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三、释「彼依识所变」▪P5

  ..续本文上一页,是境自性,不由能缘心力;是此性、界、地等,名「性境不随心」。且如五识通三性,相、质,俱无记。不从于五,亦通三性,余准知之。虽五识身无记性者,缘五尘境,其性虽同,而相、见分各守自性。不是随彼能缘心故,方成无记性。余皆准知。若独散意识缘自界五尘等,但是彼境自住自性,非得自性。然性种等,亦同五缘。

  

  释第二句︰﹝第一﹞谓能缘心但独变相,无别本质。第二,虽有本质﹝疏所缘缘﹞,然彼相分﹝亲所缘缘﹞,不生本质。以彼本质是不生法等。此等相分,及第六识缘第八识相应五数所现相分,但与能缘同一种生,故名「独影唯从见」。如独意识缘彼空华及无为等,皆与见分同一种起;或无为缘,是第三句;或是第四。缘第八识相应五数,或第四句。缘空华等,此等影像有四从见︰一、从见分同是善染,二、同一界,三、同一种,四、同异熟及非异熟。以不生本质,但意识所变。此之相分由能缘心故,是此界、性等摄相从见,故名「独影唯从见」。

  

  问︰如空华相分为色?为心?若是色者,何得同性?若是心者,本意缘色,云何变心相分缘耶?答︰虚妄计者,是遍计色。泛尔缘者,虽非遍计,是彼类故,亦彼所收。以彼同种,故同识性。又「遍计」名,是分别义,非唯执心。不尔,摄法有不尽失。如似热病坏眼等故,非黄见黄。非黄见黄,是第六识,非是眼识。得自相故。此虽非是法执之心,亦得名为遍计起色。然所熏种,随本质摄。

  

  问︰如后得智缘诸无为自共二相,及缘凡夫所缘空华兔角等相,是何法摄?答︰缘无为等所有相分,法同分收。以体是假法,法同分宽故。不同有漏,非妄缘故。或缘空华等亦是遍计所起色摄。「遍计」之言是分别故。二解任取。

  

  问︰如身在上界,以上天眼缘欲界色,以色相分为何类收?答︰一云︰虽非独影,相亦从见,以彼定色不生于下,地系别故。此从于见,同一界系,非同一种。若尔,云何缘自相境耶?答︰亲仗本质,名得自性。若尔,后得缘无为等,相见应别!答︰虽得自性,元不生故。﹝答:﹞二云︰「性境不随心」。以仗自八所变之色为本质故。别成种故。性自无记,不由心故。又既通果,实是上界,似下界故;以天眼通作用胜故,上得似下,不同缘上。要引通果及定果相,同彼方缘。又解︰所起相分而是业果。虽天眼通,眼识所起,非通果色;以缘欲界业果色故。但由通果心所变起,是彼识缘。如业果眼所起眼识带定通果心之相分,何妨通果心带于业果色!

  

  前二解胜,义难更思!

  

  问︰如有无漏更互相缘,及不相应相分,何摄?答︰亦二解︰一云法同分,一云遍计色。前释为正。

  

  问︰既色中立遍计,心等中何无?答︰色聚非缘虑,遍计同彼,立遍计。心法唯能缘,遍计非缘,故不立。不相应法,可许立之。言二十四,且随胜立;如诸心所随胜立故。又随其所应,亦属彼能缘心。

  

  问︰上地散眼耳缘下地否?若不缘下,云何上得见下?若缘于下,相分何收?答︰散不缘下。以极远故。言上见下,据通果故。又解︰散眼耳识亦可缘下。如见下三灾生异想等。仗自他质,二解不定。系从见分,上地所收。有漏异界不随增故。有说︰下系。托下地相熏成下故。非漏自性,故不随增。然难思之!解第三句︰谓能缘心缘所缘境,有所仗质而不得自性。此之相分,即判性不定︰或从能缘心,或从所缘境。种亦不定︰或质同种,或见同种,或复别种,名「带质通情本」。如第七缘第八,是摄相从见,有覆性;从质,无覆性。

  

  问︰影依于质起,从本名无覆。影依于质生,从质名异熟?答︰无覆是性类,影本俱无覆。异熟据酬业,影像非异熟。

  

  问︰异熟据业引,影像非异熟。无覆是报体,影像非无覆?答︰性类是宽,本影俱无覆。异熟性局,唯本,不通影。

  

  问︰五识缘五境,相即不两判,七仗第八生,相不两性判?答︰五缘之境,但境性,唯是性境不随心;七缘之境,通虑非虑,具二义故,随两判。

  

  问︰因五,但缘色,唯是性境,非两判;互用通缘于六境,相分应通情本判?答︰互用缘虽称境相,即通多法,即随应。未互用,但缘自尘,故说五缘于性境。若独头意识,缘境宽通,亦第四句。有云︰「带质通情本」中如现相分,离质、离见,即法同分摄。

  

  问︰若尔,同分应通实有?答︰许亦无过。如名色支唯种,无记。不妨第七亦在名收。

  

  又解︰不尔。第七在名色,据现假,非支。同分,不相应。唯假,不通实。若以现相﹝第八见分为本质﹞不能缘,非心非色法同分,一切相分不能缘,种子等应法同分!彼既不尔,此云何然?故不可说离见,质、法﹝同分﹞判,定随一故;非法同分,此释为正。故判第七相离见质,法同分收,此非正说。

  

