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四、广生分别相▪P4

  ..续本文上一页a/」﹞功能时,当能成为以次第能生起为自性之境界。如是于此所取分灭时,能于阿赖耶识引植功能。此功能若于第二剎,能引发诸能俱起者,尔时即唯于此第二剎那,能生起与己相似之识;若不引发者,尔时随在第三剎那或第四剎那,若时当引发者,即于尔时得成熟已,当能生起与己相同之识。

  

  于本宗中不可有如是过失︰如说于己作用相违故。由是同一位置﹝藏文作「phyogs gcig/」﹞故,及由俱时生故。如是于前识中诸有所取分青等行相者,皆能生起后时具有青等行相之识。是故此诸过失如何可有耶?若由功能能生识者,若如是者,虽唯功能成为境界,然若作是思──谓此非前所取分者,于是说言「前为后缘」等,此即无过。如是次第能生起,与此所取分自体相同之果故,能作具有阿赖耶识所依之功能。若不由此所取分得安立此功能者,则此功能当亦不能生起如是识体。是故由此功能生起之识,唯是由此所取分生起故,都无相违。于本宗中善许具二法体,如是由此所取分能生彼后时与己相同之识故,即实有具二法体。

  

  《观所缘缘论》云:

  

  实以相分为行相,见分依之而转。

  

  《集量论》云︰

  

  念者,谓回忆性。喻如念、贪、瞋等,于先前了知境义,非余能量。

  

  又云︰

  

  境体智者,谓若与境等流之智。智,谓显现及自显现。

  

  [31] 《异部宗轮论述记》卷中,解「经部亦名说转部」云︰

  

  此师说有种子。唯一种子现在相续,转至后世,故言「说转」。

  

  [32] 即「所取分」。

  

  [33] 「识」字,《金藏》有,余无。

  

  [34] 本论卷二末:

  

  执有离识所缘境者,彼说外境是所缘;相分,名行相;见分,名事──是心、心所自体相故。

  

  [35] 「成」字,《金藏》无。

  

  [36] 「种」字,《金藏》作「种等」。

  

  [37] 「及」字,《金藏》有,余无。

  

  [38] 「虽」字,《金藏》有,余无。

  

  [39] 「知」字,《金藏》有,余无。

  

  [40] 「第八不缘虚空等故」,《疏翼》原无,依《大正藏》增。

  

  [41] 「此七识中望彼第相、见分等」,《疏翼》原无,依《大正藏》增。

  

  [42] 智周《演秘》云︰

  

  第七唯熏见,前五唯熏相,其第六缘八见、相,双熏二种。若缘余心、心所、无为,二俱不熏。

  

  [43] 即「五七亦有三缘」及「前七于八所缘应有」。

  

  [44] 即「第六容三」「余除所缘」。

  

  [45] 前七于六,所缘容有。道邑《义蕴》云︰

  

  第六缘七、五,熏成相、见种,如次是彼见、自证分之所缘缘。例余应尔,故论不言。

  

  [46] 「故」字,《金藏》有,余无。

  

  [47] 《大毗婆沙论》卷九中云︰

  

  谓或有执心、心所法能了自性,如大众部。彼作是说:智等能了,为自性故,能了自他。如灯能照,为自性故,能照自他。

  

  [48] 此句为第一解。

  

  灵泰《抄》云︰

  

  犹如多人并同一面观月及同观前戏等,诸人面以极近故,互不相缘;心、心所法,亦复如是。

  

  [49] 此段为第二解。

  

  [50] 即第一师说。

  

  [51] 《集量论》云︰

  

  如如义之行相,白及非白等性于识上显现时,能量具有彼彼境界。如是允纳众多行相智,如是如是假立为能量及所量,由一切法远离作用故。

  

  《观所缘缘论》云︰

  

  所缘缘者,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能生识故。

  

  《杂集论述记》卷五云︰

  

  依《集量》说,疏所缘缘,一切心生决定皆有。

  

  [52] 即长途义师。

  

  [53] 「以」字,《金藏》有,余无。

  

  [54] 即陈那。

  

  [55] 即长途义师。

  

  [56] 「五」字,《金藏》有,余无。

  

  [57] 托真如名等亦尔。

  

  [58] 《金藏》、《义演》、金陵本作「见」,余作「境」。

  

  [59] 道邑《义蕴》云︰

  

  今依触等五数托心王所变种为质,理即可尔。

  

  [60] 「此义应思」四字,《疏翼》原无,依《大正藏》增。

  

  [61] 本论卷十末云︰

  

  「唯」言遣外,不遮内境。不尔,真如亦应非实。内境与识,既并非虚,如何但言唯识非境?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或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不解观心勤求出离。哀愍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或相分等,皆识为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

