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十、诤答六识三性俱不俱▪P2

  ..续本文上一页《解深密》等,二、会《杂集》,三、解五六同性,四、显果位。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一】

  

  若尔,何故《解深密经》及七十六说五识同时意识同缘?

  

  下、解违也。

  

  此会彼文。彼说同缘,不说同性,故不相违。彼论无定同性言故,谓虽言同缘,不言五、意定须同性,故知亦有不同者。

  

  故如前论说[41],《显扬》十九如前[42]定中意、耳,亦明同缘,不言同性,定中起耳识故。彼文大好。

  

  然前师岂不解此文耶?

  

  答︰解,如前已解[43]。

  

  

  

  

  

  【论文】

  

  五‧二○二 《杂集论》说:等引位中,五识无者,依多分说。

  

  

  

  【疏翼】

  

  第五解违中,第二会《杂集》。

  

  

  

  【述记‧卷三十一】

  

  前师问言︰若定中实得起耳识,为例不同性,何故《杂集论》第七说:三摩呬多[44]位,余识无耶?

  

  此非《集论》本文,是师子觉义,有师引证。彼虽非证,然为会之︰《对法论》中言「余无」者,约「多分说」。

  

  「多分」有二义︰一、多识,二、多人。多人多识不起,言「无」。谓二乘等定中,唯得起耳,非余四识,非菩萨故[45]。

  

  问︰如何定中意识俱受,与耳同缘?

  

  散意入舍定,即引生耳。耳识率尔,必是舍故。初起之时,必昧劣故。意既同缘,必非异受。入喜、乐定,耳必不生[46]。

  

  二解︰虽复同缘,何妨异受?其性亦许有不同故。

  

  《瑜伽论》[47]说:率尔等三,是无记性。定心寻求,如何是善?

  

  又在定,得起几心?

  

  唯初二心,若有希望,即出定故。希求,即是寻求心也。若散五心,初三无记,论说多分;若在定位,亦通善等[48]。

  

  又五识必由寻伺所引,此入定心,何地之法?

  

  应唯初定,后无寻伺故,此如第七卷寻伺中解[49]。

  

  又此定为唯有漏,亦通无漏?

  

  答︰文不遮,二种俱得。

  

  又欲界耳识,许异地心引生;二定以上起三识时,异地心引无寻伺,意识为能引耶?

  

  答︰初起五识,必寻伺引,后位以去,非寻伺心引。此亦得唯率尔心,等流心等即不许尔。

  

  如在欲界,岂一切五识生要由寻伺引?

  

  初起由寻伺,后起不必故。

  

  

  

  【论文】

  

  五‧二○三 若五识中,三性俱转;意随偏注,与彼性同,无偏注者,便无记性;故六转识,三性容俱。

  

  

  

  

  

  【疏翼】

  

  第五解违中,第三解五六同性。

  

  

  

  【述记‧卷三十一】

  

  问︰五为所引,意是能引,所引三性既俱,能引意识,应通三性!

  

  且散心位随五识唯一念、或相续,皆得三性并生,取长徒义,如叙二说。别抄[50]、五十一抄说[51]:然后时引五识俱生已,意随所偏注境强者同五识之性,如在定,意唯是善性,不同耳识率尔心是无记。若兼缘诸处,于五无偏,便无记性,此性能与五识善恶不相违故[52]。若与五识别缘,唯缘法处[53],既无此心[54],由此故知《集量论》等五俱意识定现量者,必同缘故。其量既然,耳俱意识听教之时,但作证解,故必现量。五俱之意识,亦无法执等,以此为证。诸师于此觉慧异说,如别抄故[55]。

  

  八地、二乘、凡夫等位,六识三性容俱时转[56],如第八识,与余三性俱,以此为证。

  

  

  

  【论文】

  

  五‧二○四 得自在位,唯善性摄。佛色、心等,道谛摄故,已永灭除戏论种故。

  

  

  

  【疏翼】

  

  第五解违中,第四显果位。

  

  

  

  【述记‧卷三十一】

  

  自下、显在果位唯善性摄。若五识转依,随前[57]二师所解位次[58]。

  

  「唯善性摄」,唯在佛也,唯善性故。不尔,初地以去,五识之中尚有不善,八地已去,或时亦有无记五识故,唯佛色心是道谛故,「唯善性摄」。

  

  何以然者?

  

  诸戏论种,已永无故。应细拾[59]文,推其义理。

  

  三乘无学、菩萨后得智中,何性六识俱起?

  

  然今不能烦文具解,虽知六识体通三性,五识之中通有覆者,如受[60]中说。

  

  善中通生得、加行。加行有闻、思、修。论其五识,闻思于义,自性即无。为彼所引,亦通所成。如听经、观字,而思法、义。意成闻、思,所引眼、耳,岂非亦是闻、思所成?

