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业道。就前身说,差一个;后来那个依止身出来,他也没起加行,那个也差条件,也不成业道。所以两边来说,都不能判成他是杀生的业道,都不能成。
这是第一个,虽然是杀,加行是起了,但是不成业道。
己二 他杀成业道
从此第二,他杀成业道。论云:若有多人,集为军众,欲杀怨敌,或猎兽等,于中随有一杀生时,何人得成杀生业道?颂曰:
军等若同事 皆成如作者
释曰:如军等中,若一人行杀时,众皆成业道,如亲作杀者,彼由同许,为一事故。
第二个,自己没有起加行,但是成业道,“他杀”,叫人家杀,或者并没有叫人家杀,是一起杀。下边就是讲这个问题。“他杀成业道”,你自己没有杀人,但是你这一伙人,他杀了人,你也是有杀人的罪。怎么是一伙呢?打仗时候,你跟这个部队出去,这个部队里杀一万个人,那么这一万人,你一枪也没打,你一个也没有杀,这一万人的命债你要负责的,因为你们是共同去杀的。
“他杀成业道。论云:若有多人,集为军众,欲杀怨敌,或猎兽等”,或者打猎了,“于中随有一杀生时,何人得成杀生业道”,他说很多人,或者是成了个部队、军队,要去打仗,打怨敌,或者是打猎的,很多打猎的人要去打野兽的,那么这一队人出去之后,只有一个人杀了生,那么他们哪些人得杀生罪?假使其中有一个杀生了,假使打猎的,十个人去的,一个人打了一个野兽,那么什么人得罪呢?
“颂曰:军等若同事,皆成如作者”,“军等”,“等”就是打猎的,假使你们是同一目的去的,那么随便你哪一个人杀了生,全部都负责,都是一样的,都成杀生罪。
“释曰:如军等中,若一人行杀时,众皆成业道”,军等,或者是打猎的,只要一个人杀了生,所有的人全部都成业道。“如亲作杀者”,跟亲自杀的一样。“彼由同许,为一事故”,因为他们共同的是为一个目的,都是消灭敌人了,或者要打野兽了,都是同一目的去的,随便哪一个人下手,杀了生,其余的人统统都有这个业道,跟他同罪,一样的。
这个跟世间就有点差别。这不是佛定的,这是客观规律。你说一队打猎去了,一个人打死一个野兽,其他的人,他们都有业道,都要感报的。这个不是佛指定他要感报,事实上这个客观规律他都要感那个杀生的报。那么这就是跟我们人所定的罪就不一样了。人定的罪呢,那个动手的人负责,其他的同伙要轻一点,而在这个自然规律里看,一样的,只要你们是同一目的去的,随便哪一个杀了生之后,全部负责,都有个杀罪。那么杀一个是一个杀罪,杀两个、十个,乃至一百,就是一百个罪。所以这些我们要注意,就是要避免这些事情,不要去打猎。你说打猎,你混在里边,像六祖大师,那没有关系,他的目的不是去打野兽的,他也是逃避怨敌,他是躲在里边,那当然没有同罪。如果你参加他们的队伍,也是想打猎的,也想打野兽,那你就有罪,所以像这些里边,不要混进去好一些。
戊五 明业道相
己一 明杀
从此第五,明业道相。就中分六:一、明杀,二、明盗,三、明淫,四、明诳语,五、明离间等,六、明意业道。且第一明杀者,论云:今次应辨成业道相,谓齐何量名曰杀生,乃至齐何名为邪见?且先分别杀生相者。颂曰:
杀生由故思 他想不误杀
“从此第五,明业道相。就中分六”,业道的相,那就是杀盗淫妄一个个给你讲了。下边我就说的,讲戒的东西就拿出来了。“一、明杀,二、明盗,三、明淫,四、明诳语,五、明离间等,六、明意业道”,十个业道,分了六项来讲。
“第一明杀者,论云:今次应辨成业道相”,怎么样子成业道,要几个条件?“谓齐何量名曰杀生”,到怎么样子的程度,可以叫杀生?“乃至齐何名为邪见”,那么杀生如此,到如何的程度,可以叫邪见?“且先分别杀生相者”,那么一个个来,先把杀生的相分别一下。
“颂曰:杀生由故思,他想不误杀”,五个条件成杀生的根本业道,少一个不成根本业道,那么这五个条件,下边就一个一个讲。
释曰:要具五缘,名杀生业道。一、由故思,起杀心也。二、于他有情,颂言他者,他有情也,他简自,自杀非业道,有情简非情,杀非情无业道。三、他有情想,颂言想者,他有情想也,他简自想,有情简非情想,于他作自身想,有情作非情想,杀皆非业道。四、作杀加行,谓持刀至彼。五、不误而杀,谓唯杀彼,不漫杀余。颂言杀字,一杀加行,二不误杀也。
“释曰:要具五缘,名杀生业道”,五个缘具足,杀生业道成功。那么少一个不成根本业道,成加行。
