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十三、广分别十八相应心所▪P3

  ..续本文上一页57]亦通名随烦恼故[58]。贪等,唯违善中无贪等,然非「纯随」,故今简也。

  

  四、「通二性」者,简无惭、愧。

  

  由斯四义,故《对法》说五遍染心,非但染心,即皆有也。

  

  

  

  【论文】

  四‧三九三 说十遍言,义如前说。

  

  

  

  【疏翼】

  第四会违中,第三会十遍。

  

  

  

  【述记‧卷二十八】

  

  何义说十?

  

  如初家[59]说遍[60]二义故。

  

  

  

  【疏翼】

  

  以上第二师重解「余」字为「触等」之余中,第一泛出遍染随讫。

  

  

  

  【论文】

  四‧三九四 然此意俱心所十九,谓前九法、六随烦恼,并念、定、慧,及加惛沉。

  

  

  

  【疏翼】

  第二师重解「余」字为「触等」之余中,第二解此识俱。于中有二,第一显有中,又分二︰一、总显有,二、别显有。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八】

  

  下、此识俱。

  

  申正义也。初、显有,后、辨无。

  

  此相应法,心所十九︰前九、六随,如文可解。并别境中念、定、慧三,及加惛沉。

  

  【论文】

  四‧三九五 此别说念,准前慧释。

  

  【疏翼】

  第一显有中,第二别显有。于中有三︰一、说念所以,二、说定所以,三、说惛沉所以。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八】

  

  此、别说念。如次前师说慧所以,即我见故[61]。此中忘念,即念数故,此不正知,亦即慧故,义说为二。邪简择故,名为「恶慧」,执我故,名「我见」,或是痴分,即非我见。或可义别,说之为二。能发恶业者,是第六识五识中语,非约第七[62]。故此识俱,有不正知。如前慧说,更不简之。

  

  

  

  【论文】

  四‧三九六 并有定者,专注一类,所执我境,曾不舍故。

  

  

  

  【疏翼】

  第二别显有中,第二说定所以。

  

  

  

  【述记‧卷二十八】

  

  何意有定?

  

  「专注一类,所执我境」,不暂舍故。如于忘念缘曾受境,此缘一物,故有定也。不同前师[63],彼无念故,缘新新现境,故亦无定。此中有亡,所存别故[64]。

  

  

  

  【论文】

  四‧三九七 加惛沉者,谓此识俱,无明尤重,心惛沉故。

  

  

  

  【疏翼】

  第二别显有中,第三说惛沉所以。

  

  

  

  【述记‧卷二十八】

  

  无明重故,内迷执故,不外追故,故有惛沉,应可知也。

  

  

  

  【疏翼】

  

  以上第二解此识俱中,第一显有讫。

  

  【论文】

  四‧三九八 无掉举者,此相违故。

  

  

  

  【疏翼】

  第二解此识俱中,第二辨无。于中分二︰一、辨无掉举,二、辨无所余。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八】

  

  下、显无也。

  

  此与惛沉性相违故,不可双起。

  

  

  

  【论文】

  

  四‧三九九 无余心所,如上应知。

  

  

  

  【疏翼】

  第二辨无中,第二辨无所余。

  

  

  

  【述记‧卷二十八】

  

  无别境欲及胜解二,及染中邪欲、胜解、忿等前十二,并不定四,如前第一、第二师[65]说。互有无者,此略说之,余如上说。

  

  

  

  【疏翼】

  

  以上第二别诤中,第二师重解「余」字为「触等」之余讫。

  

  

  

  【论文】

  四‧四○○ 有义复说:十随烦恼,遍与一切染心相应。

  

  【疏翼】

  第二别诤中,第三师重解「余」字为「触等」之余。于中分二︰一、泛出遍染随,二、解此识俱。初中亦四︰一、标宗,二、引证,三、立理,四、会违。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二十八】

  

  此下、第三师说有十遍[66],文段准前。此标宗也。

  

  

  

  【论文】

  四‧四○一 《瑜伽论》说:放逸、掉举、惛沉、不信、懈怠、邪欲、邪胜解、邪念、散乱、不正知,此十,一切染污心起,通一切处,三界系故。

  

  

  

  【疏翼】

  第三师重解「余」字,第一泛出遍染随中,第二引证。

  

  

  

  【述记‧卷二十八】

  

  下、引证也。

  

  五十八卷说:有惛、掉、不信、懈怠、放逸五种,同第一师[67];有忘念、恶慧、散乱三种,同第二[68]说。

  

  

  

  

  

  【论文】

  四‧四○二 若无邪欲、邪胜解时,心必不能起诸烦恼。

  

  

  

  【疏翼】

  第三师重解「余」字,第一泛出遍染随中,第三立理。于中有二︰一、遍简欲解,二、遍染所以。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八】

  

  加欲、胜解,故偏简也。

  

  下、立理也。

  

  「若无邪欲、胜解」,必不起烦恼。此即总言染心有也。

  

  

  

  【论文】

  四‧四○三 于所受境,要乐合离、印持事相,方起贪等诸烦恼故。

  

  

  

  【疏翼】

  第三立理中,第二遍染所以。

  

  

  

  【述记‧卷二十八】

  

  有何所以?

