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二、料简心心所为一为异▪P3

  ..续本文上一页》无。

  

  [5] 「别」字,《金藏》原作「所」,今依论意改,余无。

  

  [6] 如理《义演》云︰

  

  诸楞伽师即执《楞伽经》﹝十卷本卷九颂﹞中「八九种种识,如海中诸波」。执八识尚不别,何更别有心所?故不立心所。

  

  灵泰《抄》同。

  

  [7] 本论《述记》卷二云︰

  

  即学《中》、《百》清辨等师,依密意教,说诸法空,便亦拨心体非实有。

  

  心所当亦随拨而无。

  

  [8] 本论《述记》卷二云︰

  

  经部师说,佛说五蕴,故离心外,唯有三心﹝金藏无﹞所︰一、受,二、想,三、思,更不说余心所名蕴。故离三外,更无余所。

  

  《顺正理论》卷十一云︰

  

  有譬喻者说唯有心,无别心所。心想俱时,行想差别不可得故。何者?行相唯在想有,在识中无。深远推求,唯闻此二名言差别,曾无体义,差别可知。又由至教,证无心所。如世尊告阿难陀言︰若无有识入母胎者,乃至广说。

  

  又说︰或心、或意、或识,长夜流转,生于地狱、乃至生天。

  

  又说︰我今不见一法速疾回转,犹如心者。

  

  又说︰我今不见一法若不修习,则不调柔无所堪能,犹如心者。

  

  又如契经伽他中说︰「心远行、独行,无身寐于窟;能调伏难伏,我说婆罗门。」

  

  此等诸经皆遮心所。

  

  又于心所,多兴诤论,故知离心,无别有体。谓执别有心所论者,于心所中兴多诤论︰或说唯有三大地法,或说有四,或说有十,或说十四。故唯有识,随位而流,说有多种心、心所别。如甘蔗汁,如倡妓人,故无受等别体可得。心、心所法共一境转,生、住、灭等分位是同;善、不善等,性类无异;体相差别,实难了知;非诸劣智能生胜解。故契经言︰心、心所法展转相应,若受,若想,若思,若识,如是等法和杂不离,不可施设差别之相。

  

  [9] 本论《述记》卷二作「觉天所执,亦依经故」。因此卷《述记》下文

  

  别说「妙音等计」。

  

  [10] 如《大毗婆沙论》卷一百四十二云︰

  

  彼﹝觉天﹞作是说︰诸有为法,有二自性︰一、大种,二、心。离大种,无所造色;离心,无心所。诸色,皆是大种差别;无色,皆是心之差别。

  

  [11] 见《述记》卷二初。

  

  [12] 即经部觉天。

  

  [13] 「数」字,《金藏》作「假」。

  

  [14] 《俱舍论》卷十云︰

  

  诸师于此﹝三和﹞觉慧不同︰有说三和即名为触。彼引经证,如契经言︰如是三法聚集和合,说名为触。

  

  [15]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末云︰

  

  问︰此经中说六处缘触,有余处说名色缘触,余处复说二缘生触,如是三种有何差别?

  

  名「六处缘触」,显触所依。谓显一切外物外物和合,必因于内,内法胜故。但说所依,故说六处缘触。「名色缘触」,显触自性。「二缘生触」,显触所依及所缘别。

  

  [16] 见《摄论》卷二及两《释》卷四。

  

  [17] 即《十地经论》卷八,如《摄论》卷二云︰

  

  如《十地经》薄伽梵说︰如是三界,皆唯有心。

  

  [18] 即十卷本《楞伽经》卷九及卷十。

  

  [19] 谓《摄论》卷二。

  

  [20] 如本论卷二云︰

  

  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是故说唯心。

  

  [21] 见《摄论》卷二及两释卷四。

  

  [22] 「远行」,藏文作「riv du ”gro/」。

  

  [23] 「独行」,藏文作「gcig pu rgyu/」。

  

  [24] 「身」字,泰《抄》牒文、《金藏》误作「心」。

  

  [25] 「寐」,藏文作「gnas/」。

  

  [26] 此偈第四句为:我说真梵志。「真梵志」,《顺正理论》作「婆罗门」。

  

  [27] 「此」,谓「心远独行」。

  

  [28]《摄论‧无性释》云︰

  

  说一意识菩提萨埵引教证言「若远行」等。游历一切所识境故,名为「远行」。为证此义,复说「独行」,无第二故。言「无身」者,无形质故。「寐于窟」者,居在内故。言「调此」者,于如是心,作自在故。「难调心」者,性浍悷故。

  

  《枢要》卷下云︰

  

  《瑜伽》五十七、二十二根中,「问︰世尊依何根处说如是言远行及独行,无身寝﹝《枢要》引作「寐」﹞于窟耶?答︰依意根处。由于前际无始时故,遍缘一切所知境故,名为远行。诸心相续一一转故,无主宰故﹝藏文作「bdag po med pa/」﹞,名为独行。无色、无见﹝藏文作「bstan pa med pa/」﹞亦无对﹝藏文作「thogs pa med pa/」﹞故,名为无身。依止色﹝藏文有「及名」二字﹞故,名寝﹝《枢要》引作「寐」﹞于窟。

