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广六位心所──不定心所▪P16

  ..续本文上一页2] 「染」字,《金藏》有,余无。

  

  [163] 「解」字,《金藏》有,余无。

  

  [164] 谓第二「二」言。

  

  [165] 「分别」二字,《金藏》有,余无。

  

  [166]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寻、伺二种,是发语言心加行分故,俱是假有。

  

  卷五十八云︰

  

  当知寻、伺,慧、思为性,犹如诸见﹝藏文作「lta ba rnams/」﹞。若慧依止意言而生﹝藏文无「而生」二字﹞,于所缘境,慞惶推究﹝藏文作「mi mthun par rgyu źiv ”jug pa/」﹞;虽慧为性,而名寻、伺﹝藏文作「具有寻求及具有伺察」,乃指相应心」﹞。于诸境界﹝藏文作「dmigs pa gźan/」﹞,遽务推求﹝藏文作「mi mthun par rgyu ba/」﹞,依止意言,粗慧名寻;即于此境,不甚遽务而随究察﹝藏文作「mi mthun pa ma yin par rgyu ba/」﹞,依止意言,细慧名伺。

  

  [167] 指「悔眠假实」。

  

  [168] 谓《瑜伽》卷五十五。

  

  [169] 「下」字,《金藏》无。

  

  [170] 《金藏》作「此二」,余作「其」。

  

  [171] 「有」字,《金藏》有,余无。

  

  [172] 「故」字,《金藏》有,余无。

  

  [173] 藏文不分。

  

  [174] 见本论卷六及本卷前文。

  

  <, p> 卷六释「惛沉体」,有三师义。第三师云︰

  

  惛沉别有自性。虽名痴分,而是等流,如不信等,非即痴摄。随他相说,名世俗有,如睡眠等是实有性。

  

  本卷前文第四师云︰

  

  应说此二,各别有体,与余心所行相别故。随痴相说,名世俗有。

  

  [175] 如《瑜伽》卷五十二云︰

  

  谓于阿赖耶识中,一切诸法遍计﹝所执﹞自性﹝藏文「kun brtags pa”i vo bo bid/」﹞妄执习气,是名安立种子。然此习气,是实物有?是世俗有?望彼诸法,不可定说异不异相,犹如真如,即此亦名遍行粗重。

  

  但即此文前,说「外法种子为不相应行」云︰

  

  非析诸行别有实物,名为种子,亦非余处。然即诸行,如是种姓,如是等生﹝藏文作「”du byed de ltar gyur pa dav de ltar byuv ba dav/」﹞,如是安布,名为种子,亦名为果。当知此中果与种子,不相杂乱……。

  

  [176] 如理《义演》云︰

  

  谓对胜义,得世俗名也。

  

  非如麦豆等诸行对大种等诸行说,或惛沉等对痴等说。

  

  [177] 本论卷二中云︰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虽非一异,而是实有。

  

  [178]《摄论‧世亲释》卷二云:

  

  此中「外」者,谓稻榖等。「内」者,即是阿赖耶识。「不明了」者,谓外种子是无记义。言「于二」者,阿赖耶识于善、不善二性明了;通有记故。复有别义:谓于杂染清净明了﹝《摄论‧无性释》卷二云「言『二种』者,谓外及内,或果与因。此俱唯识,由持因性,杂染、清净二法转故」﹞,「唯世俗」者,谓外种子,唯就世俗,说为种子。所以者何?彼亦皆是阿赖耶识所变现故。胜义,即是阿赖耶识。所以者何?是一切法真种子故﹝无性云︰「是一切种子实因缘性故,及为彼体故」﹞。

  

  [179] 「推度」,藏文为「mvon par rtog pa/」。

  

  [180] 「地」字,《金藏》有,合灵泰《抄》释文、《义演》牒文。

  

  [181] 「若」字,《金藏》无。

  

  [182] 「有」字,《金藏》无。

  

  [183] 「等」,取无寻有伺,及无寻无伺。

  

  [184] 谓论云「依于寻、伺,有染、离染」等。

  

  [185] 《瑜伽》卷四初云︰

  

  此中欲界,及色界初静虑──除静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有寻有伺地。即静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无寻唯伺地。随一有情由修此故,得为大梵。从第二静虑余有色界及无色界全,名无寻无伺地。此中由离寻伺欲﹝藏文作「”dod chags/」﹞道理故,说名无寻无伺地;不由不现行故﹝藏文作「非由现行伺故」﹞。所以者何?未离欲界欲者,由教导作意差别故,于一时间亦有无寻无伺意现行﹝藏文作「yi kyi rgyu ba/」﹞;已离寻伺欲者,亦有寻伺现行﹝藏文作「kun tu ”byuv ba/」﹞,如出彼定,及生彼者。若无漏界,有为定所摄,初静虑亦名有寻有伺地。依﹝藏文有「似」字,即「lta bu”i/」﹞寻、伺处法缘真如为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别现行故﹝藏文作「由定,而非由分别现行」﹞。

  

  [186] 《瑜伽》卷五十六云︰

  

  问︰﹝藏文有「于色界中」﹞生第二静虑,或生上地,若有寻有伺眼等现在前,云何此地无寻无伺?若不现前,云何于彼有色诸根,而能领受彼地境界?