  

  [62] 即长途义者。

  

  [63] 此指陈那等师迹近小乘,尚未尽脱法执。

  

  [64] 谓余二分。

  

  [65] 「谓」字前,余本有「第六子门」四字,《金藏》无。

  

  [66] 即证自证分。

  

  [67] 「为」字,《金藏》有,余无。

  

  [68] 见分为自证分亲缘,亦得为证自证疏缘。

  

  [69] 谓现行染法。

  

  [70] 即「辨生现」。

  

  [71] 《义演》作「已」,余作「以」。

  

  [72] 「上」字,《金藏》有,余无。

  

  [73] 「为」字,《金藏》有,余无。

  

  [74] 谓心、心所。

  

  [75] 本论卷二末云︰

  

  至无漏位,胜慧相应。虽无分别,而澄净故,设无实用,亦现彼影。不尔,诸佛应非遍智。

  

  [76] 《金藏》作「或能」,余本作「能或」。

  

  [77] 「上」字,《金藏》有,余无。

  

  [78] 以下为第二解。

  

  [79] 「同」字下,《金藏》有「不」字。

  

  [80] 「亦」字,原作「不」,今改。

  

  [81] 「心」字,《金藏》有,余无。

  

  [82] 即相似义。

  

  [83] 以见分为所变相分故。

  

  [84] 「相分」二字,《疏翼》原无,依《大正藏》增。

  

  [85] 「分」字,《金藏》有,余无。

  

  [86] 「所」字,《金藏》有,余无。

  

  [87] 谓不变相缘。

  

  [88] 相应法即心所法。

  

  [89] 道邑《义蕴》云︰

  

  未成佛位先来缘者,名「前得」。

  

  [90] 「亲得」,谓不变相缘。

  

  [91] 道邑《义蕴》云︰

  

  如自证缘相,第四缘前二,见分缘后二,此皆成佛方缘,故言「新得」;皆变相缘也。

  

  [92] 「说」字,《义蕴》同,《金藏》作「得」。

  

  [93] 谓非现行心。

  

  [94] 谓因位。

  

  [95] 「唯是」,《金藏》作「总显」二字。

  

  [96] 《中边论》原文为:

  

  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

  

  [97] 「唯是迷理」四字,《金藏》有,余无。

  

  [98] 「随」字,《金藏》作「依」。

  

  [99] 如本论卷八云︰

  

  识品虽二,﹝第六、七识﹞而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遍计不同,故言「彼彼」。

  

  [100] 「六」字,本论《述记》作「八」,今改。

  

  如《瑜伽》卷三十六云︰

  

  又诸愚夫,由于如是所显真如不了知故,从是因缘﹝藏文作「gsi/」﹞八分别转;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

  

  云何名为八种分别?一者、自性分别,二者、差别分别,三者、总执﹝藏文作「ril por ”dzin pa”i/」﹞分别,四者、我分别,五者、我所分别,六者、爱﹝藏文作「sdug par/」﹞分别,七者、非爱分别,八者、彼俱相违分别。

  

  [101] 「二」字,本论《述记》作「三」,今改。

  

  如《瑜伽》卷七十二云︰

  

  问︰分别有何行相?答︰由相名势力故,亦有种种无量行相。若略说者,当知有七种︰一、有相分别﹝藏文作「mtshan ma las byuv ba/」﹞,二、无相分别﹝藏文作「mtshan ma med pa las byuv ba/」﹞,三、于境界任运分别﹝藏文作「yul la rav gyi vav gis ”jug pa/」﹞,四、寻求分别﹝藏文作「tshol ba pa/」﹞,五、伺察分别﹝藏文作「so sor rtog pa/」﹞,六、染污分别,七、无染污分别。

  

  该论卷一有文同。《显扬》卷十六全同。《对法》卷二所说七分别

  

  亦同。

  

  [102] 「三」字,本论《述记》原作「四」,今改。

  

  如《瑜伽》七十三云︰

  

  问︰遍计所执自性有几种?答︰略有五种︰一、遍计义自性,二、遍计名自性,三、遍计杂染自性,四、遍计清净自性。遍计非杂染﹝非﹞清净自性。

  

  《摄论》卷二云︰

  

  如是遍计复有五种︰一、依名遍计义自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二、依义遍计名自性:谓如是义有如是名。三、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四、依义遍计义自性:谓遍计度未了名义。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

  

  [103] 见《显扬》卷十六。全同《瑜伽》卷三十六文。

  

  [104] 「四」字,本论《述记》原作「五」,今改。

  

  [105] 本论《述记》原无「二」字,今增。

  

  今依藏文,整理汉译四卷《楞伽》卷二、十卷《楞伽》卷四、七卷

  

  …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四、广生分别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