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缘起》[213]。
此如何等?应显其事为一?为多?
此唯有一,「如下无明发上地行」。
【论文】
八‧一九八 不尔,初伏下地染者,所起上定,应非行支,彼地无明,犹未起故。
【疏翼】
第六料简上下地无明发行会经论违中,会经论违。
【述记‧卷四十八】
不许下无明发上地行者,「初伏下地染,所起」未至「上定应非行支」!要入彼根本定,离九品欲尽,后时方起「彼地无明」。尔时,「彼地无明犹未起故」,彼有漏定,「应非行支」,无无明支故。既名行支,明是无明所发。
此意即显五十六说「依多分支」说,经意通论有依他地,亦无违也。
此文,可显未至无惑,不得根本竟不起故。但是下地[214]初起未至,皆如此发。
【疏翼】
以上第八废立增减释诸妨难门中,第六料简上下地无明发行会经论相违讫。
【论文】
八‧一九九 从上、下地,生下、上者,彼缘何受,而起爱支?
【疏翼】
第八废立增减释诸妨难门中,第七料简生上下地缘何受起爱。于中分二︰初、问,后、答。此即初问。
【述记‧卷四十八】
此[215]、第七问。
从上生下,从下生上,彼所能润当生之爱、取,用何[216]地受支为缘?为当生地?为现居[217]地?
何意有此问?既受缘爱,现起受支,与当生爱异地故,应如无明发行许异地成!为此问也。
【论文】
八‧二○○ 彼爱亦缘当生地受,若现、若种,于理无违。
【疏翼】
第七料简生上下地缘何受起爱中,第二论主答。
【述记‧卷四十八】
随其所应,「彼爱亦缘当生地受」,若俱时现行受,若前时种子受,「于理无违」。
此中言「亦缘当生地受」者,明自地死生自地受[218],定依同地,从异地生异地,亦定依同地,故言「亦」也。
又现居[219]处受,亦为爱缘。如彼无明异地缘故。此非受支,有疏缘义。
问︰发业之惑,异地为缘,润生之惑,亦应异地?
答︰发业是等起因,疏故,通异地;润生是生起因,亲故,唯自地。
问︰何故识等[220]、生等[221],开合不同,而行[222]及有[223]俱合为一?
答︰业在引因,造作名行,为爱、取润,转名为有,无别体事,故互不开。
问︰有,若唯业,如行唯一;有,通非业,何故不开?
答︰有中虽通业与非业,而俱近有、后有果故,义势均平,总名为有。非唯如行──无非业性──故不开。
问︰何故未润名「行」,润已名「有」?
答︰造作名「行」,初造义彰故,初名为「行」。有果名「有」,润已方着故,后立「有」名。
问︰何故业有三,总合名「行」;「有」,润惑但一爱,而分爱、取二?
答︰一润,果不生,方分爱、取二;一业能感果,合立「行」、「有」名。
【疏翼】
以上第二别摄十二支十门分别中,第八废立增减释诸妨难门讫。亦即论文分四中第三释妨讫。
【论文】
八‧二○一 此十二支,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因中,前七与爱、取、有,或异、或同,若二、三、七,各定同世。
【疏翼】
第二别摄十二支十门分别中,第九定世破邪门。于中分二︰一、定世,二、破邪。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八】
九、定世破邪者,萨婆多等二因五果、三因二果,定不同世。今此部中,前十支因与后二支果定不同世。以总异熟因,非造之身即受果故。亦非现业得果,是十二支故。约身死、生,为世,十因二果决定不同。
若约时分,此即不定︰如后报业等,过去造前七,次后身未熟,今身不起爱取;次身方起,后后生受果。岂非爱取与生老死同在未来[224]?故约大时分以说三世,义即不定。
萨婆多师︰爱、取、有三,与前七种中初二,定不同世,与次五种,定得同世。于前世生、老死位中,起惑造业故[225]。
今此中十二支几[226]定同世者,谓生、老死「二」;爱、取、有「三」;无明等「七,各定同世」。由痴发业,熏发报种,必定同世,故前七支不得别世。起烦恼水润先六种,转名为有,亦非异时。非起能润,隔世异时方成所润。生及老死,同世可知。故「二、三、七,各定同世」,此即[227]定世。