  

  答︰由有寻有伺诸识种子,随逐无寻无伺三摩地﹝藏文作「具有有寻有伺诸识种子」﹞故,从彼起已,此得现前。又此起已,识现行时﹝藏文有「此伺」﹞,复为无寻无伺三摩地种子之所随逐﹝藏文亦作「具有无寻无伺三摩地种子」﹞。是故此地﹝藏文误刻为「sa bon de/」,应作「sa de/」﹞非是一向无寻无伺。由彼有情于诸寻伺,以性离欲而离欲故;彼地虽名无寻无伺,此复现行,亦无过失。

  

  [187] 即未离贪欲。

  

  [188] 「方」字,《金藏》有,余无,合《义演》释文。

  

  [189] 「定」字,《金藏》有,余无。

  

  [190] 如理《义演》云︰

  

  「染伺」即等寻,明知等取寻也。以欲界寻伺未离染故,《疏》文增略,影互举也。

  

  [191] 如理《义演》云︰

  

  意云:然无漏定依初禅等立三地别者,依断惑说。

  

  [192] 见《枢要》卷下。

  

  [193] 见本论卷三、卷四。卷三说「与第八不相应」云︰

  

  恶作等四无记性者,有间断故,定非异熟。

  

  卷四说「与第七不相应」云︰

  

  恶作追悔先所造业。此识任运恒缘现境,非悔先业,故无恶作。睡眠必依身心重昧,外众缘力,有时暂起。此识无始一类内执,不假外缘,故彼非有。寻、伺俱依外门而转,浅、深推度,粗、细发言。此识唯依内门而转,一类执我,故非彼俱。

  

  [194] 「是」字,《金藏》有,余无。

  

  [195] 如《瑜伽》卷一云︰

  

  又诸意识望余识身有胜作业︰谓分别﹝藏文作「rnam par rtog pa/」﹞所缘、审虑﹝藏文作「be bar sems pa/」﹞所缘、若醉、若狂、若梦、若觉、若闷、若醒、若能发起身业、语业、若能离欲、若离欲退、若断善根、若续善根、若死、若生等﹝藏文无「等」字﹞。

  

  以下论文分别一一解释。

  

  [196] 「大」字,《金藏》有,余无。

  

  [197] 「六」字下,余有「下」字,《金藏》无。

  

  [198] 《瑜伽》五十六原文作:

  

  问︰生第二静虑,或生上地,若有寻有伺眼等识现在前,云何此地无寻无伺?若不现前,云何于彼有色诸根而能领受彼地境界?

  

  答︰由有寻有伺诸识种子,随逐无寻无伺三摩地故,从彼起已,此得现前。又此起已,识现行时复为无寻无伺三摩地种子之所随逐。是故此地非是一向无寻无伺。由彼有情于诸寻伺,以性离欲而离欲故。彼地虽名无寻无伺,此复现行,亦无过失。

  

  [199] 「又」字,《金藏》有,余无。

  

  [200] 原作「有七种差别」。

  

  [201] 「无相」,藏文作「mtshan ma med pa/」。

  

  [202] 「任运」以至「染污」,原作「乃至」,以卷一已具明。

  

  [203] 《瑜伽》卷一下文,解意识胜作业第一「分别所缘」中,七种分

  

  别云︰

  

  有相分别者,谓于先所受义,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别。

  

  《对法》卷二解七分别中第二「有相分别」云︰

  

  谓﹝三分别中﹞自性、随念二种分别﹝该卷上文说「三分别」中,初二分别云︰「自性分别者,谓于现在所受诸行自相行分别;随念分别者,谓于昔曾所作诸行,追念行分别」﹞,取过、现境种种相故。

  

  《瑜伽》说第二分别云︰

  

  无相分别者,谓随先所引及婴儿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

  

  《对法》说第三分别云︰

  

  无相分别者,谓希求未来境行分别。

  

  《瑜伽》说第三分别云︰

  

  任运分别者,谓于现前境界,随境势力任运而转所有分别。

  

  《对法》说第一任运分别云︰

  

  初分别者,谓五识身﹝藏文无此四字﹞,如所缘相,无异分别﹝藏文作「于现在领受如自相行相所有分别」﹞,于自境界,任运转故。

  

  《瑜伽》说余四分别云︰

  

  寻求分别者,谓于诸法观察、寻求﹝藏作「寻求、观察」,即藏文「yovs su tshol źiv dpyod pa/」﹞所起分别。伺察分别者,谓于已所寻求、已所观察,伺察﹝彼﹞安立所起分别。染污分别者,谓于过去顾恋俱行,于未来希乐俱行,于现在执着俱行所有分别──若欲分别、若恚分别、若害分别,或随与一烦恼、随…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广六位心所──不定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