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98讲

  第98讲:关于修习问题

  (1998年3月8日)  

  因为讲到有无平等问题,无著菩萨的这个说法,我感觉特别应该注意,这是一个修习的关键问题。上两次都没有再讲论的本文,完全是讲修习的问题。今天还是想就个人的一种看法和了解的深度,因为了解还是有限的,向大家作一个自个理解的汇报。

  今天想讲的就是修的问题,也是修习的问题。现在正赶上两个大会召开的时候,人大也是有很多的人发言,对建设问题跟改革问题,因为建设跟改革、也就是跟革命有密切关系,我们这个修习就是跟新的认识有关系。在儒家、道家以至于现在的共产党这个看法,都有它比较注意怎么认识、改造的问题。象儒家,就提到格物、至知,底下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格物、至知”为首。道家也是以齐物、逍遥来分析问题。那么现在的共产党也是,象“实事求是”,“改造思想”,也是马克思的一种看法。

  马克思看许多的问题都跟劳动有关系,“劳动创造世界”,“劳工神圣”,要没有人的劳动,也没有生产的问题,所以劳动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生产力,生产力的这个力就是劳动,还有战斗力,这力也是动作,要没这个力的话,就没法建设、没法革命,没法破坏旧的基础。所以过去象马克思、列宁都很注意劳动问题,现在也是这样子,对劳动特别推崇,而且马克思在西方反倒好象路子越来越窄似的,在中国路子反倒展开了,这很奇怪,这是什么原因?也是应该好好考虑的。

  我个人觉得,东方哲学最主要的,它注意人的问题,不是只注意自然的问题,人的本身是有原理、有原则、有规律的,不是只是自然有原则、有规律。我觉得东方哲学里头有它很特别的地方。就拿现在自然科学,它也可以创造一些个新知,因为我们学跟修的话,都跟新的认识、人类有没有新的认识有关系。自然科学比较注意把宏观的问题归成微观,使得可以看出宏观的一些问题,试着掌握宏观,于是乎就形成了科学技术,能不能利用微观改造宏观,由对微观的理解也造成一点儿新的知识,叫我们多知道些东西。

  这些都跟学有关系,也跟修有关系,所以佛教里讲“闻、思、修”,那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呢,就是看法、想法跟做法,“看、想、做”。我们怎么看法,这就是现在所谓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是观的问题。怎么想法,当前我们要怎么做的时候,要有一个根据,根据自己想法来做,然后才有做法,才有身体跟语言的行动。所以闻思修,就可以说是一个看法的问题,一个想法的问题,一个做法的问题。

  自然虽然是已然的,但是这已然也有所以然的问题,那已然的话呢,也有未然的问题。中国特别提出来“防患于未然”,这未然到底是什么意思?要按西方哲学跟科学来说,比较注意已然,并不解释什么叫未然,而东方哲学特别,非要讲这未然不可。这有许多证据。象咱们前头也提到过,就是《老子》里头,为什么老说“有无相生”?并且咱们前头也讲过庄子说“形形者非形”,使形象成为形象的必须是无形的。在《老子》头里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觉得就可以用一个公式代出来,“道道者,非道;名名者,非名。”因为这个可以作为一个公式,凡是所以成为它的东西来说,不能就依靠它本身,必须跟它本身有所不同。这个意思大家以后要特别注意,要审察,是不是中国哲学就是这么讲?而西方哲学不大注意未然?

  《中庸》、《大学》这些书大家也可以常常翻一翻,象《大学》里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里头提出修字。天命怎么回事?天到底怎么回事情?并不是我们所谓“苍天在上”,虚空界是天,中国这个“天”的意思大家将来也好好考虑考虑。天命,就是在《中庸》里,咱们也讲过,天怎么运行呢?它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上天的载,运载,运行,无声无臭,至矣!到了无声无臭的程度。

  前头咱们也讲过,《中庸》里讲,说是“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甚至于《书经》里头,《书经》本来是个历史书,它也讲这“唯经,唯一,允执,厥中”,也是个“中”的问题,最经、最一的,最统一的,就是这“中”。所以中国很早就有一种“内圣外王”的思想,你必须成为内圣,才能成为外王,所以它这个政治跟哲学很密切,并且传说三代尧舜禹汤文武都是圣人。

  那么,中国为什么要格物、至知?它也觉得人生是有规律的,而且人呢,作为圣贤才是真正的人,普通自然的人还不算人,所以东方哲学里头,这种思想很重要,它是要对自然人实行改造,使其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合理的人生。那就是它对人生跟宇宙、以至社会早就有一种理想,不象西方人。西方因为信上帝,人都是上帝造的,人的问题都交给上帝解决去吧,咱们不管。这个人生的问题,就服从宗教、服从自然。