  

  [29] 如本论卷四云︰

  

  又契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

  

  [30] 「所三」二字,原无。藏文作「sems las byuv ba rnams/」。

  

  [31] 《瑜伽》卷五十六原作:

  

  唯欲显说色、动、心法最胜所依。

  

  「最胜所依」,藏文作「gnas gtso che/」。

  

  [32] 《俱舍论》卷二,谓为《入胎经》所说,并解空、识二界云︰

  

  诸有门窗及口鼻等内外窍隙,名为空界。如是窍隙,云何应知?传说窍隙即是明暗,非离明暗,窍隙可取,故说空界明暗为体。应知此体不离昼夜,即此说名邻阿伽色﹝藏文作「thogs pa”i be ba”i ”khos gyi gzugs/」﹞。传说阿伽﹝梵文为「agha」;藏文为「thogs pa/」﹞,谓积集色﹝藏文作「bsags par gnas pa”i gzugs/」﹞,极能为碍,故名阿伽。与彼相邻,是故说名邻阿伽色。有说阿伽即空界色,此中无碍,故名阿伽,即阿伽色;余碍相邻,是故说名邻阿伽色。诸有漏识,名为识界。

  

  [33] 「现」或「现似」,藏文作「snav ba/」。波罗颇迦罗此句译为「此

  

  二唯心光」。「心光」,亦是「显现」义。

  

  [34] 「所」字,《金藏》有,余无。

  

  [35] 「法」字,《金藏》无。

  

  [36] 「为」字,《金藏》无。

  

  [37] 「自」字,《金藏》有,余无。

  

  [38] 「信」字,《金藏》无。

  

  [39] 指「复言」以下「如二分故,言心变似故」等文。

  

  [40] 「下」字,《金藏》有,余无。

  

  [41] 「共心相应生」之言,在十卷《楞伽》的卷九、十都有,如卷九云:

  

  烦恼熏种种,共心相应生;众生见外境,非诸心法体。

  

  [42] 如十卷《楞伽》卷十云︰

  

  生死诸世间,随于诸根转;无明、爱和合,而生于诸身。

  

  又云︰

  

  心及心数法,功德阴和合;阴中我亦尔,无智不能见。

  

  [43] 「等」,取《对法》第三卷。

  

  [44] 泰《抄》牒文、《金藏》有「自性」二字,余无。

  

  [45] 如相应六种中,第六「同行相应」云︰

  

  「同行相应」﹝藏文作「mthun par rtog pas sbyor ba/」﹞者,谓心、心所于一所缘,展转同行。此同行相应复有多义︰谓他性﹝藏文作「gźan gyi dvos po/」﹞相应,非己性。如心不与余心相应,受不与余受相应,如是等……。

  

  [46] 《瑜伽》卷五十六原作:

  

  问︰诸法谁相应?为何义故,建立相应?

  

  答︰他性相应非自性。为遍了知依自性清净心﹝藏文作「sems rav gyis ”od gsal pa la/」﹞,有染、不染法,若增、若减,是故建立。

  

  [47] 谓《入楞伽经》卷七〈五法门品第十二〉云:

  

  大慧!依彼﹝名相﹞二法分别,生心、心数法,一时非前后。如日共光明一时,而有分别种种相。

  

  [48] 即《瑜伽》卷五十六文。

  

  [49] 「五种性」,藏文作「lva bid/」。

  

  [50] 即释文。

  

  [51] 「言」字,《金藏》作「意」。

  

  [52] 「种」字,《金藏》有,余无。

  

  [53] 原作「诸蕴有五种」。

  

  [54] 《瑜伽》卷五十六原作:

  

  有一沙门、若婆罗门,欲令名中唯心实有,非诸心法;此不应理!诸蕴有五种,性不成就故。

  

  [55] 「彼」字,《金藏》无。

  

  [56] 「等」,取妙音。

  

  [57] 《瑜伽》卷五十六续云︰

  

  又若彼计分位分位别故,有五性者﹝《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末解经说触缘受时云「复次,此经中说,分位缘起。前位名触,后位名受,故不应责」﹞,分位别计,亦有过失。何以故?

  

  [58] 「若」字,《金藏》有,余缺。

  

  [59] 原作「若言有者」,此处加入解释。

  

  [60] 原作「便应有异实物体性」。

  

  [61] 卷五十六原无此句。

  

  [62] 「性」字,《金藏》有,余无。

  

  [63] 原作「若言无者,计分位别,则为唐捐」。

  

  [64] 《金藏》作「复」,余作「又」。

  

  [65] 原作「不应谓如六识身分位差别」。

  

  [66] 「识」字,《金藏》无。

  

  [67] 原文为「六识身所依所缘有差别故」。

  

  [68] …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二、料简心心所为一为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