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70讲

  第70讲:第三品(五纲十修第7讲)

  (1996年6月23日)  

  (第七修:对治自性散动。)

  上次咱们讲到自性跟差别的问题。自性实际上就是我,就是指的我。说本来一切法都是没有独立的自性,自己不能独立存在,那么怎么我们常常是觉得一切法、一切现象都有一个自性,有一个我,有一个独立存在的,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

  佛教最主要的,它是讲到没有自性,就是所有的事物都是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都是依靠其它的东西来存在的,依他而起,不是依自而起,这是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所有佛教里头讲到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最高的原则、最基础的原理,简单说起来就是无我,也就是无有自性的意思。

  在这个有没有自性的问题上,佛教跟世间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我们认为的世界一定有一个自性、独立存在的东西,而佛教偏偏认为没有独立存在的东西,也就是没有依靠自己而生起的东西,必须要依他而起。这是一个最基础的原理,也就是一个最高的原则。

  所以释迦牟尼为什么发现了真如?就因为他发现了事物中根本没有我、根本没有自性、没有独立存在,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所有的事物都是依他而起,互相依存,这是个决定又决定的道理。而我们无始以来,就认为事物中间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不依靠其它东西而起的东西,这是我们的一种迷信,我们的一种无明。

  所以我们跟真理有差别,看不到真理,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我们认为所有的事物,它能独立存在。很简单的问题,佛教看的很清楚,无我、无常这是真理,而我们一般的认为都是,常、乐、我、净是真理,佛教正是无常、无我、苦、不干净,这是真理。这是很干脆的,这两个世界是不同的。你认为真实的,佛教认为不真实,因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我,我们认为真实的是什么呢?必须有我、必须有常、必须有可爱的东西、可恨的东西,必须有常乐我净的东西,你认为这世界,无常无我不干净,最苦,(但我不觉得,)这是我们这世间的看法,跟出世间的、佛陀学的看法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佛教,你说是空,空的什么?并不是一切都没有,空的就是那个自性、那个我、那个常一不变、能独立存在的东西,那个东西根本没有,一点影象都没有,可是人,象我们这样凡愚的士夫,就是认为偏偏这东西是有,本来没有的东西偏偏认为有,这就叫执著,也叫增益,你增加出来的东西,并不是事实有的东西,用现在的话说,是你自己主观的认为,完全是唯心的,实际上没有那么回事。

  这就造成了我们的无明,根本是愚痴的,根本没有的东西你认为有,因为根本没有你非执著为有的时候,于是乎无明缘行,就生起很多行为,不正确的动作,然后再熏习到第八识里头,于是乎就造成我们的宇宙,就是由你的无明跟业造成的这个宇宙,这个宇宙跟佛的正确的那个世界,佛土,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谓我们这个世界怎么造成的?这个自然界怎么造成的?这是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学家、科学家在那猜测、在那想办法解决的问题,但是都没有找到究竟的原因。究竟是怎么搞成这样一个世界?没有人能够彻底解决,只有佛陀释迦牟尼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那就是我们所造的这个世界怎么造成的呢?就是由你无明,对这没有的东西你认为有的这个无明,就由这起的,这是决定又决定的。

  所以我们这个世界,自己认为是非常常、乐、我、净,最合乎价值、真正的价值,可是佛陀学讲,你那都不真正、都是假的、是错误的、颠倒的,所以这两个世界是完全不同,两种真实也是完全不同。所以我们要怎么认识佛陀学、出世间学?必须从有我、无我、有自性、无自性的辨别来开始,没有其他的办法。

  怎么造成咱们这个错误的世界?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有我、无我,很简单。但是我们怎么在习惯的生活里头,认为有我,非常方便,认为有我的这个世界非常有意义,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有自性的问题。我们认为有自性、就是认为有我的问题、有独立存在的东西。所以这个我们生活内容里头,为什么这样非用有自性的东西、有我的东西来充实起来?非要有我来有意义不可?

  这个问题就很多了,简单来说,这地方就是名,起个名词、也叫符号,也叫信息,这个也起了很大作用。本来我们说色,是名字,或物质本来是个名字,可是因为这名字有所指,有所指就是有所代表、有所诠释。(名)这个色、这个物质指定一个东西,指的什么东西呢?首先是色声香味触这些东西。

  比如我们看现在这儿有一个房间,这是色,我们这房间的名字“教室”,是用砖、瓦堆起来的这样一个房子,这个名字跟房子、跟教室,本来是两回事情,一个名字,“教室”这名字,跟实际上这个砖,木头,这样建筑起来的这个色法的教室、跟“教室”所指的这个、所诠表的这个房子,这是两件事情,这间房子跟教室这名字本来是两回事。那名字呢,一般都认为有一个声音,这个教室,这个声音,这是能诠,这是名,这个教室呢,砖瓦所建成的教室呢,是所诠,所指的东西,这本来是两回事,不是一回事。