  真正讲起来,中国本来的传统思想,是有革命的意味的。所以为什么现在马克思主义反倒在西方好象有限,反倒在东方、在中国有点儿进展?大家可以考虑考虑这个问题。我看,这儒家哲学首先就是注意集体的问题,夫妇、兄弟、父子、君臣都是集体,没有单个的能成为一个社会的。所以真正要发掘中国文化的内蕴,应该好好看一看儒家跟道家的思想。

  儒家也是讲“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讲未发,可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为什么中节和,跟中也有关系,那也就是所有的政治、社会问题,跟这哲学的“中”有关系。所以这佛教传到中国来,也有变质的地方,可能中国文化对佛教有接近的地方,也有相远的地方。

  我为什么今天这么讲,现在整个世界、整个社会、整个中国怎么走向的问题,我们也应该考虑。因为我们是讲的是大乘,学的是大乘,所谓大乘就是自益利跟他益利不能分开。上次我们也提到,三月五号是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年周年,周恩来同志这个人,可以说代表了东方文化,也可以说他代表真正的集体主义,也可以说代表了真正的共产主义。而现在还有学习雷锋的问题,要真正讲起来,也就是宏扬东方文化。

  可惜现在因为西方文化比较盛行,于是乎大家都好象以西方文化为主来看一些事情。西方文化,比如它的科学,也有独到的地方,我觉得就是它以微观的问题来想法解决宏观的问题,它也是由实验室里头多次反复地来分析、来实验,这实验其实也跟修有关系,就是看这么种看法是不是在自然界行得通,于是乎形成了科技的问题。这西方科学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以微观来控制宏观,它微观再微的时候怎么办?是不是也有“无”的问题呢?它就不管了。

  所以现在对物质的问题,也注意到物质跟物质的性质、还有物质跟物质、性质跟性质的关系,现在在《哲学研究》有人发表意见,色法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就拿颜色来说,这眼睛怎么接收呢,其实只是光波刺激的问题,把这颜色问题化成一个关系,物质跟生理的关系,在现在分析来说,就是物质跟心理的关系。

  本来我过去注意过,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里头,在注解上讲到过物理、生理跟心理的关系问题,这物理怎么变成生理上的感受问题,再来从生理怎么变成心理上的问题,就是这个三理之间怎么互相变化的问题,实际上在西方没有很好地解决。你说光线刺激了眼球,怎么有一个影象,又有什么颜色,生理上又怎么变成心理上的问题,心理感觉这颜色可爱不可爱,象这些问题,现在三理的关系问题,都没有解决。就是物理解决物理的,生理解决生理的,心理解决心理的。

  这关系的问题,更复杂,它可以说是缘起的,就是咱们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互相依存,这是佛教的一种原理、原则。但是世间讲这关系问题,它还承认那个质点,质点跟质点之间发生关系,就拿现在《哲学研究》的研究人员来看,都是不肯放弃这点,你说当前这个东西没有自性,不是常一不变的,他不承认。所以在世间的东西来说,他一定承认有自性,有实体,有它的表现,有它的差别。

  所以可以说世间的哲学都离不开名言,就是离不开诠说,就是“这是什么?”“这是某某东西。”那么在咱们前头讲的《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无著菩萨就提到,名字以前,那个义觉是没有的,这是一个天经地义的问题,你不给它起名,实际上它就不存在。那个它是什么呢?就是咱们前头屡次讲的那个“义”,我们面对的那个实体,就拿这个一语就道破,名字以前,这“义”根本没有!我们这世界是因为起名以后才出现的。有谁敢这么说呢?世界上所有哲学家、所有科学家,谁也不敢这么说,谁也想不到这问题。这真是惊天动地的事情。唯识无义,唯名无义,唯有依他起性,没有遍计所执性,这才是震惊世界的东西,不管他东方哲学家、西方哲学家,东方科学家、西方科学家,都没有这种见识,这是真正新的东西。说闻思修,闻就从这儿开始。

  闻,佛说的话也是名言,但是这个名言,我们过去屡次讲,跟一般的诠说,说“这是某某”,这是X,这是什么,这种诠说的规律不一样。诠说的规律是有言说,有事体,也有名言所诠的义,就是在依他起上没有的东西。根本依他起都是互相依存的,没独立存在的东西,而一有名呢,反倒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出来了,这到底怎么回事?而佛说的话,就是要揭发出这种不合理,没这么回事,就是要揭发出这是遍计所执性。所以这个遍计所执性跟依他起性能分离开,就在这个诠说的问题上。那么佛教整个地讲,它就是把这诠说这个真相告诉我们,只有能诠的声音或符号,跟所诠的那个事体都是依他起,并没有这个能诠的声音跟所诠的那个事物成为一个东西的那个义,没有名言所指的那个常一不变的东西,独立存在的东西。

  这个过去我们屡次谈了,可是今天还要谈,那么现在讲有无平等的问题的时候,更要谈,这跟我们的修习特别有关系,因…

《摄大乘论 第9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99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