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何为依中,第二第七识、意识俱有依。
【述记‧卷二十】
释意识者,虽第八识能与末那为俱有依、种子依、根,及为所缘,今者但取俱有之依︰言与末那为所依止,第六意识依之得转。
又第八识能与诸法为本依止故,末那为依,第六识转,如眼根等增上缘根。六别依七,七依第八,诸宗不许。故应立量︰七、六二识,亦依俱有依。转识摄故。如眼等五识。
第六识,因言「转识摄」,即以第七末那为依,许第六识转识摄故。末那之因亦「转识摄」,而为因者,此犯[33]随一[34]。今应先成第六有根,即是末那[35]。
末那成已,许是转识,故得为因。此中宗因,准文取理。
上来已辨本识为依讫。
【论文】
三‧二二○ 第八,理应是识性故,亦以第七为俱有依。
【疏翼】
第二如何为依中,第三第八亦以第七为依。
【述记‧卷二十】
恐他外难第八识性,应亦有依,下显第八识亦以七为依。七不断故,余六断故。
量云︰八应以七为俱有依。是识性故。如第六识。
此有五识为不定过[36]。应云许是识性、非五识故。
此亦不尔,其第七识许非五识,是识性故[37]。应总云︰第八理应有俱有依,是识性故,如眼等识。此法不言以第七为依,故无不定过。如是虽言与转识为依,而因显八以第七为依。或若不尔,前言末那以第八识为俱有依,有不定过,以第八无俱有依故[38]。故说第八亦有俱依,此中不诤等无间依,种子之因;种子之因,前句是故,但诤俱有。
【疏翼】
以上第一解上半中,第一别解二句讫。
【论文】
三‧二二一 是谓此识,为因缘用。
【疏翼】
第一解上半颂中,第二结所明。
【述记‧卷二十】
第二、总结上二句颂。
【疏翼】
以上第二别释颂中,第一解上半讫。
【论文】
三‧二二二 「由此有」者,由有此识;「有诸趣」者,有善、恶趣。
【疏翼】
第二别解颂中,第二解下半。
【述记‧卷二十】
次释下二[39]句。于中有二︰初、解「有诸趣」,后、解「有涅槃」等。解「有诸趣」中,有三︰初、总解颂,次、别解,后、总结。此等[40]初也。
谓由有前第二句,说能与现行一切法等为所依识。颂中「有」字,贯通二处︰谓在此识能有之中,及下「诸趣」、「涅槃证得」所有之中。又「由有此识」言,贯通下染净所有之中,以「善恶」言,摄五趣故,即上「有」字通下所有染中是也。
【论文】
三‧二二三 谓由有此第八识故,执持一切顺流转法,令诸有情流转生死。
【疏翼】
第一解「有诸趣」中,第二别解。
【述记‧卷二十】
此下第二、广前「有」义。于中有二︰初、正释,后、料简。此正释也。
谓由有此第二句所说现[41]所依识故,执持第一句杂染种子故。云「界」者,因义[42],则[43]种子识。此染种子,「顺流转法」,能生现行「令诸有情流转生死」。现行染法,名为「流转」。种子染法,名「顺流转」,或[44]有漏法,皆名「流转」。《对法》第四云︰何者是流转?谓一切生死。即前顺后,其体顺用[45]。
【论文】
三‧二二四 虽惑、业、生,皆是流转,而趣是果。
【疏翼】
第二别解即广前「有」义中,第二料简。有二义解,此第一义解也。
【述记‧卷二十】
若尔[46],即应有漏苦集皆名「流转」,何故颂中偏言「诸趣」?
