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01讲

  第101讲:关于重译《唯识三十颂》

  (1998年4月19日)  

  今天讲课以前,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什么好消息呢?就是咱们把世亲的《唯识三十颂》给重新译出来,并且定了稿子。这件事情在咱们这个慈氏学开发中心来说,是一件大事,也是整个唯识学发展历史上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咱们慈氏学开发中心往前进行工作一个阶段性的小收获。咱们开发中心一方面,用讲习的方式来开发慈氏学,另外也用翻译的方式来开发慈氏学,这两方面都非常重要,互相不可单独发展的,互相依存的。咱们提倡学藏文,现在呢,有的人已经可以参加翻译工作了,这件事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唯识学有一种新的开展,就是唯了别识学,这唯了别识学可以说是真正的唯识学。玄奘法师传的那个唯辨别识的问题咱们慢慢越来越清楚了,这是错误的。所以咱们现在重新把唯识学的著作从藏文里头翻译出来,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是有开创性的。我们今后对整个慈氏学怎么进一步来开发呢?那就是咱们以前已经把慈氏学的著作翻译了不少,但是都没有定稿,那么现在《唯识三十颂》能定稿,这件事情对我们开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班上的同志们也在努力中,有的人慢慢的藏文也有相当的成就,对慈氏学的理论也慢慢有理解,而且决心越来越大,这样子的咱们将来开发慈氏学慢慢可以走上一个很正规的道路,这是了不起的。所以现在我们世亲的《唯识三十颂》能够翻译定稿,这件事情对我们开发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这个视力还是有相当的问题,越是有问题越需要跟大家一块儿合作,在合作之中互相可以提高,主要是我们把过去的许多译稿慢慢定下来。而且现在经过一定时期的翻译工作,对我也慢慢是一个进步,就是对一些词的翻译已经有一个初步的眉目了。尤其根据藏文的造词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重新审定翻译的名词,在这几方面来说,我们的开发工作慢慢是在进展的。尤其跟班上的同志们的努力分不开的。今后我们也慢慢地集中几位同志,整个投身这个事业,把整个慈氏学的翻译工作搞得正规,那我们就可以大量出版,能够一方面做出版工作,一方面大家再一块儿学习研究,那我们对于慈氏学的开发工作就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很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现在已经把这个译稿献给北大一百周年校庆作为纪念,拿一个译稿做一个献礼也是个特别的,人家也不一定有这个例子。一个小的一个翻译的……(鼓掌)。的确我们这件事情我觉得是非常重大的。一个《三十颂》,但是关涉的问题多得很,整个的《成唯识论》,整个的唯识学,甚至整个的佛法,都是跟这个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大家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那是应该的。北大原来就有一个“兼容并包”的传统,注意华夏的文化方面的发展,唯识学在北大也有一个相当的基础,那是旧的基础。所以咱们把新的翻译来献给北大校庆,我觉得也是对华夏文化开展有新的途径,应当看成一个是重大的事情。

  我们在班上人数不多,但是自个不要小看我们现在的开发工作。可以说咱们最近讲的什么是修,这个修跟真如的问题有特别的关系,你离开真如讲不到修。因为什么?真如它才是我们的修习的一种标准,目标,这个真如你都弄不清是怎么回事情,你怎么修?你怎么安排能对治跟所对治?这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最近咱们几次特别地就着无著菩萨讲“有无平等”这个阶段,这个重要的修的标准,可以说是,认识真如的一个标准,怎么认识真如,怎么证真如,这个问题,也是几千年来,我们中国没有很好地解决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

  因为什么?象素怛览,或者说修多罗,大家知道这是指的“契经”,梵文叫素怛览,或者翻作修多罗,它意思是什么呢?是契合的意思。那么契合什么呢?这就有问题了。阿毗达磨,叫“对法”,小乘是对向涅磐,大乘对向什么?那可以说就是对向真如。瑜伽,有的人解释什么意思呢?是相应的意思,跟什么相应呢?也可以说就是跟真如相应,就是跟圆成实性相应。那么你要是问起来,中国学习佛陀教法的人,有几个能讲出真如是怎么回事情?顶多讲,说是二无我所显。但是真如是怎么回事,还是千古之谜。

  那么我们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根据无著菩萨的构想,把三性的问题跟唯了别识的问题,越来越弄得更清楚了。那也就是什么叫真如,慢慢对我们不是很陌生了。尤其咱们最近几次强调什么是修的问题,也就是与真如相应的问题,也就是证真如的问题。真如是什么,在我们慢慢地理解得多一些了。我们上次已经审查许多问题了,并且联系了玄奘法师怎么对“众生心二性”这个颂子,讲护法的四分,已经提出来了,今天咱们就是对于玄奘法师的“唯辨别识”,而不是真正讲唯了别识,这个问题,咱们今天初步地把它弄清楚。这也是我们千古之谜,千古的一个公案,要慢慢地给它判定下来。

