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八、六证显七识是有▪P7

  ..续本文上一页如经言︰如来无有误失、无卒暴言、无忘失法、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志欲无退、精进无退、念无退、定无退、慧无退、解脱无退,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知过去世无着无碍、知未来世无着无碍、知现在世无着无碍。

  

  [31] 「此」,谓第七识。

  

  [32] 如本论卷五云︰

  

  应说四中,无明是主。

  

  [33] 我见、我慢、我爱。

  

  [34] 《枢要》卷下云︰

  

  不共无明有二︰

  

  一、与根本俱,恒行一切分,「余识所无」,名「不共」。二、不与根本俱,名「不共」。然复有二︰一、与小、中、大随烦恼俱,不与根本惑俱,名「不共」。二、不与小随惑及根本俱,与中大随俱,名「不共」。

  

  随其所应,后二亦通上界,然与相应多少,上下界别。然为三句︰一、唯见断,谓独行四谛下者。二、唯修断,谓第七识者。三、通见、修断,谓忿等相应。

  

  [35] 十小随惑。

  

  [36] 道邑《义蕴》云︰

  

  即是非主。

  

  [37] 道邑《义蕴》云︰

  

  是主独行也。此言「或不与余俱起」者,不与贪等﹝根本烦恼﹞、忿等﹝十小随烦恼﹞俱,非不与余大八随惑﹝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俱,彼遍染故。

  

  [38] 《瑜伽》卷五十八云︰

  

  一、烦恼相应无明,二、独行无明。非无愚痴而起诸惑,是故贪等余惑相应所有无明,名烦恼相应无明。若无贪等诸烦恼缠,但于苦等诸谛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钝慧士夫补特伽罗﹝藏文作「钝慧士夫所余补特伽罗」。似应增加「所余」二字﹞诸不如实简择、覆障、缠裹、暗昧等心所性,名独行无明。

  

  [39] 即独行不共无明。

  

  [40] 道邑《义蕴》云︰

  

  今唯言欲界者,无惭等二不通上故。此据《集论》﹝《对法》卷六﹞,且说五随。即大随之前五︰谓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等。何故此说「后五随」耶?答︰大随在小中之后,此是大随五,故言「后五」。

  

  [41] 见本论卷四末护法说。

  

  [42] 「五」字,原作「十」,误。见本论卷四第一师说。

  

  [43] 「六」字,原作「二」,误。见本论卷四第二师说。

  

  [44] 本论卷四第三师说。

  

  [45] 如论所引。

  

  [46] 谓小乘。

  

  [47] 道邑《义蕴》云︰

  

  由忿等十各增猛,必别头起,行相增故,而立「主」名,非是对无明故,而名「主」。忿与无明各增猛故。

  

  [48] 即忿等十小随惑。

  

  [49] 智周《演秘》云︰

  

  由十增上,十得「主」名。俱时无明,不得「主」号,曰「相应」也。

  

  [50] 道邑《义蕴》云︰

  

  若望大乘,忿等俱者,但名「相应」,以忿等体即根本故。从轻忿等,亦名不共。

  

  问︰忿等粗猛,何得云轻?答︰忿别起,望彼中大行相名粗。今对断物命,瞋忿等可名轻相。余,皆准释。

  

  [51] 如《摄论‧世亲释》卷一云︰

  

  「五同法」者,第六意识与五识身有相似法,彼有五根、阿赖耶识,为俱有依。此亦如是,有染污意、阿赖耶识为俱有依。

  

  [52] 《摄论‧无性释》卷一:

  

  「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者,此破唯立从六二缘六识转义,眼等五识,与彼意识有同法性,谓从二缘而得生起。彼染污意若无有者,与此相违,所谓俱生增上缘依,无别有故。

  

  又眼等识,各具二缘,皆是识性。如是识性,并有眼等俱有别依,唯增上缘,非因缘等。此为能喻,意识亦尔﹝藏文无此二句﹞,应有如是差别所依。阿赖耶识虽是意识俱生所依,然不应立为此别依,是共依故﹝藏文无此句﹞,因缘性故。

  

  但世亲于其前文亦同解云︰

  

  又「五同法」故。所以者何?譬如眼等五识必有眼等五根为俱有依,如是,意识亦应有俱有依。

  

  [53] 见世亲第二解「五同法」。

  

  [54] 由此文中,能知玄奘善会世亲前后两文不同意。

  

  [55] 如理《义演》云︰

  

  是逆配简上﹝卷四﹞第二能变﹝说三所依﹞中次第灭意﹝「等无间缘依」﹞,及「因缘依」等。即从后向前简也。

  

  [56] 「此」,意即「必有」。

  

  [57]《摄论‧无性释》卷一云︰

  

  经部所立色为意识俱生别依﹝藏文无「经部所立色」句。与下文「余部所立胸中色物」合为一,亦不出经部上座部名﹞,此不成就,不应道理。以就思择﹝藏文作「ves par rtog pa」,即当此论「计度」,但《对法》卷二「三分别」中「计度分别」,藏文则作「mvon par dpyod pa/」﹞、随念分别,应一切时无分别故。由此道理,余部所立胸中色物﹝藏文作「sbiv la gnas pa”i gzugs/」﹞,意识别依,亦不成就。如所说过,恒随逐故,譬如依止色根诸识。

