍计自相者,谓遍计此事是色自性,乃至此事是识自性;此事是眼自性乃至此事是法自性。遍计差别相者,谓遍计此色是可意,此色是不可意,此色是非可意非不可意;此色是有见﹝藏文作「bstan du yod pa”o/」﹞,此色是无见;此色是有对﹝藏文作「thogs pa dav bcas pa”o/」﹞,此色是无对;此色是有漏,此色是无漏;此色是有为,此色是无为;如是等类差别道理﹝藏文作「rab tu dbye ba”i tshul gyis/」﹞,遍计此色所有差别﹝藏文作「gzugs de gcig pu”i bye brag la yovs su rtog pa gav yin pa ste/」﹞。如色如是,余蕴一切处等,当知亦尔。遍计所取相者,谓遍计此色是眼所取,此是耳、鼻、舌、身、意所取;又复遍计此受、想、行、识是欲界意所取,此是色界意所取,此是无色界意所取,此是不系意所取。遍计能取相者,谓遍计此色是色能取,此色是声、香、味、触能取;又复遍计此受、想、行、识是色能取,此是声、香、味、触、法能取。
以上为四种遍计。
[103] 《摄论》卷二原文作:
如是遍计复有五种:一、依名遍计义自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二、依义遍计名自性:谓如是义有如是名。三、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四、依义遍计义自性:谓遍计度未了名义。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
[104] 「十六」,《金藏》误作「六十」。
[105] 《显扬》卷十六解此中「第一种遍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