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76

  ..续本文上一页小见大与持戒

  我们以前讲过差不多先生,我现在再来一个差不多先生,再说一下,跟他们比丘尼庙里讲过一次。有一个人,他脾气很好,但是很马虎,就是不认真,什么事情做了,这个事情该这么做的,他做错了:“这个差不多,没有关系,这个差不多。”算帐,算下来差几块钱:“几块钱,差不多,这个错了也没有关系”,什么东西都是差不多。最后他害病了,看医生,那个去喊医生的人——还是因为他们差不多糊里糊涂,他的要好的人也是糊里糊涂的,找了个兽医,看狗看马看牛的医生。喊来了,人家说,“这个是兽医,不能看啊”,他说:“兽医,人医,差不多嘛,看看没有关系”,就看了。看了嘛,兽医的药一吃,他又不是牛,当然吃了不行了,吃了就死掉了。死掉了,临终的时候他怎么呢?还说:“活跟死差不多啊!”(笑)这样子的人太糊涂了。你怎么差不多?你死掉了,下地狱了,你说地狱天堂差不多?你不敢说了,那个味道就不一样了。所以说我们做人呢,千万不要差不多,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学法相的人,你们去看看,就是不马虎的,什么事情认真而且都是合理的。

  我们再说一个,嘉木样,我们在文革之前,五台山的副会长,佛教会副会长,是个格西,他是蒙古人。他在开会的时候,人家对他评价就是这样子:话很少说,你们说他在听,听到后来,他发言了,把你们的话都总结一下,哪里对哪里不对。一说,很简单的话,人家要推倒他,推不倒,就是非常合理,很有逻辑,有因明,这个东西你再要说,也不能把他的话推倒的,这个样子的人就是学过法相的人。

  我们再说一个,喜饶嘉措。他以前在解放初期,那时候是北京佛学院,他去讲开示。他讲开示的时候,带开玩笑地跟那些学生说,他说我是学过因明的,我说这个东西是白的,你们就没有办法说它是黑的,假使我说它是黑的,你们也再也没有办法说他是白的,为什么?你们没有学过因明。他学了因明的话,你再也推他不倒,他一个一个、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逻辑把你摆出来了。你看了之后,(笑),只好张了嘴向他看看,没有话说的。那么这就是学法的好处,处理事情——真正法相学得好的,因明学得好的,处理事情,就是条理不紊乱地,有条有理地,丝毫不紊地。

  我们再说个公案,就是什么呢?以前有个方丈,他年纪大了,要传位了。那时有一个人,年轻的法师,他当时讲经也讲得好,各方面看起来都是有希望接方丈位的,方丈看他好象也是有些希望,也有一点想考验考验他,看他是不是能当这个位子。有一天他到他寮房里去聊一聊,一进寮房——什么被盖没有叠好,乱七八糟堆了一堆,桌子、凳子什么东西歪歪扭扭的,东西乱七八糟,堆得都不整齐,好了,这一次谈话之后,再也不谈他传位的事情。人家问他:这个不是很好嘛?他说:他一个房间都搞不好,能搞一个庙啊?不可能的。就是说一丝不苟的精神没有,他对一切事情马马虎虎,那就差不多的意思来了,这样子的话你要搞一个寺院,整个地要统领大众的话,恐怕不行,不管你法说得再好,你这个能力没有——不行。

  所以说我们小事情不要看小了,小事情里边有大文章,这个方丈就在这些小事里边看出大事情来了,你一个房间都收拾不好,你怎么统领大众呢?整个庙搞得好?这不可能的。我们中国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平天下从治国开始,能治国的能平天下;能治国的要齐家,把家庭处理好;要家庭处理好,本身品德修养要好。那从小到大的。如果你没有修身,家也管不好,家里边——大家庭里边纠纷就很多;家都管不好,还想管国家,不可能;国家都没有搞好,要平天下,要统一天下,那是梦想!

  所以说这些情况,我们就是在佛教里边说呢,先要从戒下手,戒——从自己的别解脱戒管好,把自己管好;然后管人家,菩萨戒,慢慢慢慢地扩大;那么戒定慧上去;然后成佛度众生。如果戒没有的话,那你以后的东西也不要想了,不会来。所以我们很多的人,都是看到戒,不重视——这个东西啰里八嗦的,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吃一杯茶还要文章多得很,摆个东西文章多得很。我们说摆供都有名堂的,什么东西不能靠着桌子边上摆的,一定要摆中间;摆那个供杯,供杯不能挨到摆,也不能分得太开,中间恰恰分开一点点;供的水不能满出来,又不能很低,要中间平的,那一条线,这个都有一定的规格——好象看起来很啰嗦,实际上你这些没有,后头就不会来。

  宗大师说的:要得到这个一切法空性,要能够理解空性,证得空性的话,非要从持戒、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从小的地方做,你这些地方做够了,将来这个无分别智一切法空的道理自会理解、自会明白、自会证到,如果你这些都没有的话,后面的话,不要说。也就是很简单的龙树菩萨那个话:“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法住智就是说在缘起方面弄得清清楚楚,然后性空的道理就会悟入。如果缘起搞不清楚的话,性空你是不会悟入的,一切法空的道理不会理解的。所以这些地方——我们都是学法的人,这些道理知道了。……

