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二、造论所为▪P2

  ..续本文上一页中自当广释。

  

    异生虽作二种无我、真如观等,大,非菩提;二乘之慧,菩提,非大;又异生、外道,虽有少智,非大菩提;二乘菩提[53],有无漏慧,菩提非大;今简于彼,名大菩提。又但简彼二乘之智,菩提,非大;菩萨之智,大,非菩提;凡夫之智,俱非二种故。

  

  问︰此言二障,各障一果,为定别障?为亦互通?

  

  答︰此不定,或别,或通。此中且说定胜障故,说各别障。至下当知。[54]

  

  又解︰「为于二空有迷谬者」者,是未入法时,有痴、邪见故。「生正解故」者,入见道前资粮、加行二位之时,虽未能证,深信观心,亦生解故。此即第一加行位也。所有资粮皆加行故。《摄大乘》中但说四位。胜解行地一向随闻生胜解故[55]。

  

  「生解为断二重障」者,显入见道,分别粗惑,名为「重障」。此即第二通达位也。

  

  「由我法执至彼障随断」,显于十地修道位中,所有二障,二执为本。十地之中,证空、断障,至究竟位。此即第三修习位也。

  

  「断障为得二胜果故」者,显金刚心断烦恼障,证真解脱。断所知障,得菩提故。此即第四究竟位也。前文本解[56]。

  

  上来第一生解、断障、得二胜果。又有六[57]解,如《枢要》说[58]。

  

  

  

  【疏翼】

  

  以上明第一所为二种科段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

  

  以一切烦恼障得解脱故,彼等若断,则得解脱。所知障者,谓于一切所知,障智生起不染污无明。彼若断者,遍于一切所应事一切行相得生无着无罣碍智,由是证得一切智。

  

  

  

  【论文】

  

  一‧七 又为开示谬执我、法,迷唯识者,令达二空。

  

  

  

  【疏翼】

  

  第五判释本文第二段释长行明论主造论所为中,第二所为:令达二空、证唯识性。于中有二︰一、先叙所为外执,二、正述达空所以。此即初也。

  

  

  

  【述记‧卷二】

  

  自下第二[59]:令达二空[60],证唯识性。此即先叙所为外执。

  

  「开」为初开,「示」为久示。且外道中,别计我者,数论、胜论、受者、作者、神我等也。

  

  别计法者,二十四谛、六句等也。于内道中,《宗轮论》说有犊子部,即伐蹉氏[61]之种类也。并根本经部[62]、正量部等皆执有我。执有法者,如萨婆多、化地部等也[63]。

  

  此[64]内、外道,俱起邪智不正知故,谬执我法,于二空门、真、俗二法[65],唯识真理,不能了达。无明所盲,殊不正解,名「迷唯识」。为令达空,方乃造论。「者」,即假者,迷谬人也。

  

  

  

  【论文】

  

  一‧八 于唯识理,如实知故。

  

  

  

  

  

  【疏翼】

  

  第二所为中,第二正述达空所以。

  

  

  

  【述记‧卷二】

  

  此即正述达空所以。为外道等,开显此文;为内道等,演示此义;令于唯识如实了知,不生邪智,谬执我法[66]。或内外道我法邪知,示令正知,故名为「示」;于唯识理全未能知,开晓令知,故名「开」也。智称正理,名「如实知」。此约小乘及外道解。若大乘中,诸空见师不了[67]唯识,亦名谬执[68],影互显也。

  

  此中说有谬执我、法[69],令谬不生,意在了空,证唯识性。故与第一所说[70]有[71]殊。又以真如名迷悟依。迷真如故,谬执我法。除迷、令悟,故与前殊。又如《枢要》说[72]。

  

  【疏翼】

  

  以上明造论所为中,明第二所为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

  

  复有谬执法及补特伽罗,不善如实了知唯识者,为令了知法及补特伽罗无我,渐次悟入唯识及果故,今造此论。

  

  

  

  【论文】

  

  一‧九 复有迷谬唯识理者。

  

  

  

  【疏翼】

  

  第五判释本文,第二段释长行明论主造论所为中,第三所为为破邪执令悟妙理。于中有三,此即总举。

  

  

  

  【述记‧卷二】

  

  自下第三,为破邪执,造斯论也。于中有三︰初、总举迷谬,次、别叙邪执,第三、总结。此即初也。

  

  此四计中第一、第四,名迷唯识,全不解故。第二、第三,名谬唯识,邪分别故。

  

  清辨计言[73]︰若论世谛,心境俱有;若依胜义,心境俱空。经中所言唯心等者,识最胜故。由心集生一切法故。非无心外实有境也。德光论师[74]先小乘学,造《十地疏》,释一心言︰如言王来,非无臣从。举胜者故。非谓唯心,便无境等。小乘外道虽多异执,总略胜者,不过四种。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

