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三、释「彼依识所变」▪P6

  ..续本文上一页为相分同见分种生故,相分即是识蕴、受蕴等心法所收。故唯有心等四蕴。又第六识缘无为,及离蕴计我,可说相见同种生。

  

  ﹝问:﹞若五识、第八识等,缘现在五尘「性境不随心」等,如何说相见而同种生?若后师言相、见分唯别种生者,若五识及第八识缘现在五尘等,可说相见唯别种生。若第六识缘真如及离蕴计我,如何相见别种?﹝答:﹞亦不可说种子而生无为本质故。故今者解云︰即双取相见亦同种,亦别种生,即摄法尽,亦摄得「带质通情本」。若同种者,即摄第六识缘无为及离蕴计我,即摄得「独影唯从见」。若别种者,即摄得五识,及第八识,及第六识中一分,缘现在境,即摄得「性境不随心」。又如第六识自熏成第六识中异熟无记种子,是「带质通情本」者,是大乘中极难解道理也。其义云何?第八识见相分种,不得自熏,即由五识及六识熏成第八识相分种。若第六识第七识熏成第八识见分种。如前第六识中异熟无记心,不成自熏成种,故下文﹝本论卷二﹞谓:若法有势用增盛,可名能熏。即善恶心有其势用强盛,可名能熏。其异熟无记心以无势用强盛,故不能自熏也。

  

  由此义故,其五识中异熟无记心种子,不能自熏。即由第六识或同时缘他五识中异熟无记心,而相分中熏成前五识中异熟无记种子。犹如第六识缘第八识见分时,或同念缘第八识见分,而相分中熏成他第八识见分种也。其相分自不能熏,由他见分带故,亦能熏成种。由﹝疑「犹」﹞如弱兵虽不能打贼,由﹝原作「犹」﹞前强兵打破贼故,亦说弱兵能打贼。今此亦尔。若第七识,必同时缘第八识见分,而熏成第八识见分种。其第六识中异熟无记心种子,如何熏成第六识中异熟心种?前第六识正起善恶心时,其异熟心或已落谢故,或未生故,亦不得熏成自第六识中异熟心种。若第六识起异熟心时,亦不能熏成种,无记不能熏故。故知第六识中,正起善恶心时,即缘前念第六识中异熟心,而相分中熏成自第六识中无记种子。此第六识中异熟无记种子,即是「带质通情本」摄。若本质强,﹝影像﹞相分弱,其新熏异熟种子,即生他第六识中相分异熟心、心所。此是本质,故通本也。不生能熏善染心、心所相分。若相分强,本质弱者,其异熟种子即生第六识中能熏善染心等相分,即通情也。不生异熟无记心、心所见分。言通情本者,若种子生善染上相分,即名通情。若生异熟心心所见分,即名通本。犹如第七识缘第八见分所熏得种子,此种子摄入第八识见分,即名无覆无记。若摄从第七识见分,即是有覆。如何一法半染半净?犹如《对法论》中明道谛﹝所摄﹞亦名有为。从因缘生故。其道谛亦名无为。不是烦恼所为故﹝本论卷八云「净分依他,亦圆成故」﹞。所以道谛亦名有为,亦名无为也。其苦谛﹝所摄苦无常等事﹞唯是有为也。今此亦尔,其所熏得种子,不必生第八识见分,以是染污故;不必不生第八识见分,第八识见分无力熏种故。

  

  识为所依,转相分种,似相而起。以作用别性各不同者,如愚意者。转者,起也。即自证分为所依,而起相分种,令生相分现行。以见自证分为所依,即有缘虑之作用。若相即有所缘之作用,故性各别。

  

  [21] 慧沼《了义灯》卷三复分别亲所缘缘及疏所缘缘同种异种云︰

  

  然相与质,一云同种,一云别种。虽有二义,相质种别,理亦应好。以亲、疏缘种各别故。如缘第八,相、质同种,即许一种生虑、非虑,亦有二身根等俱失。以相与质既同种生,何不二身根等?若六﹝识﹞缘时,相分是假,即有一种生假、实失!此言假者,非如瓶等。以能熏故;但无根用,不发识故;名之为假。由此相、质或说同、别。然于此义应设劬劳。又解︰若相与质同种生者,如眼等根第八所变,是因缘故,实有根用。若起相分,因第六生,虽与本质同一种生;以第六见为缘起故,分别变摄,故无实用。非无体假。故无假、实同一种失。

  

  [22] 以上二文解中,初文分为二释之第一释也。

  

  [23] 「即」字,《金藏》作「之」。

  

  [24] 「二分」,谓能取、所取。

  

  [25] 如理《义演》云︰

  

  此二分虽无,似自证亦有缘用。

  

  [26] 《金藏》作「兔头」,余本作「于兔」。

  

  [27] 此依北京版《缘起经论》。

  

  [28] 藏文《丹珠尔》﹝chi 70 B.1﹞云︰

  

  既是不善,亦非不善……由知善智所对治分故,安立为不善。由于当得彼对治智起殷重行故。由知此余智所对治分故,不安立为不善。

  

  又﹝chi 282 A.5﹞德慧释此文云︰

  