十支是因,二支是果。因在过去,果或现在,或在未来。因在现在,果,未来世。一往而论,二世缘起。道理而言,亦三世也。
过去十因,现在二果;未来二果,现在十因。即是二世十二缘起,亦可言三世。一往二世不定,故可三世。若前七在过去,爱、取、有三在现在,生、老死二,在未来世,即十二支通三世有。即十二支或二世,或三世。别身造业,别身润业故。不同小乘二因过去,三因现在,二果未来。时分缘起,决定如是。
《十地论》第八卷「十二缘生」[228],乃至「三世缘起」同小乘者,此翻译谬,今勘梵本,与《瑜伽》[229]等同。但言三际︰谓从初际,中际缘起;从中际,后际缘起。非谓三世︰二在过去、五现在;三现在、二未来等[230]。彼经之释,世亲所造[231]。世亲所造《十二因缘论》[232]亦言三际[233],如《瑜伽》等。今「三世[234]」者,此翻译人意也。
【论文】
八‧二○二 如是十二,一重因果,足显轮转及离断常施设;两重实为无用,或应过此,便致无穷。
【疏翼】
第九定世破邪门中,第二破邪。
【述记‧卷四十八】
十因、二果,但是「一重」。因一、果一故。非如小乘二世因、二世果,二重因果也。
问小乘曰︰何劳三世二重因果?
小乘答曰︰谓有外道拨无过、未,说法自然、常我等生。愚二[235]际故,说有缘起;无前际故,说诸法常;无后际故,说诸法断。今说二因在过去,有过去世,因业而生,法非自然、常、我等起;体非常住,有因所生;有未来二果──破法后断,非即解脱,体转轮故。现五果、三因故──非自然起,后有因生。故说二重三世因果[236]。
今破之云[237]︰如我十二,一重因果,足显生死轮转、非我、自然等生,体自解脱,及离断常。施设二重,实为无益。说十支因,破法常、我、自然等生;有二果故,非性解脱。
过去为因,法体非常;未来为果,法体非断;现果有因起,现因必招报;足显轮转及离断常。但说因果一重,即显三世俱有──言因,破常;言果,破断──故设二重,实为无用!
若言愚前际,说过去[238]二因,更有愚于前前际者,二因犹少,应更说因!有愚未来说二果者,更有愚于后后际者,二果未足,更应说果!故论说言「或应过此」。若但破断、常,说一重因果,已破常、断讫。即显过去,前前亦尔;今显未来,后后亦尔。何劳有二重,说三世因果?若尔,应更立,「便致无穷」。既尔,「过此」,若更立之,有无穷失。故说「一[239]重」实为有[240]用。
【疏翼】
以上第二别摄十二支十门分别中,第九定世破邪门讫──亦即依论文有四科中,第三定世讫。
【论文】
八‧二○三 此十二支义门别者,九实、三假。已润六支,合为有故,即识等五,三相位别,名生等故。
【疏翼】
第二别摄十二支十门分别中,第十诸门辨释──亦即依论文有四科中,第四诸门辨也。于中又有十七子门︰一、假实门,二、一事非一事门,三、染不染门,四、独杂分别门,五、色非色门,六、有漏有为门,七、无漏无为门,八、三性分别门,九、三界分别门,十、能治所治门,十一、学无学等分别门,十二、三断门,十三、三受俱门,十四、三苦分别门,十五、四谛门,十六、四缘分别门,十七、惑业苦三摄十二有支门。此即第一子门辨假实也。
【述记‧卷四十九】
自下第十、诸门解释。总有十七门释︰
一、假实门:
「九实、三假」:「假」者,谓有、生、老死也。谓为爱、取已,所润行及识等五支,合前[241]「六支」转,名「有故」。
所润六中,「识等五」种至现起时,谓四相中显生、异、灭「三相位别」,「名生」、老死,体即识等;故有、生、老死三是假也。增上之爱,体异,名「取」,更有余惑为取支体,故非是假。第十但云「九实、三假」[242]。五十六与此同[243]。彼皆言有、生等,假故。
【论文】
八‧二○四 五是一事,谓无明、识、触、受、爱五,余非一事。
【疏翼】
第十诸门辨释中,第二一事非一事子门。
【述记‧卷四十九】
二、一…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八、十门广解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