  

  [58] 即自性分别。

  

  [59]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云︰

  

  此中略有三种分别︰一、自性分别,谓寻伺。二、随念分别,谓意识相应念。三、推度分别,谓意地不定慧。欲界五识身唯有一种自性分别,虽亦有念,而非随念分别,不能忆念故;虽亦有慧,而非推度分别,不能推度故。

  

  [60] 《略纂》卷一云︰

  

  「有相分别」若依《对法》﹝卷二﹞,摄三分别中「自性」、「随念」二。以五识无「自性」,自性体寻故﹝《瑜伽》卷五十六云「生第二静虑,或生上地。……由有寻有伺诸识种子随逐无寻无伺三摩地故,从彼起已,此得现前。又此起已,识现行时,复为无寻无伺三摩地种子之所随逐。是故此地非是一向无寻、无伺。由彼有情于诸寻伺,以性离欲而离欲故。彼地虽名无寻无伺,此复现行,亦无过失」﹞。七分别中「任运分别」,即五识故。今此论中,「自性分别」即是「任运」,故说「有相」。

  

  [61] 《杂集论述记》卷十一云︰

  

  七分别中,何故五识不名「有相」,名「任运」也?以五定随境生,余识不尔。「有相」通有﹝「自性」、「随念」﹞二行相。

  

  又云︰

  

  「任运」通七识,余六﹝有相、无相、寻求、伺察、染污、不染污﹞唯第六。

  

  [62] 本论卷七云︰

  

  然说五识有寻伺者,显多由彼起,非说彼相应。《杂集》所言任运分别谓五识者,彼与《瑜伽》所说分别义各有异。彼说任运即是五识,《瑜伽》说此是五识俱分别意识相应寻伺。

  

  [63] 「计」字,康平本作「许」。

  

  [64] 道邑《义蕴》云︰

  

  今应难云︰爱等与心定俱时起,同取于境。相应法故。如思、受等。

  

  [65] 道邑《义蕴》云︰

  

  五根与识决定俱时。许同境故。如心、心所。

  

  [66] 如理《义演》云︰

  

  如悉达太子纳妻、生子,受五欲乐等是,今大乘不许。

  

  [67] 「生」字,本论卷五无,为《疏》增。

  

  [68] 「彼」,谓胸中色物。

  

  [69] 本论卷四中云︰

  

  依,谓一切有生灭法仗因托缘而得生住,诸所仗托,皆说为依,如王与臣互相依等。若法决定、有境、为主、令心、心所取自所缘,乃是所依,即内六处,余非有境、定、为主故。此但如王,非如臣等。故诸圣教,唯心、心所名有所依,非色等法,无所缘故。

  

  [70] 「不可」,二字疑倒置。

  

  [71] 如理《义演》云︰

  

  即将增上义对俱有义,又将俱有义对所依,如是一一诸义相对互简。

  

  [72] 如本论《述记》言:

  

  因云六识中摄,言在「中摄」,不言六识摄,是一识摄故。喻如五识。此皆举之。

  

  [73] 道邑《义蕴》云︰

  

  此难法中,一分不相应等、一分假法,令实有也。

  

  [74] 即以过去意识为意。

  

  [75] 《瑜伽》卷五十二云:

  

  问︰如世尊言「过去诸行为缘生意,未来诸行为缘生意。」过去未来诸行非有,何故世尊宣说彼行为缘生意?若意亦缘非有事境而得生者,云何不违微妙言说?如世尊言︰由二种缘,诸识得生。何等为二?谓眼及色,如是广说乃至意法。

  

  答︰由能持诸五识身所不行义,故佛世尊假说名法。是故说言缘意及法,意识得生。

  

  问︰何因缘故,知佛世尊有是密意?

  

  答︰由彼意识亦缘去来识为境界,世现可得,非彼境识,法处所摄。又有性者,安立有义,能持﹝藏文作「”dzin par byed pa」﹞有义。若无性者,安立无义,能持无义,故皆名法。由彼意识于有性义,若由此义而得安立,即以此义起识了别。于无性义,若由此义而得安立,即以此义起识了别。若于二种,不由二义起了别者,不应说意缘一切义,取﹝藏文作「”dzin pa」﹞一切义。设作是说,便应违害自悉弹多﹝梵文为「siddhanta」;藏文为「grub pa”i mtha”」;汉为「宗」,或为「教」﹞。

  

  又不应言如其所有﹝藏文作「有性」﹞非有,亦尔是如理说。是故意识如去来事非实有境,缘彼为境,由此故知意识亦缘非有为境。复有广大言论道理﹝藏文作「rigs pa brjod pa」﹞,由此证知有缘无识,谓如世尊微妙言说︰「若内、若外及二中间,都无有我。此我无性,非有为摄,非无为摄,其共相观,非不缘彼境界而转。此名第一言论道理。及﹝…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八、六证显七识是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