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简遍计所执。彼无体故,非有为故,对彼言有,非如五蕴现行,是实物有,故不相违。
问︰前三师曰︰何故五十一、《显扬》第十七等,皆云唯有我见,不言有所?
答︰彼文略故,非实无所。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
言「缘彼」者,即是缘阿赖耶识为境。由与萨迦耶见等相应,而缘阿赖耶识﹝无「及彼种子」言﹞为我及我所故。如何由此心所生,又即以此心为彼所缘耶?犹如有余虽不许有此识,然亦有时许依此心,意识得起;复缘此心为境,彼意识转。
言「是识名末那」者,谓名为意之识,亦依阿赖耶识而得生起。由此所说颂言,简别阿赖耶识及余转识。
破难陀等缘第八相分说,亦如前破难陀等俱有依说等,均为玄奘参糅其他典籍而成,为安慧此论所无。
【论文】
四‧三一二 有义:前说皆不应理。
【疏翼】
第二叙诤中,第四护法义。于中分四︰一、总非前三师,二、别理破安慧,三、独理合责前,四、申正义。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护法菩萨总非:「前说皆不应理」。
【论文】
四‧三一三 色等种子,非识蕴故。
【疏翼】
第四护法义中,第二别理破安慧。于中分二︰一、色种非识难,二、种子非假难。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非前三师[18]︰若缘种者,第七末那既缘识蕴,「色等种子非识蕴故」。
若彼救言识蕴摄者,难云︰能生色[19]蕴种,是种,非色摄;能生识蕴种,是种,非识收!
若言识体能生故[20],生识之种非色蕴,色蕴不能生,生色之种是识蕴。难云︰识种非余蕴,望识可因缘;色种非色蕴,望色非因缘!因缘之种可生识,非因之种不生色!
【论文】
四‧三一四 论说:种子是实有故,假应如无,非因缘故。
【疏翼】
第二别理破安慧中,第二种子非假难。
【述记‧卷二十七】
即违彼宗难云︰说种是实有,言种便成假;言识是实有,是识便非实!识既不然,故种非假。又种是假,望现行法应无因缘,非实有故,如无法等。
此等以教附理,非前第三师无教难。
【疏翼】
以上第四护法义中,第二别理破安慧讫。
【论文】
四‧三一五 又,此识俱萨迦耶见,任运一类,恒相续生,何容别执有我、我所?
【疏翼】
第四护法义中,第三独理合责前。于中又三︰一、俱生别执难,二、一心二境难,三、前后各起难。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独理责合前三师。
此萨婆多、经部、大乘,三解此名,如第六疏[21]。
「任运、一类」,无始相似,非分别起;「恒相续生」,明无间断;宁容别执有我、我所?若不相续、有间断时,如第六识,可许起别执。此既恒生,一类而细,宁别起执?
八十八云︰依分别我见,有二十句,不依俱生。[22]若别起我所见,即别缘诸蕴为我所。如第一师[23]缘心所,第二[24]缘相分,第三[25]缘种子,皆有过失。
【论文】
四‧三一六 无一心中,有断、常等二境别执俱转义故。
【疏翼】
第三独理合责前中,第二一心二境难。
【述记‧卷二十七】
且于世事,无一念心中有断、常二境,起二别执俱转义故。前、后,可然。此即举事,如断常者二境,非一心中,起彼二别执,如何我、我所二境,或五蕴多境,而起二别执?