  

  复次,或执外境,如识实有;或执内识如境,世俗为有,胜义俱无。为遮如是二种边论,今造斯论。

  

  即当此四计中前二计。

  

  

  

  【论文】

  

  一‧一○ 或执外境,如识非无。

  

  

  

  【疏翼】

  

  明第三所为中,第二别叙邪执。四计如次分四。此即第一计也。

  

  

  

  【述记‧卷二】

  

  自下别叙邪执有二︰初、别叙四计,后、例破余。此第一计。

  

  萨婆多等依说十二处密意言教,二十[75]部同执离心之境,如识非无。彼立量云︰其我所说离心之境,决定实有。许除毕竟无,心境二法,随一摄故。如心、心所。

  

  此皆依经,说有色等。不能繁引。

  

  

  

  【论文】

  

  一‧一一 或执内识,如境非有。

  

  

  

  【疏翼】

  

  初别叙四计中,第二计。

  

  

  

  【述记‧卷二】

  

  此、第二计。

  

  即学《中》、《百》清辨等师,依密意教,说诸法空,便亦拨心[76]体非实有。

  

  彼立量云︰汝之内识,如境非有。许所知故。如汝心外境。清辨俗谛外境许有。今就中道,无自违失[77]。又《掌珍论》[78]中依胜义谛,说有为、无为并是空等。皆如彼说[79]。

  

  【论文】

  

  一‧一二 或执诸识,用别、体同。

  

  

  

  【疏翼】

  

  初别叙四计中,第三计。

  

  

  

  【述记‧卷二】

  

  此、第三计。

  

  即大乘中一类菩萨,依相似教,说识体一。《摄论》[80]第四说一意识菩萨计:一、依心[81]远行及独行教[82]:游历诸境,故说「远行」,复言「独行」,无第二故[83]。二、依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教[84]。三、依六识身,皆名意处教[85]。四、又《解深密》、《瑜伽》[86]等说,如依一镜上有多影像教[87]。五、如依一水中,有多波喻教[88]。此[89]恐违至教,故说有一识。

  

  有云︰「一意识」,但说前六识为一意识[90]。理必不然,此说八识体是一故。

  

  

  

  【论文】

  

  一‧一三 或执离心,无别心所。

  

  

  

  【疏翼】

  

  初别叙四计中,第四计。

  

  

  

  【述记‧卷二】

  

  此、第四计,即是经部觉天等执。

  

  经部师说︰佛说五蕴,故离心外,唯有三心所︰一、受,二、想,三、思。更不说余心所名蕴。故离三外,更无余所。觉天所执,亦依经故[91]。

  

  经说三法和合[92]名触,乃至广说。又[93]说士夫六界[94],染净由心[95]。故无心所。彼说唯有受及想、行、信、思等心,更无余法。随心功用,立心所名。亦恐违至教,故说无心所。

  

  如上所说四种计执,初之二种,小大乘执境、执心,非无、非有[96]。后之二种,大小二乘执心、执所,非多、非异[97]。然清辨计,总拨法空,为违中道,强立唯境。诸心所现,即是唯境。有何心也?

  

  顺世外道[98]亦立唯有四大种色。若依此义,四句分别︰清辨顺世有境无心;中道大乘有心无境;小乘多部有境有心;邪见一说都无心境。又四句分别︰有见无相──谓正量部师,不作相分,而缘境也;有相无见──谓清辨师;相见俱有──余部及大乘等;相见俱无──即安慧等。总是第一别叙计也[99]。

  

  又有别解,如《枢要》说[100]。

  

  

  

  【疏翼】

  

  以上第三所为为破邪执次别叙邪执中,第一别叙四计讫。

  

  

  

  

  

  【论文】

  

  一‧一四 为遮此等,种种异执。

  

  

  

  【疏翼】

  

  第三所为,别叙异执中,第二例破其余。

  

  

  

  【述记‧卷二】

  

  第二、例破余小乘[101]、外道等也。

  

  小乘、外道,不知唯识,境离心无[102],妄计便起。且外道中,于能所缘,皆执我、法[103],迷唯识[104]故。如僧佉[105]等,计思是我。心有实体,即计能缘为我法也。如吠世[106]等,别有我体,非即是思,实有诸法;即于所缘计我、法也。其小乘中犊子[107]等,计我为能知者,亦执有法;法藏部[108]计,心缘相应;化地部[109]执,缘俱有法[110];法救[111]说,心所体即是思。此等种类,非唯是一。故今论言「种种异计」。

  

  破境实有,在…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二、造论所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