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4 界地分别
那么现在,我们把三业,讲了善恶无记之后,那么我们造的业,那个身业、语业、意业,他们的善恶,在三界的分配,是怎么分配的,我们下边那个表,就是界地分别了。就是身语业跟意业了,它们的善的、恶的,在三界里边哪一界有哪些业?那么看界地分别那个表了。
E1 意业
第一个是意业来说,善的呢,三界各地都有,欲界欲界的善,色界有色界的善,意业,那么无色界有无色界善,这善当然是三界通的,都有。无记的也都有。那么恶业呢,恶的意业,就是我们说的恶念,这个东西,就是祗有欲界有,凡是恶的东西,不善的祗有欲界有的,不管身语业、意业。恶的祗有欲界有。超过欲界,恶的那个都已没有了。这个是意业来说,善的、恶的、无记三种。那么是善的或无记的呢,三界都有。那么恶业呢,祗有欲界有。
E2 表业
表业,那是包括身表业、语表业。善的一个表业,我们说祗有善的,欲界初禅有,二禅以上就没有了。那就是说表业呢,我们这个,有动作的那些事情,祗有欲界、初禅才有。二禅以上无寻无伺,等于五识不发动那个作用了,也就是身语二业的作用就不起了,所以说,到欲界初禅为止,善的欲界初禅都有。那么恶的,祗有欲界有。无记的,有覆无记初禅有。欲界的有覆无记是不能发动业的,不能发动表业的,所以,并不是说欲界比初禅好。有覆无记没有,因为欲界的有覆无记心是见所断的,不能发动表业,所以说欲界没有这个。但是恶业,就是祗有欲界有。
E3 无表业
无表业,无表我们学过的,祗有善不善的,没有无记的。无记的心不能推动无表色的。那么无表业祗有两种,善的是色界、欲界两界有。无表业无色界没有,大家想什么原因?无表业是无表色,无色界没有色的,那所以没有无表业,祗有欲界跟色界两个有。那么恶的呢,当然祗有欲界有。所以这个我们从这个表看出来的,恶业,不管你是意业也好,身表业也好,语表业也好,身无表业也好,语无表业也好,祗是欲界有。
欲界是一个最坏的地方,那么我们第一个要求是要超出欲界;第二个要求,超出三界。那么超出欲界,就是不还果。我们在阿罗汉的证果里边,第一步超出欲界的,就是不还果,所以初果、二果还没有全部超出欲界。所以说初果、二果,还有些感情作用。不是我们讲过毗舍佉母?她三十二个孩子给人家杀了,给国王杀掉之后,把三十二个头装在盒子里送给她,她证了三果之后,毫不痛苦,这是业报,她也没有感到很难受。如果她还没有证三果,她会伤心。如果是凡夫呢,要号啕大哭,自己自杀都会。三十二个孩子,都人家一下子杀完了,她自己也不要活了。那么个老太婆活了干啥呢?她就会自杀。所以说这个情的作用就不好。
D5 无记有二
E1 有覆无记
下边,就是说无记,两种无记,我们再明确的文字来写一下。
什么叫“有覆无记”?覆是染污的,它障圣道叫覆,有覆,盖住了,把圣道盖住了。或者一个解释,“能蔽心,令不净故”,能把这个心盖住,使它不清净。“论云”,《俱舍论》说,“欲界无记有覆心者,谓与萨迦耶见、边执见相应”,就是欲界为什么没有有覆的无表色呢?因为他的心跟萨迦耶见、边执见相应的。这两种见呢,“能覆正道”,或者有痴盖了之后叫有覆,这两种见,是见所断,不发动身表业的,不是。欲界的表业,是修所断的烦恼发动的,所以它们是欲界没有有覆无记的业。那么它们是能够……,身见也好,边见也好,这两种见都是障圣道的,我们圣道就是无我,你现在有我,萨迦耶见就是有我,边见,就是执常、执断。我们的真正的是中道,不着两边的,所以说这个都是覆正道的、覆圣道的,或者有愚痴盖了,不能悟入正道,所以叫有覆。因为它不能招果的叫无记。善的、恶的能招后果,这个我们异熟果就是善恶业感的。那么无记的它力量很小,不能招果,叫无记,那是有覆无记如此。
E2 无覆无记
“无覆无记”呢,把有覆翻过来,不障圣道的,不蔽心的,不跟那个萨迦耶见、边见相应的。这个就叫无覆。这个无记,它同样也是不感果的,不能招后异熟果的,叫无记。这个我们把这个业的善恶跟三界分布,大概都讲了。那么下边讲无表,广,要讲无表业了。
B3 广明表无表(卷十四)
C1 明三无表
无表三律仪,不律仪非二
无表业就是在善的里边就是戒体,或者是定共戒、道共戒两种。不善的里边,是恶律仪,生在这个杀猪杀羊家里,专门做那些坏事,一辈子做坏事的。还有一种,非律仪非不律仪,就是说,我们既不是守戒也不是生在那些专门发愿要做坏事的家里,而自己平时的善恶比较厉害的,也能引生无表色。那么这里,所以无表色有三种。下面我们看了,“无表三律仪,不律仪非二”。无表色一共分三种,一种是律仪无表,一种是不律仪的无表,一种是非二,就是非第一种,也非第二种,也叫非律仪非不律仪,就是不属于前面两种的。但是它也可以产生无表的。下边我们就看一看了。
