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别解五无心位──二无心定▪P3

  ..续本文上一页、缘,能入此[116]定,谓:不思惟一切相,及正思惟无相界[117],故入此定。

  

  为有正思惟无相[118]界定故,恐滥无分别智,「游观」言简也[119]。何以唯依非想者[120],九[121]「次第定中,最居后故」。以此定,由前[122]厌心至微微心方入,余下地心粗,不能作此行相,故依非想。次第定中,从[123]粗至[124]细,最居后故。

  

  又此无心胜定,以下品有心胜[125]定为先,非无心胜定为先,后有心定起,无心必由有心引生故。亦非中间间起,以下定行相不至微微故。即次第定中,义理最居后故,又教说为最居后故。

  

  言「微微」者,谓定前第二念心等,细于以前心故,名之为「微」;后第一念临入定之心,复细于前微心,故称为「微微」。

  

  

  

  【论文】

  七‧一五三 虽属有顶,而无漏摄。

  

  

  

  【疏翼】

  第三段文中,次第八漏无漏分别。文又分二︰一、明初修,二、明后修。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一】

  

  第三文中[126]、第八义「无漏分别」。

  

  以「无漏」引,体即无漏种故。第六十二说︰灭尽等至,当言无漏。由与烦恼不相应故──非相应[127]故、无所缘故、非烦恼生故──是出世间,异生不能行故[128]。

  

  【论文】

  七‧一五四 若修此定,已得自在,余地心后,亦得现前。

  

  

  

  【疏翼】

  第八义漏无漏分别中,第二明后修。

  

  

  

  【述记‧卷四十一】

  

  前言初修,唯依非想,后修如何?

  

  若得「此定」,已「自在」者,余下七地[129]心后,亦得现前。即《大般若经》第一分第三百五十[130]︰次第入出诸定,名「师子嚬呻定[131]」。若菩萨超禅,从一切地心,入灭尽[132]定;从灭定,于一切地心出,是「集散三摩地[133]」。第二[134]、三会[135],亦有此文。

  

  《对法》第五︰未自在者,唯超一间。若得自在,超一切地[136]。《显扬》十八云︰若曾串习,能从欲界入无色界心[137]。故知欲界心后,越入此定。其《瑜伽》第十二说︰唯自在者,方超一切等至──即九等至[138]。谓如来、大菩萨[139],实无欲界心,有似欲界心,实是无漏;随在何定为加行,皆能入。且从极自在、纯无漏,为语,实十地菩萨、广慧声闻、独觉亦得。如定中闻声,从无所有处心入欲界故。不尔,便违[140]。

  

  问︰既尔,此为即是加行心地法?为但非想心地法?

  

  若准此义,即随加行心地法,即初定等,并有此定。依加行心种上,立此定故。

  

  今释[141]︰不尔。《对法》第十三[142]说:想受灭解脱,谓依非想处解脱等[143]。故知唯属非想,此中亦言属有顶故。

  

  若尔,云何名超一切[144]等至?

  

  此有二解︰一云︰谓前起初禅等心已,后一二念起非想处心,而入此定。非从初定即入无心,以定随加行心建立故。

  第二解云︰随[145]起余地心,邻次[146]即入此定,此定仍非想地为依。以极细故,由先串习故,今直至无心,非想为依;不说起非想心为加行。论[147]言:从微微心种上立,是初起多分,非约超定者说。超等至即从初定入无心,不言入非想已,方入此定故。若不然者,即此定所依,唯依加行种,加行初定等,故此定通下地有。

  

  既不许然,仍言「超」者,后解为胜。《大般若》[148]不言从初定等更起非想无漏心方入故。经论皆言灭定依非想,不言依下地故──依加行心上建立者,是非自在;次第入者语,以无漏心有所属故,彼心细故;得自在者,不假熏习及无熏习,何必要依入定心等种子上立?

  

  有说︰《大般若》第十五会静虑中,佛呵菩萨入灭定[149],灭定非利他行。若未自在,虽有入者,至自在时,皆不令入。但自在成就,名超一切。或呵专入,不障时入,佛不起灭定而现威仪故。

  

  

  

  【疏翼】

  

  以上第二解灭尽定六段文中,第三段文明第七义及第八义讫。

  

  【论文】

  七‧一五五 虽属道谛,而是非学、非无学摄,似涅槃故。

  

  

  

  【疏翼】

  第二解灭尽定六段文中,第四段文明第九义三学分别。

  

  

  

  【述记‧卷四十一】

  

  文第四、义第九「三学等分别」。

  

