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78

  ..续本文上一页来的。

  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好象是《台州佛教》,他提倡一个:先摄慧,再得定,再持戒。这个好象没有听说过。当然,我们说戒定慧是互相相关、互相促进,但是下手决定是戒,不能说先学慧,再学修了定,戒会持好了,这是颠倒的说法。你没有戒怎么会得定呢?假使没有戒得的定,那是邪定,那怎么会开智慧呢,怎么会把戒持好呢?这个都是没有很大的依据,真正的依据就是老佛爷的由戒生定,由定生慧,那是不可动摇!如果把这个动摇了,那还谈什么三学呢?这个我们说经上、论上讲得很多,今天我们讲到这里。

  第十八讲

  昨天讨论的时候有人提一个问题,就是说“佛回答话的时候要不要思惟的?”这我们说,以前学大众部的时候都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大众部是最接近大乘的,后来就是并到大乘去了,大众部本部就没有什么影响了。大众部以前我们学的时候,很多条写出来的:“如来答问不待思惟”,这个问题马上就回答了;“一刹那心,了一切法”,不要动脑筋的,一刹那的时候,全部都知道;“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全部知道;“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佛一个声音说一切法。就是说你听到的是对你说的法,他听到的是对他说的法;对外国人,说英语的,听到的是英语;法语的,听到的是法语;藏语的,听到的是藏语;我们汉人,就听到的是汉语。“佛一切时不说名等。常在定故。然诸有情。谓说名等”,佛说话离开名言的,现量境,因为他常在定中,“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他一切时都在定中,所以他说话的时候不要动名言,而众生听到的时候,都演说的名句文身,就是说他们本地话。那么这是佛的功德。

  我们从大乘的经论里边也有这么的说法,我们现在举一个《现观庄严论》的,它里边有三个颂,都是说明这个问题的(《法华经》也有,都差不多)。“大觉之愿智”,佛的愿智,“任运成舍贪”,任运的,不要动脑筋的,任运能成就,没有贪心。“无着而常住”,他没有执着,可以“普答一切问”,一切问题,就是一个念头,全部都回答了。那也是同样的解释。另外,“善因成熟者,于彼彼所化,何时能饶益,即于彼彼现”,这个话我们特别要提一下,因为很多人总以为自己是大善根,好象没有遇到善知识,到处去找。

  我们说这句话呢,就是《广论》里面也发挥的道理,善根因缘成熟的人,佛,他的法身,“于彼彼所化”,就是他所要化导的那些众生,什么时候能饶益,就以他这个时候兑现。就是你有善根,成熟的人,佛对你该怎么作的时候,就会来饶益你,你不要去东找西找的,自以为自己了不得,现在当下来教化你的,就是佛指定来教化你的,你这个不满意,找那个,那个不满意,找这个,找了半天,你自己善根没有成熟,见不了佛。所以说这个颂子,一方面说只要你善根成熟了,佛的感应教化马上就来了。这也是回答我们的问题,就是说佛不必要考虑思惟这个人成不成熟、我怎么去度化,不要动脑筋的,只要你成熟了,你的水停下来,月亮就映过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你自己善根没有成熟,你自己自以为是了不得,到处要找善知识,找来找去也找不到,因为你善根没有,有了善根你不找也来了。

  还有一个颂为:“如时雨普洽,唯种坏不生,诸佛虽出世,根缺不获益”,也是一样的意思(就是《法华经》也有的),佛的教化跟及时的雨一样,什么地方都下到,但是你种子坏了——善根不够,或者是善根坏了,破戒破禁等等,这个雨对你没有作用,不能生了。虽然雨还是滋润到你身上来,但是你本身的种子焦芽败种,那是长不成芽。这不是雨的关系,是你本身的关系,所以说“诸佛虽出世,根缺不获益”,就是佛亲自出世了,你没有善根的人还是得不到好处。

  所以说我们《广论》学过的,都是着重在自己培养善根,自己培养成一个法器,然后善知识、佛、大菩萨自然会来教化你;自己没有把自己的法器成就,你到处去找,总以为自己是一个了不得的大器,好象是要找一个佛来亲自度他才行,但是你这个器没有成就,佛见了你也不知道,你也当他当面错过。所以这些颂,《广论》里边都讲得很明白,偏偏有些人就是信不下去,总以为自己是了不得,一定要佛来度他才行,那么你去找吧,你善根没有的话,你再找遍天下,佛处处有,但是你没有善根,找遍天下也找不到。那么碰到假佛倒可能了,他自称是什么佛什么佛,神通广大,你去找到他,那就入魔了,糟糕了。

  宁波有个居士,写封信给我,他说他是依了一个佛修行的,修气功,练什么功——也不说气功,练功,后来我说:“我倒没有听说过,北京现在有什么佛啊?”他说:这个叫五智如来啊,他姓陈,叫什么。我说:你这个才是,这点知识也没有,佛出世的时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决定显出家相的,哪一个居士的佛呢,这个恐怕没有,我们佛经里没有的,那这个佛就可以打问号了。所以现在有些人,他没有学过佛教的基础知识,到处乱碰,也是眼睛不开,很容易受骗。

