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应,发亦无爽。不尔,彼福、不动应不名行,亦不可唯言圣不造业故。
《对法》第七云︰未见谛者虽起善心[289],由彼随眠所随缚[290],亦名愚痴[291]。由彼势力[292]于三界苦不如实知,便能发起后有因性福、不动行。非已见谛能发此业,无真实义愚故。是故彼业说因于此真实义愚生[293]。
【论文】
八‧二一四 由此应知:圣必不造感后有业,于后苦果,不迷求故。
【疏翼】
第十一非学非无学等分别子门中,第二圣必不造后有总业。
【述记‧卷四十九】
以此证「知圣必不造感后有业」。何意不造?「于后苦果不迷求故」。「不迷故」,知可厌;「不求故」,不欣生。又如经说[294]不共无明种已断故,彼以无漏明为缘故,诸学有漏,定非行支。
【论文】
八‧二一五 杂修静虑资下故,业生净居等,于理无违。
【疏翼】
第十一非学非无学等分别子门中,第三别辨不还果杂修。
【述记‧卷四十九】
问︰若尔,杂修五净居业,岂非行支?若是者,圣便造业;若非者,如何生彼感总报也?
不还果等杂修第四静虑,「资下」无云等三天,「故业生净居等,于理无违」。此总报业及名言种,凡夫[295]时已造。生第四禅下三天业,一地系故,后由无漏资此故业,生净居天。非圣者新造也,既异处受。
云何名为「不动」?
以定住境,名为「不动」,非不[296]易处受名为「不动」。《对法》虽言不可转,令异界、地受,名为「不动」[297],然约多分。除此杂修及生自在宫者,所余凡圣皆无此事。
又非异界、地、趣受,名为「不动」。彼同地故。前解唯定地名为「不动」[298],即通一切。若不异处受,名为「不动」,从多分说。如地狱业不可改转,仍许转重为轻,阿罗汉身受从多分说者,此亦应尔。
「净居等」者,「等」取第十地「大自在宫」。《瑜伽》第四[299]、《对法》第六[300]、《十地论》等说:净居之上有自在宫,第十地菩萨当生其处,感彼第八等[301]。此亦凡时故业,由无漏定愿[302]资而得生彼,故致「等」言。
【疏翼】
以上第十诸门辨释中,第十一非学非无学等分别子门讫。
【论文】
八‧二一六 有义:无明唯见所断,要迷谛理能发行故,圣必不造后有业故。
【疏翼】
第十诸门辨释中,第十二三断分别子门。于中有二师说不同。第一师说中分三︰一、无明唯见道所断,二、爱取唯修道所断,三、余九通二断。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九】
十二、三断门:
此有二义︰初师:一切发业无明唯见所断。要迷谛理之无明行相增,能发行故──此为一因;又经论皆言圣必不造后有业故──是第二因。
若无明修所断,应圣者更造业。《对法》第七说:二种愚皆见断故。言「已见谛,无真实义愚故」,不造福、不动行。
有人解云︰异熟愚,修道断;真实义愚,见道断。此理不然。《缘起》下云︰外法[303]异生由四无明发行,具造非福等三种业。内法异生放逸者[304],除不共,余三无明缘行。不放逸者,福、不动[305]行非无明为缘[306]。且《对法》[307]云:异熟愚发非福行,真实义愚发福、不动行。若初愚修断,后愚见断,岂见道分别之惑[308],唯发福、不动,修道之惑[309]发非福耶?
