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文】
八‧一五八 异熟识种,名色摄故。
【疏翼】
第一会《集论》中,第三释识种何摄。
【述记‧卷四十八】
若尔,识种何法所摄?
名色体宽,如前已说[53]。
【疏翼】
以上第二释妨难中,第一会《集论》讫。
【论文】
八‧一五九 经说:识支通能、所引;业种、识种,俱名识故。
【疏翼】
第二释妨难中,第二会《缘起经》。于中有二︰一、会识支通能所引,二、会识非名色所摄。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八】
二、会《缘起[54]经》。
问︰《集论》可尔。《缘起经》上卷说此识支通能所、引[55],此如何通?
彼经说「通能、所引」者,「业种、识种,俱名识故」。各别义说,非定相违。
【论文】
八‧一六○ 识是名色依,非名色摄故。
【疏翼】
第二会《缘起经》中,第二会识非名色所摄。
【述记‧卷四十八】
何故识种不同《集论》名色所摄?
经说识种名色所依,非名色故,即于识外别说名色。
若全五种名所引支,何故《缘起经》上卷经云:一分名色、六处、触、受、亦名所生[56]?
答︰依当现行,故作是说,非谓种子即名所生。
若尔,识种何故不说?
已说彼种通能所引,遂略不说识有现行。又说名色入母胎故,但说识支是种子摄。
问︰若尔[57],何故彼经亦说受支一分名能生支?
答︰现行受有二︰一、内异熟受:彼经说为所生支摄。约当生位,名为能生[58]。二、境界受:能生爱等故,彼经说为能生支摄。亦不违理。九十三等说︰一、领受内果,二、领受境界。由迷内果,故造诸行,乃至云云[59]。
二、迷外果故,发生贪爱等,「润先引因」,乃至广说[60]。由此理证,实不相违。
【疏翼】
以上第二释妨难中,第二会《缘起初胜法门经》讫。
【论文】
八‧一六一 识等五种,由业熏发,虽实同时,而依主伴、总别、胜劣、因果相异故,诸圣教假说前后。
【疏翼】
第二释妨难中,第三释伏难。于中分二︰一、依主伴等四相异,二、依当来现起分位。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八】
此五种子为前后熏发?为一时熏耶?
答︰一时熏。
问︰若尔,如何说有前后?
三、释伏难。伏难如前[61]。
此答有二︰初、识等五种由业熏发感召之位虽实同时,而依主伴等[62]相异故,假说前后。谓本识为「主」,异熟主故;余四为「伴」,非主异熟,助伴生故。就彼四中名色是「总」,体性宽故;余三是「别」,义用狭故。就后三中,六处是「胜」,受等依故;余二是「劣」,依处生故。就后二中,触是「因」缘,能生受故;受是「果」体,触所生故。
由此五支有如是等,就各「相异故,诸圣教假说前后」,体实同时。
此中意言︰名言熏习发此五种,虽有前后杂乱不定,于生果相未辨何前、何者为后;由行熏识业力种成,令五种子[63]一时转变,于生老位,能生自果。今说由行增上所发,说为一时,非名言熏必一时也。此依实解。
【论文】
八‧一六二 或依当来现起分位,有次第故,说有前后。
【疏翼】
第三释伏难中,第二依当来现起分位。
【述记‧卷四十八】
二、或依当来现起分位,或[64]依现在已起分位,有次第故,说因五种前后不同。非行熏时及实生果,有前后也。此依分位,非实体也[65]。
【疏翼】
以上第二释妨难中,第三释伏难讫。
【论文】
八‧一六三 由斯,识等亦说现行,因时定无现行义故。
【疏翼】
第二释妨难中,第四会现行难。
【述记‧卷四十八】
问︰若实此五,但是种子,何故诸圣教说识、名色中,互为缘等,亦说现行?