  我们就这个问题,我们再打个比喻,我们比方说,佛是一个万能的广播电台,你去收他音的时候,收他的电波的时候,是不是那个电台要动脑筋:你来收了,我跟你说什么话。那不要动,电波是现成的,都在空间,你只要是收音机开了,调到一个波长,那就什么音来了。当然我们的电台是有限的,佛这个电台是万能的,你什么样的机就收到什么样的波,马上就给你应机说法了,所以说这个不要动脑筋。那么我们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当然观音菩萨是佛化的,这三十二应,你该佛身得度的,就现个佛身;你该个辟支佛身得度的,就现辟支佛身。他也没有动脑筋:你要佛身得度的,我变个佛来教你;这个他不要动的。你是这个机,自然的佛的身就感应过来度你了;如果你是那个机,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来度化你,这个不要动脑筋的。那么这个问题我们就这样子解决了。

  这个问题该是在以前讨论的,现在我们当下讨论的问题,不晓得昨天有不有,有不有啊?(与学僧的对话)没有。没有,我们再补充一下,昨天我们讲的寂天菩萨的历史,现在另外一个,多罗那他的《佛教史》里边有点补充,我们可以再给他说一下。就是说寂天菩萨成长了,他的父亲要他登位的时候,他是不喜欢那些做国王的生活,所以他就跑掉了,跑到哪里去?这是那本多罗那他的里边补充的:他跑到一个林间,林廓里边有一个学瑜伽的,是修行的人那里去。那里去呢,是受了很多的教授,修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三摩地跟毗钵舍那,有一定的成就,在佛教里边。然后才跑到那个王那边去——那个王的一个眷属,还不是直接(在)王身边,后来给王做些工作,也劝王应当以正法治国等等,在这段时间,他把世间的五明,又学得很精通,所以说他真正在弘法的时候……

  

  寂护论师

  (20A开始)昨天的,基本上,把它再接下去讲。下边,寂护,也就是有的地方翻的是静命论师,他以中观胜义谛性空这个学说为基础——他本身是中观的(就是胜义谛来说,一切法自性空,以这个学说为基础)。但是他“吸收了瑜伽行派的若干说法”,就是把瑜伽行派里边的一些学说也吸收了一点去,创立了一个新的学派,叫“瑜伽中观派”——中观里边带有瑜伽的成分,所以叫瑜伽中观派。“他的思想在方法论上与清辨有继承关系”,什么方法论呢?就是讲因明的时候,也是用自立量的方式,就是自已立量,不是随应破,所以“属于自立量派”。

  他对唯识的看法,他以为“唯心无境”的观点,就是瑜伽行派的观点。他说真正要理解到法无我,先要从唯心无境,把境先空掉了,然后再进一步把心也空掉。他认为在修观行的时候,就是入定修的时候,唯心是达到“心亦不可得”的桥梁,就是通过先把境去掉,然后再把心空掉——这是一个桥梁,没有这个桥梁,直接把心境一起空掉不容易,所以说他把唯心的,先把境空掉,心存在,然后把心也空掉,以为这样子比较容易,所以说唯识的说法在修行的时候可以做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在世俗谛是唯心无境,跟瑜伽一派一样,在世俗谛方面说,心是有的,境是没有的;但是胜义谛呢,心境都无——这是中观的论点了。所以说他这个宗派,结合到瑜伽的跟中观的特色,都有,但是瑜伽的只限于修观行的时候,当一个方便——修定的时候,修观的时候,以瑜伽派这个方便而达到中观的最高的目的,这是瑜伽的中观派。

  那么这个寂护论师,他的历史我们也介绍一下。有人说他是清辨的弟子,也有人说他是清辨论师的第五代(第五传)的弟子。这个因为历史上的说法不太明确了,所以考证起来不好考,我们也不要去管它,是清辨的直接传的弟子也好,五传的弟子也好,反正他跟清辨论师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他也是自续派,跟清辨是一个系统的,但是他又创造了一个瑜伽中观派,这个瑜伽的成分是他独创的,是他带进去的。

  他的情况,他的历史,我们大概说一下,他是第八世纪,就是那个时候的东印度的人,他也做过那烂陀寺的主讲。他跟在他前面一点的一个叫智达论师(待查),还有他自己,还有他的弟子莲花戒——就是Kamalasila,这个是很有名的,跟那个西藏的支那堪布大辩论的这一位,我们等一下还要介绍。他们三个人,就称为东方的自立派的三大家,就是东方中观自续派里的三大家,他们这三个人是鼎足,三个人有名的,他们都有一定的著作。

  寂护论师的情况,我们说,他到西藏是怎么传法。西藏的传法,就是说,当时西藏有个做官的,在路上——经过尼泊尔去朝拜印度的时候,在路上碰到寂护论师,他就邀请他到西藏去弘法。那么寂护论师也同意了,就跑到西藏的一个地方,还没有深入到内地,因为那个时候西藏苯教很厉害,他就住在一个青恪(?)的地方,住了四个月。苯教他们的神通也很大,那些魔,那些苯教的鬼…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