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3]。
【论文】
八‧五一 或唯五、六,余处虽有,而少、隐故,略不说之。
【疏翼】
第二二师解中二缘依处中,第二次师解。
【述记‧卷四十五】
此即是前第二师说。
二缘依处唯彼第「五」、第「六」依处,非余三依处[84]。余三虽有此二[85]缘依处,以相隐而复少,故不说之。此二处全,名亦显故,论但说二[86],隐余少者略不说也。
即以此文为不尽理。依所余立增上易故,略不说之[87]。
随前所应,尽理不尽理[88]。除三[89]之余,皆增上故。
【疏翼】
以上第二答二问中,第一先答缘依处差别讫。
【论文】
八‧五二 论说:因缘,能生因摄;增上缘性,即方便因;中间二缘,摄受因摄。
【疏翼】
第二答二问中,第二答四缘与十因二因相摄。
【述记‧卷四十五】
此下、即答四缘、十因、二因相摄。
此中,合作十因、二因相摄也。于中有二︰初、引文,后、正解。
此〈菩萨地〉[90]三十八说「因缘即是能生因摄」[91]。增上缘者,即方便因[92]。中间等无间缘及所缘缘,此之二缘,摄受因摄[93]。此中别疏[94]摄受因摄[95]二缘,自余九因二缘所摄,理准可成[96],故论不说。但以「摄受」之中二缘相显,所以偏说。非「方便」内,不摄二缘[97]。观待、同事、不相违[98],方便摄故[99]。
又已办二因与十因相摄,但言「能生」是「因缘」;「方便」是「增上」;中二是「摄受」;即显二因中「方便」摄三缘、能生摄因缘义。
亦兼显十因中,六[100]少分是「因缘」摄。一因少分是中二,谓「摄受」。或兼观待、同事、不相违,亦有二缘,论唯说「摄受」,以显故。余是增上缘,理已成立,文言略也。
【论文】
八‧五三 虽方便内具后三缘,而增上多,故此偏说。
【疏翼】
第二答四缘与十因二因相摄中,第二正解。于中有二︰一、方便增上多,二、摄受中二缘显,三、能生进退例前。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五】
今释彼文为不尽理︰若准方便,摄余因尽,有非增上者。以等无间及所缘缘,是方便摄故,以增上缘摄因多故。谓除观待、同事、不相违少分,余皆增上,偏说方便是增上缘[101]。
此约不杂乱增上缘体释[102]。若杂乱体,以余二缘亦增上故,皆方便摄。若不[103]尔者,不说能生是增上故,显方便中具三缘也。
【论文】
八‧五四 余因亦有中间二缘,然摄受中显故偏说。
【疏翼】
第二正解中,第二摄受中二缘显。
【述记‧卷四十五】
十因之中,即[104]六因内[105],是因缘者,皆能生因,四缘之中因缘所摄。领受、摄受、同事、不相违因中,等无间缘,是方便因中等无间缘摄[106]。领受、摄受、同事、不相违中所缘缘,皆方便中所缘缘摄。
虽此领受等四因之内,亦有中间等无间缘及所缘缘──此于四缘位居中故,然摄受中以有二依处名、体全显,故偏说之。余无名体依处全二缘,故略不说。
【论文】
八‧五五 初能生摄,进退如前。
【疏翼】
第二正解中,第三能生进退例前。
【述记‧卷四十五】
然能生因是因缘者,或说六因,或说二因[107]。
且依〈菩萨地〉[108],若通取六,名「进」[109];若唯取二,名「退」。或取六中,唯取种子是能生因,摄现不尽,名之为「退」;若并取现,名之为进。依〈有寻等地〉[110],若取六因,名之为「进」;唯取一因,名之为「退」。今此通说,皆如前说[111]。
【疏翼】
以上第二答四缘云何依十五依处问中,第三明四缘依处等建立与十因二因相摄讫。
--------------------------------------------------------------------------------
[1] 「十因」二字,《金藏》有,余无。
[2] 「二因」以下二十三字,《金藏》有,余无。
[3] 此即初文。
[4] 即《瑜伽》卷三十八。
[5] 即《瑜伽》卷五。
[6] 「此」字,《金藏》有,余无。
[7] 《金藏》作「证」,余作「讫」。