  

  非生得故。香积佛土[61]鼻、舌等识,类此应知。

  

  后得智中,净土听法所生五识,岂非三慧之所成也?

  

  成所作智即是修故[62]。所成之言,义宽遍也。此等皆由随意引生故[63]。不善之中,有任运分别,此五皆通,亦许五识通见断故[64]。此中各有烦恼、所知,障并许通,由意引起故。下文自说无记皆通,有覆无记,亦意引故。《缘起经》说欲界意识除润生爱等,亦有有覆性故[65]。

  

  四无记中唯异熟生、威仪、工巧,无变化心。通果,可尔,天眼、耳通,彼俱慧故。然非变化,相从,四中变化所摄[66]。

  

  五识缘威仪、工巧,不能发威仪、工巧故[67]。如《大论》第一说五识虽不作转心发业,亦作随转心发业故[68],即通威仪、工巧、异熟生摄。

  

  无变化者,六十九虽言欲界有变化,不是五识,实是上界系,据意识中相似者说[69]。或所变化,似欲界故,名为欲界。或是生得变化,但是异熟生摄[70],《瑜伽》[71]自说是生得变化故。论文[72]:欲界无变化[73],色界无工巧[74],无色又无威仪。即今大乘亦通五识有威仪工巧︰四识[75]缘威仪,五识缘工巧[76]。若不尔者[77], 异熟生摄,不同小乘,是威仪类名威仪心[78]。

  

  异熟生心宽,威仪心狭[79],处处皆有[80],文势皆显。

  

  

  

  【疏翼】

  

  以上解第三能变第二举颂正答有九颂中,第一段初颂明初四分别门讫。

  

  

  

  

  

  

  

  

  --------------------------------------------------------------------------------

  

  [1] 第二立理中分三︰一、显互违因,二、显五识三性所由,三、申俱

  

  行难。

  

  [2] 即标宗及立理中,初文为二。

  

  [3] 《瑜伽》卷三原文作:

  

  又非五识身有二剎那相随俱生,亦无展转无间更互而生。又一剎那五识身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

  

  [4] 即《瑜伽》卷三云︰

  

  由染污及善意识力所引故,从此无间,于眼等识中染污及善法生,不由分别,彼无分别故。由此道理,说眼等识随意识转。

  

  [5] 以《瑜伽》卷五十一为例,如云︰

  

  复次,阿赖耶识或于一时与转识相应,善、不善、无记诸心法俱时而转。如是阿赖耶识虽与转识俱时而转,亦与客受、客善、不善、无记心法俱时而转,然不应说与彼相应。何以故?由不与彼同缘转故。

  

  [6] 即「彼依多念」。

  

  [7] 「五」字,《述记》误作「六」,今改。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又如是言「由一净心,当往善趣」,如是等类。当知此中依转﹝起﹞所摄相续一心,由世俗道﹝藏文作「言说相应」﹞,名发一心。又依世俗﹝藏文亦作「言说相应」﹞相续道理,名发一语及发身业。

  

  [8] 《瑜伽》卷三原文云:

  

  如经言︰起一心,若众多心。云何安立此一心耶?谓世俗言说一心剎那,非生起剎那。云何世俗言说一心剎那?谓一处﹝藏文作「tshig gcig」﹞为依止,于一境界事有尔所了别生,总尔所时,名一心剎那。又相似相续,亦说为一,与第二念极相似故。

  

  [9] 即标宗及立理。

  

  [10] 「为」字,康平本作「述」。

  

  [11] 「流」字,康平本有「时」字。

  

  [12] 即《瑜伽》卷一。

  

  [13] 见本论卷四。

  

  [14] 即「开导依」。

  

  [15] 如本论卷四云︰

  

  故《瑜伽》说︰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而彼不由自分别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

  

  [16] 灵泰《抄》云︰

  

  即眼识中有善等流,耳识有不善等流,即有二等流;唯有鼻识起率尔心,即二等流,一率尔;故言「等流多,率尔少」也。

  

  [17] 灵泰《抄》云︰

  

  此中意说︰或二识有等流多,一识有率尔少。一、二相对,即二名多,一为少。或二、三相对︰或二识中起率尔,三识中起等流,即二为少,三为多。或三识有率尔,二识有等流,即二为少,三为多。或三识有率尔,二识有等流。或多少相望,皆得作也。

  

  此中且举初率尔,后率尔等流心以作。其中决定、寻求、染净、作法,皆准率尔等流心作法也,与前解少别。

  

  道邑《义蕴》云︰

  

  前解约五识之中,等流率尔或多,或少。此解约等流率尔之中,五识或多,或少。是二解之大意也。

  

  [18] 道邑《义蕴》云︰

  

  此述前师五不俱意…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十、诤答六识三性俱不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