  今又助释︰言「带质通情本」者,如有无漏互相缘相,如第七缘八。无漏相分从见,是善;有漏从质,即是无记。余准此知,故云「带质通情本」。又设有质,相与见分,或随不定为无为。漏无漏,准义思之。若依本释,漏无漏等互相缘时,即第四句「性、种等,随应」者,通释前三句。谓前三句中,随其所应判性种等,不可一例;有性、界随心,种不随;有性、种随心,界不随;有界、种随心,性不随;有三俱随。有俱不随。且如第八缘天眼、耳,性随;种、界俱不随。

  

  问︰五、六无记,缘五尘境,得自相时,性不随心,云何第八性随心耶?答︰八本,余末。又五、六识体通三性,八识因位唯无记故。如因七缘八,性同不同,通情本故;界同,种不同。如斯等类,思之可悉。又七缘八,以相从质是无覆,不得从八是异熟,故云随应。又作四句分别︰﹝第一﹞有性境不随心亦独影唯从见者,谓第六散意与五同缘,即于此时,缘兔角等及第八识心王。性境不随心,心所独影唯从见:相分是假,无别种故,如第六缘第八心所相,不缘彼见。此所带相为同别耶?答︰从能缘心同一种起。

  

  问︰缘彼见相,即许与六见分别种,此缘彼﹝心所﹞相,云何同种?﹝答:﹞以相分假,从能缘起,与见同种。﹝第二﹞有性境不随心亦带质通情本:谓散意识与五同缘,即于此时,并缘第八等。﹝第三﹞有性境不随心亦独影唯从见及通情本:谓散意识顿缘十八界,望与五识同缘五尘,名「性境不随心」;缘七心界,即通情本;望不相应等,即唯从见。

  

  问︰后得缘如,相是何摄?答︰或通情本,从质名无为,从见名有为,以许无为依识假立。或复约性,随境、随心;有漏缘如,亦可准此。若约种辨,即唯从见。或第四句。无分别智缘真如时,性境不随。质善无为,智善有为。见独成种,无相可熏﹝指根本无分别智缘真如不挟带相分起,但正智亦熏种﹞。得性境故,名不随心。

  

  问︰初禅眼等识依彼上根,缘彼地色,相分是何?答︰有两解︰如前上地识缘下。一云上地系。缘彼色故,应有随增!不是随增。非漏性故,起染如何?若生上者,已离下染故。若在下缘上色等,眼耳通果,亦伏染故。俱生可伏,见惑如何?设纵不伏,起退定故。一云随心。下地系故。以能熏心是下地故。如何缘上,变下相分?又应不得彼自性故。由定通引任运缘上,变下相分,故得自性。二俱难解。

  

  问︰既在下识,云何缘上?答︰或由他定通力引故。

  

  问︰梵天来下,其事云何?解云︰以下界色粗,不为上依。自变为上地,自身依之。即上地器依下地器为增上缘。

  

  问︰既来下界,岂不缘下?如马胜﹝梵为「awva jit」,传为舍利弗之师﹞往上,许缘上故。答︰亦缘下。

  

  问︰既尔,相分是何收?答︰上界所摄。以欲界无通果色故。准萨婆多,即欲界摄;有通果故。

  

  问︰下界缘彼上界身器,是何句收?答︰「性境不随心」。由彼所引起定通果色,为相分,属彼本质。性、界,及种,皆不随心。

  

  问︰第八可尔。既许眼等亦得缘上,相属上地,岂非有漏异界随增?答︰色相不是漏自性故。或约业力,异界不增。定通等引,互增不障。又解︰但由上引第八通果眼等仗之所起相分,自是业果,属于下界,无随增失。如通力变为鱼米等,引第六识通果之色,为第八质。或虽即仗他八为质,即业果色。是欲界系。第四卷云:「香、味、触三」而为段食。唯欲界系故。二解任情,道理亦难。

  

  问︰下界第八缘定通色,同时心所相分是何?﹝答:﹞随能缘心所业果。同种,同下界系。不别体故。问︰独头散意缘过去境及于五根,相分是何?答︰随其所应,准前义释。

  

  灵泰《抄》解释自证分解同种异种云︰

  

  蜗牛者,头有两角,似牛,故名蜗牛。其蜗牛头上虽有四个角,今者即取两个长角,不取两个短角,喻也。「若种者﹝三字衍﹞即一识体乃至相、见别种于理为胜」者,若相、见同种者,即说自证分、相、见分,此三法皆同一种生。其本质境,则不与相、见、自证分同种生。今说唯同种生者,即是「独影唯从见」也。若说见相分别种生者,即说见分自证分同一种生。自证是识体,见分是识用。故其相分即别从生也。今说相见分别种生者,即是「性境不随心」也。

  

  问︰其相分与本质境,未知同种生,别种生?然今此中说同种别种者,即依下第十论末说云︰「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缘」等。相见或同或异等文说也。

  

  本论卷十末叙两师说。其一师云︰

  

  然相分等依识变现,非如识性依他中实。不尔,唯识理应不成!许识、内境,俱实有故。

  

  第二师正义云︰

  

  或识相见,等从缘生,俱依他起;虚实如识。「唯」言遮外,不遮内境。不尔,真如亦应非实。

  

  今此二解,唯同种别种者,皆有过失,不尽理也。不摄「带质通情本」故。若言见相唯同种生者,即无五根、五尘等实色蕴等。以…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三、释「彼依识所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