[8] 初「解能生」中又三︰一、解二位,二、二位摄种尽,三、释难。
[9] 此即初中初文。
[10] 「牵引因六因之中」等十九字,《金藏》有,余无。
《瑜伽》卷三十八原文为:
一切种子望后自果,名牵引因。……即诸种子望初自果,名生起因。即初种子所生起果,望后种子所牵引果名引发因。种种异类各别因缘,名定别因。若观待因,若牵引因,若摄受因,若生起因,若引发因,若定别因,如是诸因总摄为一,名同事因。于所生法能障碍因,名相违因。此障碍因若缺、若离,名不相违因。
[11] 谓《瑜伽》卷三十八、卷五。
[12] 原作「因果体性」。
[13] 原作「缘起」二字。
[14] 「三」字,原无。
[15] 意即以牵引因、生起因、引发三因故,说名为因。
[16] 见《瑜伽》卷三十八、卷五。
[17] 「准」字《演秘》等谓有本作「谁」。
[18] 卷十。
[19] 谓引自乘无为果。
[20] 道邑《义蕴》云︰
此说种子为能生。除彼现生种及外麦等。
[21] 「等」,取生起因。
[22] 现起生自种及现行亲办果。
[23] 谓牵引、生起二种子。
[24] 即《瑜伽》卷三十八。
[25] 谓引发、定异、同事、不相违。
[26] 「二」字,《金藏》有,余无。
[27] 即未润位。
[28] 已润位。
[29] 谓牵引、生起二种摄尽。
[30] 「等」取定异、同事、不相违。
[31] 谓不摄引发等四因。
[32] 引发、定异、同事、不相违。
[33] 谓由牵引、生起二种摄尽。
[34] 谓牵引、生起二。
[35] 即《瑜伽》卷三十八。
[36] 如《瑜伽》卷三十八云︰
当知此中牵引种子、生起种子,名能生因;所余诸因,名方便因。
[37] 《瑜伽》卷五原文作:
又建立因有五种相︰一、能生因,二、方便因,三、俱有因,四、无间灭因,五、久远灭因﹝藏文作「”gags nas riv du lon pa”o/」﹞。能生因者,谓生起因;方便因者,谓所余因﹝胜友解云「谓随说因等」﹞。
[38] 具云「有寻有伺等三地。」
[39] 牵引、生起、引发、定异、同事、不相违。
[40] 《金藏》作「之」,余作「者」。
[41] 「缘」字,《金藏》无,下一同。
[42] 即《瑜伽》卷三十八。
[43] 如《瑜伽》卷三十八云︰
一切种子望后自果,名牵引因。……即诸种子望初自果,名生起因。
[44] 「寻」字前,《金藏》有「有」字。
[45] 即《瑜伽》卷五。
[46] 如《瑜伽》卷五云︰
依习气因依处施设牵引因。所以者何?由净﹝藏文作「dge ba」﹞不净业熏习﹝胜友解云「谓增长习气」﹞三界诸行﹝胜友解云「言『诸行』者,谓现行(藏文作「mvon par ”du byed pa/」)所生起之阿赖耶识。言『诸』者︰有说︰犹如相续是众多故。又有说︰能摄持众多习气故」﹞,于爱﹝藏文作「sdag pa/」﹞不爱趣中牵引爱不爱自体,复由此增上力故,外物盛衰﹝胜友解云「谓为内行受用诸外变迁故,由此增上力兴盛及衰败」﹞。是故依诸行净不净业习气依处,施设牵引因。依有润种子﹝胜友解云「由有支故,能生起彼无间果,即能生。谓言说习气(藏文作「mvon par brjod pa”i sa bag chags/」)即种子」﹞因依处,施设生起因。所以者何?由欲色、无色界系法,各从自种子生,爱名能润﹝藏文作「sa bon gyi rlan ces bya/」﹞,种为﹝原作「有」,《显扬》作「是」。今依藏文改﹞所润﹝藏文作「des sa bon brlan nas/」﹞。由此所润种子故,先所牵引各别自体当得生起。如经言︰「业为感生﹝藏文作「skye ba”i」﹞因,爱为生起﹝藏文作「mvon par ”grub pa”i/」﹞因。」是故依有润种子依处,施设生起因。
[47] 「分」字,《金藏》作「令」…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二、十因二因相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