  

  不问何世、有为、无为,法顺己者,要乐合故;法违己者,要乐离故。先,或起贪;后、或起恚;若是不爱、不憎之境,有处中欲,即是不合不离之欲,此中所摄。

  

  又未有于境不乐合离,起烦恼者,邪见缘灭,必是离欲。戒[69]见取等,即是合欲。若于境界不乐合离,及不印持,即无烦恼。无烦恼时,可无邪欲及邪胜解,由此二种非遍行故。故染污心,要定有欲。于所受境要必印持,印持事相,无染心起不印持者。既要欲乐及印持故,方起贪等,是故此二,染心非无,即证十有。余证有,如前说。

  

  

  

  【疏翼】

  

  以上第三师重解「余」字,第一泛出遍染随中,第三立理讫。

  

  

  

  【论文】

  四‧四○四 诸疑理者,于色等事,必无犹豫,故疑相应,亦有胜解。

  

  

  

  【疏翼】

  第三师重解「余」字,第一泛出遍染随中,第四会违。于中分四︰一、会疑理无胜解违,二、辨疑事非烦恼,三、会余论不说二遍违,四、会无余忘念等违。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八】

  

  问︰如疑谛理等,岂有印持耶?

  

  下、会违也。

  

  「诸疑理者」,此念之时,于苦等事必无犹豫,即一心缘事、理二境,于理可疑,于事必印,无有独缘理,不于事印故。如萨婆多十遍行中,胜解、疑,心如何俱耶?即此理证。彼宗说是遍行故[70],今者大乘于事生疑,此念决定。除此疑事,不于余境生决印故,胜解之数,非遍行摄。于理疑,是烦恼,于事中必印持──谓此苦事生其印可,苦理有无方生疑故。故疑相应,定有胜解[71]。

  

  问︰印是定,疑不定,相违得俱起;见是决,疑不决,相返得俱生?

  

  答︰疑时解用劣,相返得俱生;疑见行俱增,相违不并起。

  

  问︰事决,理犹豫;疑、解,二俱生;事决、不生疑,所缘应不一!如何得说同一所缘?

  

  答︰据二行相增,事决,无疑相;论其体同取,理疑,亦解生。

  

  

  

  【论文】

  四‧四○五 于所缘事亦犹豫者,非烦恼疑,如疑人杌。

  

  

  

  【疏翼】

  第四会违中,第二辨疑事非烦恼。

  

  

  

  【述记‧卷二十八】

  

  问︰若于理疑,必于事印。若于事疑,则无所印。此印相应,便无邪解。邪解之法,不遍染也!若于事中独生疑者,此是苦事?此非苦事?不迷理生疑者,此非烦恼。如疑于杌,为人?非人?是异熟生、无记心摄,非染污心[72]。若是染心,必有邪欲。故此心中,无邪胜解。胜解,非是遍行法故。

  

  问︰耽染名贪,理事俱贪;「犹豫」名疑,理事俱疑?

  

  答︰此不然。疑行猛利,于事名疑;贪行相通,境该理、事。 

  

  问︰于理生犹豫,事中即决定;于事生犹豫,理中决定耶?

  

  答︰理,是事之理;疑理,事决定。

  

  问︰亦可事,是理之事;疑事,理必定?

  

  答︰事可现知,理难晓。若于理疑,事必印;非迷于事,理可知。故迷理时,理不印,如迷人时,必迷法,自有迷法,不迷人。不可迷人,必迷法;便令迷法,定迷人。《瑜伽》五十八等说疑于五事,谓他世等[73]者,此约事于理疑,非但迷世。缘他事时,亦迷彼理,非不迷彼理,但迷他世事。若此迷时,一心于现事,必生印可故。

  

  

  

  

  

  【论文】

  四‧四○六 余处不说此二遍者,缘非爱事,疑相应心──邪欲、胜解──非粗显故。

  

  

  

  【疏翼】

  第四会违中,第三会余论不说二遍违。

  

  

  

  【述记‧卷二十八】

  

  问︰欲解遍染心,论文[74]何不说?

  

  余论不说此二遍者,由此二体,虽遍染心,若「缘非爱事」情,则不欲此事。疑于理时,不印于理。…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十三、广分别十八相应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