无表色的表,律仪的无表,就是善的,不律仪是恶的。那么非律仪非不律仪也有善有恶。这个律仪的无表,我们现又分三种。一种别解脱律仪,受的戒,戒体。
D1 律仪(善性)
E1 别解脱律仪
当然最大的、最高是比丘戒,“比丘律仪”是具足戒,它是由表业而生的,生成无表业,受戒的时候登坛、白羯磨等等,这是表业。业这个假使这个条件具足了,因缘具足了,那么是真正的戒体得到了,无表业得到了。
那么第二个是“比丘尼”戒,比丘尼呢,也是具足戒,照戒相讲,比比丘还多,比丘是二百五十,她们是三百四十八,但是根本戒比丘是四条,她们有八条,那看起来,更严格了。但是在比丘戒下边,因为它并不是说超过比丘戒。
男女平等,我们是从政治权力上说了,在生理上,在某些地方是没有办法平等的,这个是业报所感。那么女性烦恼多一些,制的戒为什么要那么多呢?也是制止烦恼,烦恼多的呢,戒条多一点,免得它泛滥无归了。所以说比丘尼戒尽管它戒相是高,但是她并没有超出比丘的要求,所以说这个还在比丘之下,二僧。我们一般讲二僧,人家听了,大僧是男僧,二僧是女众,这个听了不高兴。这个没有什么不高兴,我们说这个客观事实呢,是有些是存在的情况。就是我们看现在的世间上,都说男女平等的,真正做总统、主席的,到底有几个女的?当然英国的女王是不当权的,她是经常女王很多了,那不当权,真正的首相还是男的多。这个也是客观存在那个事实,不要说这个不平等了什么。
还有一个问题,我记得台湾辩论得很厉害。这个比丘尼的八敬法的问题,比丘尼八敬法,是不是现在好废止了,这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现,这个我看不要太轻易地下论断。这个佛制的东西不会错的,我们不敢随便去改,他有一定的道理的。
下边呢,就是“正学律仪”,就是式叉摩那,式叉摩那就是说沙弥尼,她要登了比丘(尼)要受大戒的时候,要两年学这个法。这两年学法,一方面是练习,她能不能堪忍忍,受哪个大戒;另一方面是检验她有不有怀孕?如果真了大戒的比丘尼了,肚子大了,还想养孩子了,那个讥嫌很大。那么她经过这两年,当然了,有怀孕的,胎也早就养下来了。那么真正当了比丘(尼)之后,就不会有这些事情。所以这个正学律仪,祗有女众有,男众是不必,没有这一个。男的就是沙弥戒受好之后,直接可以登比丘坛的,受比丘戒。而女众呢,沙弥尼戒受了之后,她必定还要经过式叉摩那的两年的学戒,然后才能升比丘尼大戒。
下边再下去就是“勤策”戒,就是沙弥戒。勤策女戒,勤策女就是沙弥尼。那么也是十戒。不是正学女戒是六法吗?好象是戒相少一点,但是这是沙弥尼戒的要求更高一步的六法,它这个要求更高,看看数字少呢,要求是比沙弥尼高。
再下边,“近事律仪”,近事就是居士,居士有男居士、女居士,都是五戒。
“近住律仪”,那就是因为时间短了,一天一夜,八关斋戒,就不分男女了。那么里边呢,就是前面的七种,男女是各有各的,分开的,近住戒是祗有一天一夜的戒,就不分男女。这个男众的、女众的都叫近住。什么叫近住?近阿罗汉而住,就是可以亲近那些阿罗汉,可以是奉侍那些圣者了。一般的居士,他的一些戒律、行持,对出家人还有距离。那么受了八戒呢,跟出家人是距离是相近了,可以亲近,也可以住在庙里边,亲近那些出家人。
那么这是别解脱戒有这么八种。它都是从有表色,受戒的时候表业。我们受过五戒、八戒的都记得,在受的时候先要忏悔,然后要自己要说皈依,每一个戒都要说皈依,皈依是戒的根本,等于说我们的一切植物都从地上生长的,管你大的树也好,小的苗也好,不能离开地的,那么什么戒都不能离开三皈依,离开三皈的戒是不存在的。所以每一次受戒,大家都回忆一下,不管你受哪个戒,三皈依都要重复的,是不是重复呢?也不重复,层次有高低的。我们说第一次,没有信佛到信佛,这个三皈叫翻邪三皈,本来是邪的,反到正道上来了。那么你受五戒了,是五戒的三皈。受八戒了,八戒的三皈。受沙弥戒,沙弥戒的三皈。受具足戒,具足戒的三皈。同样是三皈,层次一层一层高上去的。所以说每一次受戒之前,都要受三皈,不受三皈,不得戒体。
那么这是别解脱戒都要经过这个一番的受戒的仪式,要自己要说,那个戒师也给你讲,要听清楚,自己说清楚,意思明明白白的,等到所作完成了,这个表业圆满之后,产生无表业。那么假使你手续不完整,中间缺一点,那我们就说过的,不生无表业,有的人他路很远,我想受个五戒,你能不能写个信?函授?这个没有,佛教就没有这一…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