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子」处如云︰
云何略说安立种子?谓于阿赖耶识中,一切诸法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是名安立种子,然此种子是实物有,是世俗有。望彼诸法不可定说异不异相,犹如真如。即此亦名遍行粗重。
[78] 此是后师义。
[79] 此后师义。
[80] 谓第十一颂第三句。
[81] 《对法》卷一原无「一切」二字。
[82] 「随初所入根本静虑」,藏文作「随所入根本」。
[83] 「极善修治」,藏文作「legs par yovs su las su byas pa/」。
[84] 见《显扬》卷一。
[85] 见《对法》卷一。
[86] 灵泰《抄》云︰
若《对法》论,有经中五名,论中五名,亦俱有。故言「二名」也。
[87] 原作「随所欲发,起坚固勇悍方便」。
[88] 藏文无「所受」二字,有「rgya chen po」。
[89] 「无」字,原作「不」。
[90] 「无下」,藏文作「źum pa med pa」。
[91] 「忍受」,原作「堪忍」。
[92] 「于劣等善」,原作「于下劣」。
[93] 「厌」字,原作「喜」。
[94] 「胜品」,原作「转胜转妙诸」。
[95] 原句为「次能堪忍寒热等苦,后于下劣不生喜足,欣求后后转胜、
转妙诸功德住」。
[96] 「无动」,原作「无动」。藏文作「mi bskyod pa」。
[97] 原作「彼由如是勤精进住,入谛现观,证得诸圣出世间慧」。
[98] 灵泰《抄》云︰
若「被甲」,及「不舍善轭」,此二名皆从喻为名也。
《枢要》卷下云︰
「被甲」、「加行」等者,论﹝《大论》﹞既自释。「有势」等句,无文解释。「势﹝藏文作「thu」﹞」,谓威势;「勤﹝藏文作「brtson ”grus」﹞」,谓策励;「勇﹝藏文作「spro ba」﹞」,谓勇锐;「坚猛﹝藏文作「brtun pa brtan pa」﹞」,谓固进;「不舍善轭﹝藏文作「brtson pa mi ”dor ba/」﹞」,谓永不屈及不止。
[99] 「檀那」,梵文为「dana」,简称为「檀」。
[100] 如《十地经论》卷二云︰
上言「分别智地义」者,此所说法,有三种渐次。第六偈教分别此事,偈言︰「诸地胜智道,入地、住、展转,渐次而演说,无量行境界。」何者三渐次?
一、观渐次﹝藏文作「dmigs pa”i go rim/」﹞,二、证﹝藏文作「rtogs pa」﹞渐次,三、修行﹝藏文作「sgrub pa」﹞渐次。第一、第二、第四句,皆说渐次。
「胜智道」﹝藏文作「ye wes kyi sa”i khams/」,即「智地界」﹞者,谓十地胜智道。说此十地若观﹝即缘虑﹞,若依止,能生诸地智故。「入」﹝藏文作「”jug pa」﹞者,入地故。「住」者,未转向余地故。「展转」﹝藏文作「”phar ba」﹞者,地地转所住处﹝藏文作「趣向余地」﹞故。「行」﹝藏文作「spyod pa」﹞者,谓入住、展转、成就故。「境界」者,此行种种异行境界故。「渐」者,次第故。「说」者,授与故,如是教说何义故,显一切因如来能有所说,生后正信义故。
[101] 《对法》卷十二云︰
依止意乐修,复有六种︰谓无厌﹝藏文作「mi voms pa」﹞意乐、广大意乐、欢喜意乐、恩德﹝藏文作「phan ”dogs pa」﹞意乐、无染﹝藏文作「ma gos pa」﹞意乐、善好﹝藏文作「dge ba」﹞意乐故,修诸波罗蜜多。
[102] 即《杂集论述记》卷二十四。
[103] 《摄论》卷二末及两《释》卷七云︰
作意修者,谓修六种意乐所摄爱重﹝藏文作「ro myav ba」﹞、随喜、欣乐作意︰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亦作「恩德」﹞意乐,五、大志﹝藏文作「che ba”i bdag bid」﹞意乐,六、纯善﹝亦作「善好」﹞意乐。
若诸菩萨乃至若干无数大劫现证无上正等菩提,经尔所时﹝藏文作「作为一剎那,如是」﹞,一一剎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藏文作「lus」﹞,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经尔所时,一一剎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积火,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具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心恒现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是名菩萨广大意乐。
又诸菩萨,即于此中无厌意乐,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间息﹝藏文作「mi ”dor ba」﹞,是名菩萨长时意乐。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欢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乐。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见彼于己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荷恩意乐。
又诸菩萨,即以如是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胜果异熟,是名菩萨大志意乐。
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纯善意乐。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爱重作意。
又诸菩萨,于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深心随喜,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意乐。
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亦愿自身与此六种到彼岸修恒不相离,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已,但当能起一念信心,尚当发生无量福聚,诸恶业障亦当消灭,何况菩萨!