  下面大家可以看《成唯识论》的第二卷第五页上,有一个颂子,那就是“众生心二性,内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缠,见种种差别。”这是玄奘法师翻的。这个意思是玄奘法师没有翻错,可惜的玄奘法师他用这个四句颂,跟咱们想象的应该怎么理解这个颂子,那是有分别的。

  “众生心二性,内外一切分”,辨别识里头前六识有所谓根跟境的问题,心二性是跟根境特别有关系,那“内外一切分”那内,就是根,外就是境,实际上“内外一切分”就指的前六识里头根境的分别,就是辨别识里头存在的一个问题,存在有根境,分别内外,有二种不同。根,是内法,是内的色法,是内的色处;境,是外的色处,跟色特别有关系。这两句话,总起来说,就是前六识的问题,就是辨别识的问题。

  后二句,前头的了别识也可以说还是依他起性的问题。“所取能取缠,见种种差别”,这个就可以说是跟遍计所执性特别有关系了。内外也可以说还是一个依他起性的问题,到分所的取、能的取,把内外当成所取能取,这个时候已经是遍计所执性的问题,也就是真正跟真如相反的问题。咱们知道所谓“有无平等”,那个无就是无的所取能取,那有就是圆成实性,就是真如,真如跟遍计所执性那是正相反。

  而遍计所执性应该怎么理解呢?这咱们前头讲得很多了,这遍计所执性根本是没有的东西,是增益出来的东西,是添加出来的东西,你不增益、不添加就没有这东西,它不是现成存在的。前头咱们讲得很清楚,“只有互相依存,没有独立存在”,所以自性的问题看得很清楚。再来呢,“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同一不变”,这个也弄得很清楚。所谓同一不变、所谓独立存在、有自性的东西,那根本就是没有的,根本不是它现前存在的,而是异生、凡夫、凡愚增加上去的,尽管它是无始时来我们就在增加,习惯势力很强,但是它还是根本没有什么东西。

  用佛法里头讲的譬喻来说,依他起性它都是八喻,象幻化了,梦了,梦境了,用这些来比喻。遍计所执性,佛法里头也有譬喻,那就是石女儿、空中花、龟毛、兔角,实际上它譬喻的就是独立存在、自性跟同一不变的东西。你说这东西有没有?根本没有的。所以我们现在叫增益执,有这增益执的话,就有个损减,对于真如损减的执著。

  你对于遍计所执性有这样的理解,你才能够对于真如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个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你没有这个认识,你怎么修?你怎么改变自个看法、想法、以至做法?所以我们这几次都特别谈到这个修是什么?特别谈到真如是怎么回事?这问题非得弄清楚不可,你不弄清楚对整个佛法你都是模模糊糊的,还是世间学,不是出世间学。

  所以就这个四句颂,我们看玄奘法师是怎么理解的。玄奘法师就是很相信护法的四分,这四分大家也清楚,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在引这个颂子以前,玄奘法师就先提到三量,陈那的能量、所量、量果,提到护法的四分。护法怎么看四分呢?他觉得所有的心心所有法,都是用这四分来合成的。前二分叫做外,后二分叫做内。前头那个相分只是所缘,后头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同是所缘又是能缘,见分跟相分又可能造成非量,可是他最后又提,说这四分“非即非离”,不是互相成为一个东西,也不是两个东西,也不是能离开的。玄奘法师怎么理解四分?这是大问题。我们说,玄奘法师讲唯识就是唯辨别识,这个根据很多,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根据。

  我们再翻开《成唯识论》的第一个颂,看玄奘法师怎么翻的。玄奘法师翻的什么呢?他翻的是“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咱们根据藏文以至梵文怎么翻的这个颂子呢?就是“由假安立我和法,若诸种种等出现,彼者转为辨别识,此转为又三行相。”正跟玄奘法师翻译的相反。看起来世亲为什么前头说是“由假安立我和法”?由假安立的我和法来转为辨别识?这转为有三行相?世亲为什么这么谈?他是很清楚的,主要是要讲唯了别识,把辨别识化成了了别识,转为了别识,主要是讲这个。

  我们这里先应该谈什么是假安立?什么叫安立?这问题非弄清楚不可。咱们前头已经讲了,没有名言以前的话,那么所有的东西的上头,那个自性、那个义,都没有感觉,感觉不到。用玄奘法师翻的颂子就是“名前觉无”,你没立名以前,它是感觉不到有这个东西,这东西存在不存在都有问题。所以这里头就有一个立名问题。现在就是要挂牌、挂号,成立许多新的部委,有挂牌儿的问题,你不给挂个新牌子,你就不知道这个机关到底干什么的,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好象它不存在。现在咱们这个商品要有一个商标,那个标,这个牌也很重要。我们就把这个商品造得精美,所出的产品差不多都一个样,正合乎人的需要,创名牌嘛。这都跟立名有关系,就是跟安立有关系。

  这安立有一个普通的立名方式,也就是咱们说“诠说”、或者“诠…

《摄大乘论 第10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