非执可然。佛真俗智,一用义分,彼非是执,不坚着故。执,则不然。坚着境故,名为执故,故无此事。人、法二执,非别所缘,行相不返,故得俱有。
【论文】
四‧三一七 亦不应说:二执前后,此无始来,一味转故。
【疏翼】
第三独理合责前中,第三前后各起难。
【述记‧卷二十七】
若复有说:前起我,后起所者,非前粗后细、非前胜后劣、非前亲后疏等,故言「一味」,执用相似故。
【疏翼】
以上第四护法义中,第三独理合责前讫。
【论文】
四‧三一八 应知此意但缘藏识见分,非余。彼无始来,一类相续,似常一故。
【疏翼】
第四护法义中,第四申正义。于中分四︰一、唯缘见分,二、简缘受等,三、会有我所文,四、善顺教理。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下、申正义。
但缘见分,非余相分、种子、心所。所以者何?唯识[26]见分无始时来,粗细一类、似常似一、不断故。「似常」,简彼境界。彼色等法,皆间断故;种子亦然,或被损伏,或时永断故。由此,亦遮计余识为我。「似一故」,简心所,心所多法故。
何故不缘余分?
夫言「我」者,有作用相。见分受境,作用相显,似于我故,不缘余分。自证等用,细难知故[27]。
【论文】
四‧三一九 恒与诸法为所依故。
【疏翼】
第四申正义中,第二简缘受等。
【述记‧卷二十七】
问︰何故不俱[28]缘一受等为我?亦常、一故。
为答此问︰夫言「我」者,是自在义,万物主义。与一切法而为所依。心所不然,不计为我。唯心王是所依故,此第七识恒执为内我,非色等故,不执为外我。
【论文】
四‧三二○ 此唯执彼为自内我,乘语势故,说我所言。
【疏翼】
第四申正义中,第三会有我所文。文可分二︰一、乘语势说,二、义说为二。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若唯缘识,即唯起我,无有我所!圣教说有我所,此何相违?
「乘语势故」,论「说我所言」。非实离我,别起我所执。由前理故,须文便故,言稳易故,此是「语势」。
【论文】
四‧三二一 或此执彼,是我之我故,于一见义,说二言。
【疏翼】
第三会有我所文中,第二义说为二。
【述记‧卷二十七】
又有义解︰执彼第八是我之我。前「我」──五蕴假者,第六所缘,后「我」──第七所计;或前「我」,前念,后「我」,后念,二俱第七所计。或即一念,计此即是此[29],唯第七所计[30]。或前是体,后「我」是用,于一我见之上,亦义说之为我及所二言,实但一我见。
【疏翼】
以上第四申正义中,第三会有我所文讫。
【论文】
四‧三二二 若作是说,善顺教理,多处唯言有我见故。
【疏翼】
第四申正义中,第四善顺教理。于中有二︰一、顺教,二、切理。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此、顺理教。
所以者何?
「多处唯言有我见」,不言有所[31]故。
何谓「多处」?
五十一云︰由此末那我见、慢等,恒共相应;《显扬》十七初云︰由此意根恒与我见、我慢等、相应;彼卷复云︰如前所说意根四惑俱:谓萨迦耶见、我慢、我爱、无明相应[32]。
「萨迦耶」言,虽摄我所,然不别说,故以为证。前三师即以此为证,亦摄我所故;若我见言,即不摄所。
十九《显扬》[33]云:我见、我慢相应,亦无我所故[34]。
【论文】
四‧三二三 我、我所执,不俱起故。
【疏翼】
第四善顺教理中,第二切理。
【述记‧卷二十七】
行相及境,二俱别故,不可并生,无此事故。善心等可然,彼非执,亦不可例。人、法二执境,是一故。或境是多,行相是一,亦可得之。今二行相及二境界,不可得也。
于四解中,第四为正。
【疏翼】
以上第二依颂随别解释中,第一解颂中,「缘彼」之言讫。
【论文】
四‧三二四 未转依位,唯缘藏识;既转依已,亦缘真如及余诸法,平等性智证得十种平等性故,知诸有情胜解差别,示现种种佛影像故。
【疏翼】
第二依颂随别解释中,第二显因果识所缘相。于中有二︰一、因果位所缘对比,二、且依因位说。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二、正解因果识所缘相。
未起对治断其我执,名「未转依」,「唯缘藏识」。即除四人,此应分别︰初地以去既转依已,入无漏心,亦缘真如及余一切法[35]。二乘无学等,唯…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十、解所缘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