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文言通故,六识明知,互为缘也。
【论文】
四‧二五六 若五识前后,定唯有意识,彼论应言:若此一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或彼应言:若此六识为彼一识等无间缘。
【疏翼】
第三翻「遇非胜境」中,第三理成。
【述记‧卷二十七】
下、理成也,其文易解。
若五识间断故,前后定唯有意识。彼[32]第三说眼识率尔心后,定有意识寻求。此后或时散乱,或是耳等识生[33]。故非眼识后,许耳识生。以此中言眼识后,唯意识,不言五识生故。即五十二应云:若此一意识为彼六识缘,乃至此六识为彼一意识缘,以前后定唯有意故。
【疏翼】
以上第一破五识中,第二夺讫。
【论文】
四‧二五七 既不如是,故知五识有相续义。
【疏翼】
第一破五识中,第三结。
【述记‧卷二十七】
结五识也。
上来第一、破五识身不相续义,自他五识无无间缘。
【疏翼】
以上第二别破中,第一破五识讫。
【论文】
四‧二五八 五识起时,必有意识,能引后念,意识令起,何假五识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别破中,第二破第六。于中有二︰一、难六以五为依,二、五无心位应以七、八为依。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二、破第六意识以前五识[34],不以七、八为开导依。有二。
谓《瑜伽》第三,说五识身[35]随意识转;及七十六[36]、《集量论》等云︰五识俱时必有意识[37]。即此意识能引第二寻求意识生,即以前念自类意为无间缘,何假五识?
若前一念独起五识,后方意识寻求心生,可如所说五为意缘。既不如是,故知意识不以五识为开导依,五识自无胜力故。
第一、破意用五为依。
【论文】
四‧二五九 无心睡眠、闷绝等位,意识断已,后复起时,藏识、末那既恒相续,亦应与彼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破第六中,第二五无心位应以七八为依。中又分二︰一、立理,二、例同五识难。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此下第二、难第六意令以七八二识为依。
五位无心,第六识断,此灭定等有无第七,如常徒说[38]。此等五位,唯有七八二识相续,后出无心时,第七八识应与第六意识为依。彼先间断,此恒续故。如在定中耳闻声等,意虽不同缘,然为耳识依,以意先有故,此耳[39]间生[40]。故五位无心,以七八识同彼定意,以此断意,同彼耳识,故理应尔。
【论文】
四‧二六○ 若彼用前自类开导,五识自类,何不许然?此既不然,彼云何尔?
【疏翼】
第二、五无心位应以七八为依中,第二例同五识难。
【述记‧卷二十七】
难前师说彼灭定等──《对法》第五以先灭心「虽隔剎那」,为无间缘,中间都无自[41]心隔故──唯以自类为依,不假他七、八者,五识体虽断,无一自[42]心隔故,应如彼意不以意为缘[43]其五识!
此既「不许然」,以先意识为无间缘,不以自类五识为缘,彼灭定等第六意识,何故即尔?是即意识不假五识,亦是六以七、八为缘,例同五识用意为依。
【疏翼】
以上第二别破中,第二破第六讫。
【论文】
四‧二六一 平等性智相应末那初起,必由第六意识,亦应用彼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别破中,第三破第七。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三、六为七依难。
彼[44]先七八各自为缘故,即显末那名通无漏。虽即六识转末那得,名为第七,实非第七,不通净故。不尔,违经。初地初心第七识俱平等性智,由先念心──世第一法,二空观有漏心──引生,故七应以第六为依。唯于此时,要由第六方引生故,即准余时起平等智,义亦应尔。
【论文】
四‧二六二 圆镜智俱第八净识初,必六、七方便引生。
【疏翼】
第二别破中,第四破第八。于中分二︰一、以果中识难,二、以因中识难。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四、八以六七为依难。于中有二,先、果中识难。
此识唯在金刚心中,此有二说,如前已解[45]。此位之前,得二智故,故此时第八以六、七为依,余时无故。
【论文】
四‧二六三 又异熟心依染污意,或依悲愿相应善心,既尔,必应许第八识亦以六、七为开导依!
【疏翼】
第四、破第八中,第二以因中识难。
【述记‧卷二十七】
此第二、以因中识难。
《摄论》第三说异熟心「依染污」意[46];无性染意,即是第六[47];世亲染意,或第七心[48];故知第八,亦依六、七。此约异生、一分有学。菩萨受生──如《对法》第五──有是愿力者,此要十地大菩萨众为度有情;若分段,若变易,亦由二智善心为缘,第八得起[49]。
此说通初地,或说在八地。前说为胜。
既有三证,故知第八以六、七为依。
【疏翼】
以上第一破斥中,第二别破讫。
【论文】
四‧二六四 由此,彼言都未尽理!
【疏翼】
第一破斥中,第三结。
【述记‧卷二十七】
由前[50]八识皆有过证,第三结云︰彼所说言,都无尽理。
【疏翼】
以上第二安慧等解中,第一破斥讫。
【论文】
四‧二六五 应说五识,前六识内,随用何识,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安慧等解中,第二申正义或结正归宗。于中分四︰一、申五识,二、申第六,三、申第七,四、申第八。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以下、结正归宗。
五识以前六识皆得为依,自相续故,他引生故,得次无间生。《大论》第三云:亦非五识无间而生者[51],此据多分率尔心语。
【论文】
四‧二六六 第六意识用前自类,或第七、八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申正义或结正归宗中,第二申第六。
【述记‧卷二十七】
不假五引故,用前自类为开导依。五位无心时,或第七、八为依,例与五依故[52]。
【论文】
四‧二六七 第七末那用前自类,或第六识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申正义或结正归宗中,第三申第七。
【述记‧卷二十七】
如起大乘初无漏心,亦以第六为开导依。
【论文】
四‧二六八 阿陀那识用前自类,及第六、七为开导依,皆不违理,由前说故。
【疏翼】
第二申正义或结正归宗中,第四申第八。
【述记‧卷二十七】
第八初起圆镜智时,诸异生等初受生等,以前「六、七为开导依,皆不违理」,由彼如前所说理故。总结成义。
言阿陀那者,通无漏故。
此中四缘[53],如下[54]广解。
【疏翼】
以上第三广诤开导依或等无间缘中,第二安慧等解讫。
【论文】
四‧二六九 有义:此说亦不应理。
【疏翼】
第三广诤开导依或等无间缘依中,第三护法解。
【述记‧卷二十七】
于中有三︰初、总非前,次、申其义,后、总结正。
即初文也,此护法释。
【论文】
四‧二七○ 开导依者,谓有缘法为主,能作等无间缘,此于后生心、心所法,开避引导,名开导依。此但属心,非心所等。
【疏翼】
第三护法解中,第二申其义。
【述记‧卷二十七】
下、申其义。文意有四︰一、出体义,二、破前非,三、申正理,四、释违难。下即初也。
「开导依者」,与四缘中无间缘别。但是开导依,必是无间缘;有是无间缘,非开导依──谓前念灭自类心所。「开导依者,谓有缘法」,谓若有法体是「有缘」,即简色、不相应、无为法等。有所缘…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九、广开导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