  (19B开始)乖乖地听话就完了(笑),就是这样子,所以很多人以前闹事情,海外的人供养的钱一定要散。我们说我们的持戒道场,最好不要散钱,我们给你发铃杵、法器——“不要,我要钱!”,闹得很凶。最后我就退了,我不要了,跟海外的人说,“我们这里不受金银的,根据佛的戒律来搞的”,他们也没有话说了——我退回了嘛。他们总以为常住克扣了,常住扣去了,好象是刻薄清众了,那些。我们常住也不要,主要是叫你持戒,你拿了钱,你怎么办?肯定是东跑西跑去跑去了,跑了,这样子的话,一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再一个跑昏了,跑得心动掉了——好,不来了。那么好了,修法的机会也没有了,对你有坏处。以前不好说,现在大家学过了,第二次结集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受持银钱戒的问题,你看到这是小事情啊?为了这个事情,七百结集,七百个大德结集讨论这个事情,这么十个事情,第一个就是“银钱戒能不能持?”不能着金银!辩论下来一定要持银钱戒。

  我们现在,绝对没有——商品社会做不到,就是保持最少的数字——十块钱,那十块钱也不止,有的时候,还散点衬钱。但是大量的是不敢了,大量的你弄多了,我们不是说长短,这个例子太多了。我们在宝光寺——宝光寺出来的当然知道了,还有不是宝光寺的,我们要说一下。有一个学生很年轻,记忆力特别好,有一次我们写一个我们的大事记,就是学校成立的大事记,里面要记很多事情,某些学生什么时候来的,实在一时记不起了,问这个也记不起,问那个也记不起,结果问他——几时几时什么来的,都记得清楚。这个人记忆力特别好,年纪很小,学法也很好,那个时候考试也不错,后来毕业了。毕业了之后,遍能方丈也看中这个人,拉去到方丈寮去干事情。方丈寮干事情好了,那个是最好的地方,方丈嘛,所有海外的贵宾都要去见一见。进去看到那些年轻和尚,美钞啊什么东西都会给,给了之后,慢慢发财了。发了财之后,什么机都来了,电视机、啥个机,彩电都有了;彩电有了,自己享受还不够,还要引人家来看,人家看了——看了女青年也来看了,看了看了——看得一夜都不走了。完蛋了,第二天迁单。好了,这个是钱多,钱多的事情就这么回事。

  还有一个,还是宝光寺的,一个素菜部的经理,这个名字说出来很有名的,宝光寺的素菜部一年赢利要一百多万,不得了,这个经理肯定是个大财主。他做了经理之后——他本来是个老修行,大概有四十来岁左右了,因为当了经理之后,人家眼红了,那些妇女就勾了,把他勾勾勾,人家也不知道。有一天,民政局来了,来干啥?他说:“你们这里是不是有某某某这个人啊?”“有啊,干啥?”“他要结婚登记了,我来调查核实一下。”结婚登记,怎么回事?马上迁单。这个出家人怎么结婚登记呢?当然迁单了。迁了单之后,他又没有地方住,就住在那个女人家里。那个女人穷得不得了,她是看他的钱才来勾他的,结果她勾了个人去,钱一个也没有。和尚有多少钱?他就是拿些工资,一百几十块钱最多了,一个月。一百几十块钱一个月,好了,你这个经理是寺院的,素菜部是寺院的,又不是他开的,他就是一百多块钱一个月。迁了单了,什么都没有了,没有工资了,那就是一个穷光蛋了,以前积一点钱也没有好久用完了。穷得不得了,难过死了,女人跟他吵架了,不得了,想回来了。你还要回来啊?不行了,算了,那就完了,自己的路也没有了。这些事情多得不得了,我们就不要说了,这个钱不是好事情。佛而且是明文制定,不能着金钱。

  我们现在已经拿了一些钱了,要起惭愧心。那么说在菩萨戒里边——当然,你这个钱拿来,为常住三宝办事情,当然是也有开许。但是不要乱开许,你结果是不是为常住三宝,你自己问自己。有钱了,买这个买那个,买手表,高级的什么的,要买六百元钱一个的——那个时候。现在恐怕六百元也不了,要一千块了。我倒问问看,以前广化有一个学戒的,南山律的,穿的衣服也是墨色衣,好象很讲修行,但是电视机、照相机、什么机都有,那你到底是不是老修行呢?这些东西对一个比丘来说是不是必须要的东西呢?那这个就有问题了——钱多的问题。所以说不要看轻了,不要以为我们是克扣常住,或者是到外面去到处宣传,说我不讲因果,我说你说好了,我跟你说,现在你也讲不通的。现在我们可以说了,到底哪个讲因果,哪个不讲因果,我们根据佛的戒律有什么错啊?你自己也没有学,一个沙弥,才剃个头,沙弥戒还没有受,就知道因果不因果了,恐怕太早了。好,我们这里下边看。

  他另外又批评了唯识的心外无境说,唯识就是说只有心(我们就是从这里打开去的,打了很大一个转转…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