五十九说:发三恶趣业唯分别烦恼,非俱生烦恼[310]。岂发非福行无明,修道断耶?若言发别报者,便非行支!即发恶趣总报业愚,实唯见断,云何乃言异熟愚,修道断?又此中二说正发业无明,唯见道断故[311]。
彼人复云︰异熟愚迷前七苦[312],真实义愚迷第八苦[313]。《大论》第十云:迷世俗苦,起非福;迷胜义苦,造福、不动[314]。《对法》第六云:前七苦是世俗苦[315],第八苦是胜义苦[316],故发非福无明是修道断;余见断者,不然。岂以世俗苦[317]言同故,一切处文[318]是一世俗!以易可知,故名「世俗」;唯胜智境,故名「胜义」。言非福果,世俗易知是苦,名「世俗苦」;福、不动果,胜智方知是苦,名「胜义苦」,非是分八苦而论世俗、胜义。彼八苦中,前七易知,名为「世俗」;第八,胜智知,名为「胜义」;非谓前七是迷发非福行之[319]世俗也[320]。若不尔者,前七苦中第六、七[321]是坏苦,岂色界等无坏苦耶?彼若有者,迷之,何故不造非福?又恶趣岂无第七胜义苦?何故迷之但造福,不动行?故知文同,非必一义。
此中无明,唯见所断。此等征诘,如别章说[322]。
【论文】
八‧二一七 爱、取二支,唯修所断,贪求当有而润生故,九种命终心,俱生爱俱故。
【疏翼】
第一师说中,第二爱取唯修道所断。
【述记‧卷四十九】
第一师意:爱、取唯修断。贪求当生润生之爱,明非见断。见断爱等,缘见等起故。《对法》第五说「九种命终心[323]」,三界三界生,各润生心各有三故[324]。彼言俱生爱俱无[325]明,唯修断。取支但是爱之增上,不取四取。言四取者泛解取义,非取支摄。
【论文】
八‧二一八 余九皆通见、修所断。
【疏翼】
第一师说中,第三余九通二断。
【述记‧卷四十九】
「余九」「通见、修断」,随业因断故。其无记法,非唯修断,至下[326]当知。
【疏翼】
以上第十二三断分别子门中,第一师说讫。
【论文】
八‧二一九 有义:一切皆通二断。
【疏翼】
第十二三断分别子门中,第二师说。于中分三︰第一、标宗也。
【述记‧卷四十九】
第二师中,有三︰一、标宗,二、申难,三、显正。
「皆通二断」,标宗也。
【论文】
八‧二二○ 论说:预流果已断一切一分有支,无全断者故;若无明支,唯见所断,宁说预流无全断者?
【疏翼】
第二师说中,第二申难。于中分三︰一、难无明支唯见道断,二、难爱取二支唯修道断,三、难伏救。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九】
以下、申两难。
此十二支一切皆通见修所断,何意无明亦修道断?爱、取二支亦见道断?
《瑜伽》第十说预流果已断「一切一分」有支,「无全断者」故[327]。
难前师云︰若无明支,唯见所断,则预流者初支全断;宁说预流「无全断者」,言断「一切一分」有支?
【论文】
八‧二二一 若爱、取支唯修所断,宁说彼已断一切支一分?
【疏翼】
第二申难中,第二难爱取二支唯修道断。
【述记‧卷四十九】
又难前师︰「若爱、取支,唯修所断,宁说彼」预流「已断一切支一分」?爱、取二支见道不断。非一切故,亦非一分全未断故。
【论文】
八‧二二二 又说:全界一切烦恼,皆能结生,往恶趣行,唯分别起烦恼能发。不言润生,唯修所断;诸感后有行,皆见所断发。
【疏翼】
第二申难中,第三难伏救。
【述记‧卷四十九】
彼若救言:《大论》第十但据通言,从多分说。此总难[328]。
若尔,如何五十九等复说「全界一切烦恼皆能结生」?
「结生」之言,显润生惑。若唯修润[329],即有界中见道烦恼不润生故,不名「全界」!此难爱、取,唯修所断。又说取支通摄四取[330],见、戒取等,非修断故。
下难无明唯见所断。五十九初复说:往恶趣行[331],「唯分别起」烦恼「能发」[332],别[333]应乃言往[334]五趣业,唯分别起烦恼能发!以[335]见断烦恼不唯发往[336]恶趣行故。若言人天感别报业,修惑能发,通总、别报说,故论不言发人天者,即恶趣别报业应修道惑不发!恶趣别报行修惑既能发,故知彼说但论总报。
结义[337]︰诸圣教中,「不润生」之惑「唯修所断」,全界烦恼能结生故。亦不说言:诸感后有行,皆见所断发,唯言恶趣行,分别惑发故。
【疏翼】
以上第二师说中,第二申难讫。
【论文】
八‧二二三 由此故知,无明、爱、取三支,亦通见、修所断。
【疏翼】
第二师说中,第三显正。
【述记‧卷四十九】
结申正义…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八、十门广解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