下、正料简,有二义解,此初义[47]也。
解此难云︰「虽惑、业、生」有漏苦集,「皆是流转」,皆生死法,然五趣是生死苦果,胜故,偏说。果──正生死法,是所顺法;业、惑──能顺生死果性;故偏举果。
此中所解「执持一切顺流转法」,既生死果为流转体,执持顺者,即执业惑能顺之法。非如色等,名为执持。此即依执[48],依持,名「执」──识为现惑、业依执持故,识不执彼现行、惑、业以为境故[49]。此解[50]与前别。
【疏翼】
《显扬》卷一云︰
云何知有此识?如薄伽梵说:无明所覆、爱结所系,愚夫感得有识之身。此言显有异熟阿赖耶识。
此亦以圣教证有诸趣异熟主。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此中离彼阿赖耶识,行为缘识,不应道理。若无行为缘识,流转亦无。若不许有阿赖耶识者,则为是结生相续识,以行为缘而生耶?抑为是诸行所遍熏六识身,以行为缘而生耶?此中且彼诸行不许作结生相续识之缘,由彼灭去已久远故,灭即是无故。无则不应作缘,是故彼行能作结生相续识之缘、不应道理。
《大乘五蕴论广释》卷三续云︰
若灭不许作缘者,既非现业能感异熟,则业果应无!此说不尔,依彼所生熏习说故。谓于心相续中彼业生起习气转变差别已,能感异熟。由是应知非无业果,亦非由已灭诸业能生异熟。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又云:
又结生相续时亦有名色。若非唯有识者,此中有何道理说行为识缘,而非为名色缘耶?由如是故亦应说言︰行为名、色缘,非为识缘。
云何说识缘名、色耶?若说后时为彼缘者,则此与结生相续时名色自性若有差别,如是即此名色识为缘生,而非前时。前时名、色,行为缘生,而非后时。是故行为缘名、色生,更计结生相续识为别支。
意欲何为?由如是故结生相续识行为缘生不应道理。
《大乘五蕴论广释》卷三续云︰
诸行以无明为缘所生故,由此所熏之识即由行为缘所生。以此为缘结生相续者、即说为名色体性,如是所说理无过失。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又诸行所熏六识身,是行为缘识,亦不应理。何以故耶?谓识于己不能生起异熟习气及等流习气,于己作用成相违故,又非无间后生。由于尔时彼未生故,未生即为无故;又非已生,彼于尔时已先灭故;又无心灭定等位,依诸行所熏心不得生起故;识缘名色亦当无有。由此无故,六处亦当为无,如是乃至生缘老死亦当非有,是故生死流转不成。
由如是故,无明为缘诸行生;由此所熏阿赖耶识,即行缘识;由识为缘,于结生相续时有名色生;如是缘起道理,无过。
【论文】
三‧二二五 或「诸趣」言,通能、所趣,诸趣资具亦得趣名。
【疏翼】
第二料简中,此为第二义解。
【述记‧卷二十】
与前解同者,此第二义。业、惑、中有,亦是颂中所说。诸趣业、惑、中有,是能趣故。
何故能趣,亦名为趣?
趣是所趣,业、惑、中有,相从名「趣」,谓器世间是趣所须。趣之资具,相从所趣,故亦名「趣」。或[51]「资具」言,释惑、业二名趣所由,唯说内故。总而言者,生死流转,通诸有漏。
今此颂中,独言「趣」者,能、所、资具,皆立「趣」名,非唯所趣。如喜及顺喜法,名喜觉支等[52]。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中,第二料简讫。
【论文】
三‧二二六 诸惑、业、生,皆依此识,是与流转作依持用。
【疏翼】
第二别解即广「有」义中,第三总结。
【述记‧卷二十】
第三、总结。
由有此识,烦恼杂染成,业杂染成,生杂染成,世间净[53]成,摄诸有漏故。此等成者,如上所言是与流转作依持用。
【疏翼】
以上第二释下二句中,第一解有诸趣讫。
【论文】
三‧二二七 「及涅槃证得」者,由有此识,故有涅槃证得。
【疏翼】
第二解下二句中,第二解第四句「及涅槃证得」,即解有涅槃等。
【述记‧卷二十】
自下第二、解下句颂[54]。于中有三︰初、总释颂,次、别解,后、总结。此初也。
谓上「由此有」言,亦通于此。牒上能有此识已,显下所有「涅槃证得」。
【论文】
三‧二二八 谓由有此第八识故,执持一切顺还灭法,令修行者证得涅槃。
【疏翼】
第二解第四句颂中,第二别广解。
【述记‧卷二十】
此广前说,且总言也[55]。于中有二︰初、总说也,下、自料简。
身中无漏种,名「顺还灭法」。言「还灭」者,五十一解︰「还」即道谛,「灭」即灭谛──即种顺现行[56]道,能证灭也。或[5…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七、引大乘教证有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