  言「既是不善亦非不善」者,由与颠倒邪智相应故,即是不善。由非染污故,亦非不善。

  

  [29] 《佛地经论》卷七云︰

  

  是故缘生相分见分,依他起摄。若于此上妄计心外或定性有,方名为执。故所知障在第七者,遍与六识三性心俱,非相应品。

  

  本论卷九说所知障云︰

  

  此名「无覆」,望二乘说。若望菩萨,亦是有覆。

  

  智周《演秘》云︰

  

  据第七识无明而说,何名为支?答︰由第七识无明力故,余六识等方起无明,能发于业。虽非支体,为支远缘,假名为支。据此义边,名通三性。

  

  [30] 谓安慧的「此二分体无」。

  

  [31] 「或有」,《金藏》作「有惑」。

  

  [32] 「二分」,谓能取、所取。

  

  [33] 此即难问护法之说。

  

  [34] 「识自证分」,谓依他起性。

  

  [35] 即二文三释中前二释。

  

  [36] 但陈那以前不立三分之说,尚应从新计议。

  

  [37] 「以自证分体是有故」,意指依他起是有。

  

  [38] 「繁」,金藏作「多」。

  

  [39] 《因明》,谓《因明入正理门论》。

  

  [40] 「名」字,《金藏》无。

  

  [41] 「意」字,《金藏》作「言」。

  

  [42] 「译」字,《义演》牒文、《金藏》作「译」,余作「释」。

  

  [43] 「释」,《金藏》作「解」。

  

  [44] 「不离识故」,《金藏》有,余无。

  

  [45] 「亦名唯识」后,《金藏》有「诸心所法虽不离识,非识实性,故

  

  名唯」十五字。灵泰《抄》牒文并有「识」字;但谓十六字「此疏剩文也」。

  

  [46] 见《解深密经》卷二、《瑜伽》卷七十六。

  

  [47] 《解深密经》卷二云:

  

  若诸有情广说乃至﹝即指上文所说「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未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性非质直;非质直类,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复安住自见取中。彼若听闻如是法﹝「谓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依三种无自性性说﹞,无有力能如实解了。于如是法,虽生信解,然于其义,随言执着︰谓一切法决定皆无自性,决定不生不灭﹝藏文作「决定不生,决定不灭﹞,决定本来寂静,决定自性涅槃。由此因缘,于一切法获得无见﹝藏文作「med par lta ba/」﹞及无相见﹝藏文作「mtshan bid med par lta ba/」﹞。由得无见、无相见故,拨一切相皆是无相。诽拨﹝即损减﹞诸法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何以故﹝藏文有「依殊胜义谓」﹞?由有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故,遍计所执相方可施设﹝藏文作「亦得了知」﹞。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见为无相,彼亦诽拨遍计所执相。是故说彼诽拨三相。

  

  [48] 「依他」,谓依他而起之所遍计。

  

  [49] 「依他唯识」,谓依他起相,唯是识故。

  

  [50] 是处「计所执」应是「计所执所依」五字,或「依他起」三字。安

  

  慧以前如世亲解《摄论》﹝释论卷四﹞「由二性」及「由种种」云︰ 

  

  「由二性」者,由于一识安立相、见﹝藏文为「有相」作「rgyu mtshan dav bcas pa/」;「有见」作「lta ba can/ 」﹞。即此一识﹝相当「自体分」。虽未用「自证」等名,如陈那等,但一识二分,其义甚显。三相成立唯识中第一相即「由唯识」。世亲云「一切诸识皆唯有识,由所识义无所有故」﹞,安立相、见;即此一识,一分成相,第二成见。眼等诸识即于二性安立种种。谓一识上,如其所应,一分变似种种相生,第二变似种种能取。若就意识,即以一切眼﹝处﹞为最初,法﹝处﹞为最后,诸识为相﹝分﹞,意识识为见﹝分﹞。由此意识遍分别故,似一切识而生起故。又于三﹝相﹞中,唯就意识以为「种种」。所取境界不决定故。其余诸识,境界决定。又﹝余识﹞无分别,意识分别,故唯于此,安立第三种种相见。是故于此意识,具足安立唯识。

  

  三相成立唯识尚有多文重申。举此可知一识体上有相、有见二分,于二分上变似种种。均为依他起性。

  

  玄奘译《摄论‧无性释》卷六,解识与二分非一非异时,直作三分,依义顺申为之补充。虽文内或无如藏文所传,但义内部实有之。如云︰

  

  此唯识性,即是其义,云何义无?为遮此难,故先说言「入唯识性」。谓此识义亦无义性,非唯外义是无所有。若无义性,云何得有十二处教?云何世间﹝悟入﹞有义言说?为遮此义,故次说言「相、见二性」。虽无实义,识似内外二义﹝藏文只作「外义」﹞显现。无始﹝藏文作「有义」﹞言说熏习力故,识似义转。似了别用,说名为见。故不相违。为唯悟入似相似见,识别种类?为不尔耶?为答此问,故说悟入「及种种性」。谓唯一识所取、能取性﹝藏文作「事」﹞差别故,于一时间分…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三、释「彼依识所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