[104] 「九」字,本论《述记》原作「十」,今改。
[105] 如本论《述记》卷九云︰
此十修者,有五种修︰一、依止任持修,二、依止作意修,三、依止意乐修,四、依止方便修,五、依止自在修。依此五修,修习十种波罗蜜多皆得圆满。如《集论》等﹝《对法》卷十二、《摄大乘论》卷二﹞广说其相。
《杂集论述记》卷二十四会《摄论》异文云︰
「依止意乐修」中明六意乐。如《摄论》具三作意︰一﹝原作「此」,今改﹞、爱重作意:谓爱重此六种意乐,受功德味。二、随喜作意:谓随喜六种意乐。三、欣乐作意:谓欣乐自他六种意乐行六到彼岸,愿我与此恒不相舍离及转增胜。六意乐皆具三作意。如《摄论》﹝卷二末、两《释》﹞第七卷广明。此论初明无厌,次明广大意乐。彼论初明「广大」,次明「无厌」法体。二论不同立名,各有异意。
彼论约奉施如来,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一一剎那,于炽火中常乏资具,一切威仪行六波罗蜜,无有厌足。约一一剎那,故舍一切义,初名「广大」,其实亦是「无厌足」。则此以「无间」修﹝即「展转相续,无一剎那有退、有断」﹞亦名「长时意乐」。即「无厌足」异名也。此论约遍舍施一切有情,犹无厌足。即前体上约义不同,名「无厌意乐」,即「长时」之异名。约长时修习,远至菩提,无一剎那有退断等,名为「广大」,无差别﹝《对法》云「如于一有情所,如是乃至于一切有情界如是施时,皆令彼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速得成熟。修行如是差别施时,, 菩萨意乐犹不厌足。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施波罗蜜多无厌意乐。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施波罗蜜多时,展转相续,无一剎那有退、有断,乃至究竟坐菩提座。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施波罗蜜多广大意乐」﹞。
论第四、「恩德」,彼论名「荷恩」,此异名也。﹝第五﹞施有情时,不希报恩、当来异熟,名为「无染」,是此论意。回施有情,皆得胜果,是名「大志」,是彼论意。此论不希有情报恩,名「无染」。彼论约有情自得胜果,名「大志」。第六,彼名「纯善」,此名「善好」,此异名也。
此六意乐,通六到彼岸。一一作意,皆通意乐,故亦通六到彼岸。其余少分,大有不同,文繁稍异,所以不引。
[106] 《对法》卷十二,十至十二任持为:
善根方便任持﹝「善根」,藏文作「善品」。「任持」,藏文作「rton pa」﹞、善根圆证任持、善根无尽任持。
[107] 《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五云︰
十八任持﹝中「善根方便任持」﹞即经中初「有势」句。「加行精进」﹝即经中「有勤」句﹞,谓「善根圆证任持」,由此加行能证菩提。圆证之时,靡不由此,即无怯弱行精进时,心有彼苦无退屈故,他恼不动,名「无退转」。无懈勤修,名「无喜足」。即经中云「有勇、坚猛、不舍善轭」。
[108] 《瑜伽》卷四十二〈本地分‧菩萨地〉云︰
云何菩萨一切种精进?谓此精进六种、七种,总十三种。
云何菩萨六种精进?一、无间﹝藏文作「rgyun du/」﹞精进:谓一切时修加行故。二、殷重﹝藏文作「lhur/」﹞精进:谓能周备修加行故。三、等流加行:谓先因力所任持故;四、加行精进:数数思择种种善品正加行故。五、无动﹝藏文作「mi ”khrugs pa/」﹞精进:一切苦触不能动故,亦不转成余性分故﹝《略纂》卷二十二云「谓诸菩萨虽触苦触,亦不退入余二乘性分故」﹞。六、无喜足精进:少分、下劣﹝藏文作「van von/」﹞差别证中,不喜…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一、广六位心所──善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