  前[150]言「有为善法」在学、无学身,即名学、无学[151]。灭定实从现行,是学、无学。以似涅槃,无进趣「止息[152]」行相,不可说为有学、无学[153],「是非学、非无学」,虽属道谛,同余有为,似涅槃故,故是非二。不同余种子[154],彼非「止息」故。六十二说,正与此同。彼说︰非所行[155]故,似涅槃故[156],非二所摄。

  

  然此中无进趣止息,不同善身业等,亦是学等故。由此义故,非二、有为无为[157]。有为中[158],通有漏、无漏。灭定──有为无漏,非二摄故。有学、无学中,亦通有漏、无漏,以苦、忧根等,是学[159]、无学故。

  

  

  

  【论文】

  七‧一五六 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说力起故,人中慧解极猛利故。

  

  

  

  【疏翼】

  第二解灭尽定六段文中,第五段文明第十义初起界别。文分为三︰一、初起界别,二、后上二界亦起。三、别辨无色界起不起。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一】

  

  文第五、义第十「三界初起」。

  

  「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说力起故」,上界无此说者。又虽无出家弟子,俗弟子说[160]亦色界有者,以「人中慧解」极利,得[161]过彼故,初起位必在人中[162]。六欲天中,文亦不说,义即无违。

  

  天中岂无身证者也?

  

  此中且说「人中」,近故,胜故。文由未尽。《对法》第九[163]正与此同[164]。

  

  

  

  【论文】

  七‧一五七 后,上二界亦得现前,《邬陀夷经》是此诚证,无色亦名「意成天」故。

  

  

  

  【疏翼】

  第五段文明第十义初起界别中,第二后上二界亦起。

  

  

  

  【述记‧卷四十一】

  

  若后,二界亦得现前,即二界得后现起。然无欲界后起,以必不还等方得故。

  

  五十六说︰起[165]者,先于此起,后于色界,重现在前。托色所依,方得生[166]故,此[167]据未有第八识义[168]。若已建立第八[169],于一切处,皆得[170]。此中[171]即据已建立第八教──真实义「建立」故。《邬陀夷经》[172]是此证故,如《俱舍论》第五[173]广说[174]。

  

  「邬陀夷」者,此名「出现」[175]。日出时生,故以名也。言「意成天」,即超段食,佛说是色界。不尔,既言「超段食,随受一处意成天身」,能入出此定,故知通无色,经不遮彼,言「随一」故。释此经者──舍利子[176]说:有退者,色界后起,「出现」不了「意成天」言,谓是非想。然彼不知有第八识,生非想处不可后[177]起此定,故与上座论议。佛知不了舍利子说,所以见诃,非遮无色得入此定,如《毗婆沙》第一五三卷明其所以[178]。

  

  【论文】

  七‧一五八 于藏识教未信受者,若生无色,不起此定,恐无色心,成断灭故。已信生彼,亦得现前,知有藏识,不断灭故。

  

  

  

  【疏翼】

  第五段文明第十义初起界别中,别辨无色界起不起。

  

  

  

  【述记‧卷四十一】

  

  问︰生无色者,为一切能入?为有不能?

  

  答︰于第八识若「未信受」,生彼不起。恐生[179]无色以后,无心成断故,同无余依。若「已信」、「生彼」,非但于下得起,亦得于彼,现起此定。「知有藏识」,虽无色身,不虑断灭。前引五十六[180]、《对法》第十[181],正与此同。

  

  然旧[182]诸[183]师谓「未建立教」,即小乘说;「已建立」,是大乘说者,不然。若「大乘说[184]」对彼二乘「建立」第八已,不知有此[185]。设[186]生无色,岂不虑断?故知「建立」者,是信有义。「不[187]建立」者,非信有义。此与彼同[188]。

  

  问︰若尔,诸得此定,必是不还以去生无色圣者,必非不定姓[189]圣者。是定姓人,圣不生下[190]故。非不定人先[191]根熟时,佛不救故。亦非不定姓人大根必不熟,入无余。义如第八十〈无余依地〉说[192]。与定姓人有何别?故即彼定姓人,如何信有第八识也?菩萨又不生彼!若信大乘,便非定姓,不应生彼;若定姓者,云何信有?

  

  答︰即定姓中有愚法者,不信大乘故,彼定不起。若不愚法声闻,虽信大乘,不将为究竟;犹信有故,彼起此定。不将[193]为究竟故,圣人生彼,如今大乘信小乘教。或此文意,与五十六别,此据一分圣者,非谓一切皆尔。不闻大乘人生彼,决定不起此定故。然《对法》第十云︰谓无色多分[194]不安住寂静异熟[195],故不入此定,非如下界。故更为此第二解也。

  

  约实亦得。《瑜伽》[196]为胜。

  

  【疏翼】

  

  以上第二解灭尽定六段文中,第五段文明…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别解五无心位──二无心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