“一由故思”,第一个,“故思”,就是颂里边的“杀生由故思”,这是比较明显的,还有几个隐一点。故思就是说安心要杀,起杀的心了。你要是没有杀心,律藏上有的,一个木匠他在屋顶上工作,一不小心,一个锤子掉下去了,下边正一个人跑过,啪,一锤打在脑袋上,这大铁锤子,脑袋上一碰就完蛋了,打死了。但是他没有安心杀,有没有杀生的罪?你们想想看,他根本没有起杀人的心了,这是误伤。我们在世间上,也是不判杀人罪的,佛教里也是一样,这是没有杀生的罪。第一个要有故思,起杀的心,就是要把他杀掉,这个心起了。这才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于他有情”,就是颂里的“他”,“他”代表他有情。“他简自,自杀非业道”,就是要杀的话,就是他有情,其他的人。如果杀自己不成业道。为什么杀自己不成业道?还有一个,杀自己一般不会起瞋恨心,烦恼心不会很重,都是他迫得没有办法,才这样子,所以杀自己、自杀不是十恶业道。但是自杀有罪,还是杀罪,但不是根本的。
这个我们两方面都要强调,第一个,自杀不是根本杀罪,这个要分明,跟根本杀人家是不一样的。但是又反过来,不要说没有杀罪,没有根本业道就可以自杀,自杀也不行,也是很重的杀人罪,因为杀的是人。所以说我们绝对不提倡自杀,而且是要劝人家不要自杀,自杀有极大的罪。你如果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自杀就是杀一个菩萨,那个罪就不得了。如果你是修密法的,修本尊的,那自杀就是杀本尊,那罪就更大。所以说自杀在佛教里是绝对不允许的,那么在世间上也不允许的,世间的法律也不允许自杀的。
这里就是说,要满足杀生业道,第二个条件就是他有情。杀的是他,“他简自”,这个他是说不是自己。“有情简非情”,如果杀一棵树,或者杀一个偶像,固然是人的样子,它是石膏做的,那也不成杀罪。“杀非情非业道”,杀非情,不是有情,不是十业道。但是有没有罪?你瞋恨的心,你假使以为窗外边一个塑像,他的影子照在窗上边,看过去像一个人,你本来要杀人的,你把它杀了,结果是个偶像,有没有杀罪?根本业道是没有,杀罪还是有,不过轻一点。
“他有情想”,那么他有情,对方是有情了,他有情,而且你想没想错。如果他是一个有情,你当它是一棵树,你说打靶子,叭,打过去了,把他打死了,你怎么办呢?这个也不成根本罪,因为你没有起他有情想了。你想它是一个非情,一棵树的话,那根本业道不成,但是杀人的罪不能说避免了,他给你杀掉了,他要报冤的,那他这个冤的业罪是免不了。“他有情想,颂言想”,他,第一个他是他有情,第二个想是他有情想,你也想到他是个有情,“他有情想也。他简自想”,不是想的是自己,“有情简非情想”,他是有情,也不是说他是一棵树,或者他是一个塑像,你明明知道他是有情,以这样的心,这样的想,没想错,那么这是构成根本业道的一个要素。
“于他作自身想,有情作非情想,杀皆非业道”,假使你搞错了,以为自己,怎么搞错自己呢?假使漆黑一片,你搞不清楚了,你想杀他的,把自己杀掉了,那么你这个事情,不成业道。或者这个人你搞错了,他倒是个有情,你当他不是有情,看错了,那么把他杀掉了,也不成业道,但是杀罪还是有了,不成业道而已。
第四,“作杀加行”,你要拿刀起动作,“至彼”,跑过去杀这个动作。
第五,“不误而杀”,杀的时候没有杀错。“谓唯杀彼,不漫杀余。颂言杀字,一杀加行”,就是我们颂里边的“杀”,一个是杀的加行,一个是不误杀,连下去不误杀。这个杀有两用的,一个是不误杀,一个是杀,杀就是起动作,杀的动作。
那么这个里边,这是五个条件具足,纔成杀罪。那么其它的地方,就是说杀人,不管你误不误,你只要是把人杀掉了,杀人的罪都成立的,再加一个,他要加一个,加一个什么?命终,对方命终了。没有命终,他就没有这个根本罪,命终了之后,那就根本罪。
问:剎那灭蕴,念念自灭,如何成杀?答:息风名生,依身心转,若有令断,不更续生,如灭灯光铃声,名杀,或复命根名生,断命令不续名杀,谓以恶心,隔断他命,乃至一念应生不生,唯此非余,杀罪所触。此上两释,不续名杀,应知杀者,但杀未来,过去已灭,现在不住,不可言杀生,但遮未来体用,不相续故,名为杀。又解:若据断体,唯是未来,若论衰用,亦通现在,谓令现蕴,无有势用,引后蕴故婆沙论中,有此两说。
下边是一个理论性的问题。“剎那灭蕴,念念自灭,如何成杀”,我们说五蕴剎那剎那自己消灭的,你杀什么东西啊?他本来自己会消灭的,你杀什么,怎么成杀罪呢?这个问题,不晓得你们怎么回答了?
“答:息风名生,依身心转,若有令断,不更续生,如灭灯光铃声名杀”,这个我们前面有过的,我们前面在界品里边,能斫所斫这个东西,一个柴,本来是剎那…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