四、会现行难。
今答︰由此当起理故,识等五支,《十地》[66]、《对法》亦说现行[67],以在因时决定无有现行义故。《缘起》上说︰世尊!何缘名色等[68]种,于异熟识中同时引发,而复说有先后次第?世尊告曰︰彼于当来先后次第而生起故,如是而说。正与此同。
【论文】
八‧一六四 复由此说:生引同时,润、未润时,必不俱故。
【疏翼】
第二释妨难中,第五会同时难。
【述记‧卷四十八】
问︰若初熏时未能现起,如何《缘起》上卷经说生引同时[69]?
五、会同时难。
复由此理,经说生、引,皆是同时。
何以得知于当起位,方说同时;于初熏时,未能现起?
「润、未润时,必不俱故」。谓初熏时,爱等未润,虽八万劫,终不生果。后爱等润,方生现行。若初熏时即能生现,应初熏位,便有爱等!若尔,如何造、润时异?由「润、未润」「必不俱故」,于当起位,方说生、引,许有同时。其体是一,位别说故,有引生别[70]。其润缘合,可得「引」、「生」二义之名,即行等六别名为「引」,总名为「有」。经亦不说定同时故。
若尔,「何故先说其引,后说其生」?润已生时,虽无前后,润、未润位,前后定别。必先有引,后有生故。故说「引」先,「生」居[71]后也。
《缘起》上[72]说︰世尊告曰︰此引生支[73],一时而起,次第宣说,要由有引,后有生故[74]。
或望此[75]所生果近远故[76]。
【疏翼】
以上第七能所引生诸论对释中,第二所引支讫。
【论文】
八‧一六五 三、能生支:谓爱、取、有,近生当来生、老死故。
【疏翼】
第七能所引生诸论对释中,第三能生支。于中亦二︰一、正出体释名,二、别重料简。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八】
此中、文二,如上所解。
「爱、取、有」者,出其体也。今以三法为「能生」体。
「近生当来生、老死」者,释「能生」名。虽爱、取二,亦能润前六引因体,名为能润,以近当果,但说「能生」。此释名也。总为初段。
【论文】
八‧一六六 谓缘迷内异熟果愚,发正能招后有诸业为缘,引发亲生当来生、老死位五果种已。
【疏翼】
第三能生支中,第二别重料简。于中有三︰一、牒前,二、正解润生之相,三、会诸论。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八】
第二、重释。就中有三︰初、牒于前。是牒前也。
此义意言︰如次前引[77]受有二种︰谓内异熟受、外境界受。受内异熟时,由迷内异熟果无明不知二苦[78]故,随所应,造三种行为增上缘,引起「当来生、老死位」识等「五果」因缘「种已」。
【论文】
八‧一六七 复依迷外增上果愚,缘境界受,发起贪爱,缘爱复生欲等四取,爱、取合润,能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俱能近有后有果故。
【疏翼】
第二别重料简中,第二正解润生之相。
【述记‧卷四十八】
第二、正解润生之相。
又依迷外增上果愚,以境界受为缘,发起贪爱烦恼,「缘爱复生欲等四取」。
「四取」者,谓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79]。又如《枢要》[80]。
此二和「合润,能引」之中「业」,「及所引因」识等[81]五种,「转名为有」。
何以为「有」?
此六「俱能近有」、生等「后有果故」。
此总意说︰受内异熟时,由不了内世俗苦故,起非福行。三恶趣果[82]苦相粗显,易可了知,名为[83]世俗苦。不能了知内胜义苦故,起福、不动。人天苦果,相非粗显,胜者知苦,名胜义苦[84]。为缘引发名言五种已,虽迷二苦不同,总是迷内起业。后受境界时,由不能了知境[85]故起染受[86]时,爱等增长,合前六种「转名为有」。如水润种,种近果生。
此中「缘」言,是缘藉义、势力义。由痴故,造行;行有势力故,令名言种可生当果。不尔,异熟此名言种未能生果[87]。后复由起爱等势力,令前种子近生当果。
虽别身造业,别身起爱,随业胜者。由烦恼力,果即近生。势力令然,非由别义。
此中二愚,随增义说。据实,迷内亦得润生,全界烦恼续生死故[88]。迷外境界愚亦能发业…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八、十门广解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