  这个教室这个名字、声音说过去就过去了,我们写字,写教室两个字,也可以写多少次、符号也可以有许多的变化。这教室也是这样,从建成起到现在,现在我们到这儿来了,许多人在这儿聚会,这个房子建成以至到现在,它也是时间很久。我们说这是幼儿园的东厢房,也就是这教室,教室本来也是一个事物,它有它事物的生成、有它的历史,也是在变化中。

  我们说这个教室的名字或者东厢房这名字,也是在变化之中,我前头说教室,跟后头说教室这声音,这两个声音很相似,但是这两个声音是不是一个呢?已经有变化了,这个东厢房、这个教室,是不是从建成以后到现在,是不是整个还是一样呢?恐怕变化很大。所以这个两件事情都在变化中,都没有一个能独立存在、能常一不变的,好象是一间教室盖得了,就没变化,实际上它变化也很大。

  我们前面也讲过,色法好象不大变化,这物质好象不大变化,于是有一种错误认识说“物质不灭”,但你指的什么物质不灭?你指的夸克不灭吗?、单细胞不灭吗?点、线、面的那个点真不灭吗?所有的东西都在变化,没有不变化的时候,用佛教的说法就是无常,它前刹那跟后刹那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前后刹那都一样的东西,都在变化。当今的自然科学,它也可以证明,不过它认为,虽然证明每时每刻都有所变化,但是它认为,这个变化之中还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物质不灭”,那物质就是不灭。但你指的那物质是什么东西呢?这要回答就不同了,那现在物理学就要想法子解决,非要找出那个最后的夸克,要不然你还是,“物质不灭”到底是什么不灭呢?他答不上来了。

  你说这间教室风吹雨打,种种的时刻都在变化,我这儿抬一下脚,把这尘土就有些变化。这整个的房子,我们在这儿一坐一讲,大伙一个动作,整个都在变化。所以你说这个教室、这东厢房这个名字、符号、信息也是在变的,这房间实际上也是在变,空气在变化、尘土都在变化,什么都在变化,气候也影响它,我们没法儿证明前头一刹那跟后头一刹那有一个同一不变的东西,没有法儿证明,哲学家、科学家都没法证明。

  但是一下我们起了一个“东厢房”的名字,跟事实的教室、每时每刻变化中的教室这两件事搁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说“我们在东厢房上课”,这个东厢房或者这个教室、所指的这个房间,这两件事就合在一起了。这两件事合在一起后,怎么样呢?起了变化,就是时时刻刻变化的这个教室,跟时时刻刻变化的“教室”这个声音、符号,本来都是在变化中,都没有常一不变的可能性,可是这两件事搁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说我们在“东厢房上课”,这东厢房,所指的好象有一个真正的玩意儿在这儿、有一个真正的事物在这儿。

  所以在我们生活内容里头充满了这样的问题,就是有一个名字,它所诠的所指的东西,这两件事合在一起,于是乎,它有了一种生命,有了一个自我存在,有了它一个能定性定位,好象是可以这样子,它好象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啊!不是一刹那就过去了。

  所以我们从拿东厢房(这个名字)跟事实的教室的结构、这砖瓦结构两件事情作譬喻,所有事情都是如此,都有一个名跟所诠的事体、所指的那事体的关系。可是,因为有这名、有这事体,这两个合在一起时候,就好象有个东西在那儿存在,要不起名的时候,这东西存在不存在,还是两回事,还是可以另外说,但是你起了名后,这东西好象就可以决定存在了,定性了,定量了。

  所以为什么我们认为东西有自性、有独立存在呢?跟这个起名有关系,跟我们运用名言、运用符号、运用信息有关系。这就是我们无始以来都是这样子,用一种符号表示另外一种事物,都是有这么一种关系,就是能诠所诠,能表示跟所表示这样的两件事,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好象真正有这么件事情,否则是不是有这事还另说。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尤其现在是信息社会,跟信息所表示的那个事物,要弄清楚它是什么样的关系。尤其要弄清楚起这名以后跟起名以前有什么分别?这名跟事物合在一起跟不合在一起有什么分别?这都是大问题。

  可是我们在生活中习惯了,根本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尤其是我们对色法、物质方面常常有一种错误的感觉,就是感觉物质这东西它是不灭的,它在时间、空间里有一个固定的范围、不变的范围。这个也是由于我们无始以来运用名言、运用符号、运用信息的一种结果。

  实际上我们的生活整个内容都充满了这个起名的问题,也就是挂号的问题,挂上一个号,挂上一个信息,这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我们生活里,在我们这个无始以来的生活里头,就习惯了起名,就认为是实在有个东西这样的关系,本…

《摄大乘论 第70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71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