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样子了。
有一次佛不在的时候,他提了五条教规。这五条,这里也有,那么其他的律藏里都有,这一般是律藏里的东西。(102B)这五条,根据四分律是这样子的[10],尽形寿乞食,一辈子乞食。那就是见净行比丘,他是见行者,是厉害的人,一向是净行的人,就是持戒很艰苦的。这个艰苦是过分的艰苦,他标榜要超过佛的戒律,使一般人相信他。他说尽形寿乞食,一辈子乞食,老了也不准沙弥给他代乞,尽形寿要乞食;尽形寿粪扫衣,一辈子穿粪扫衣,拣来的破烂衣服;一辈子露地住;不吃酥,酥油不能吃,盐巴也不能吃,佛还吃牛奶,他不吃,盐都不吃,这个就是外道见;还有一个,不吃鱼肉,这个是提婆达多的见。
那么有的人对吃素的人故意挖苦:你是提婆达多的弟子。这个话是不能这样说的。因为提婆达多里边他并不是全部是自己想一些坏东西,他是把佛的口号接过来,变本加厉地做起来,要提高自己威信,所以乞食、粪扫衣、露地住、不吃鱼肉都是佛提倡的,但是他就是尽形寿,尽形寿,故意做得那么艰苦,就是要树立自己威信。而这些却是有点过分的东西,对新学比丘,使人家退道的。所以这个我们不能说叫每一个人,新来的都要是尽形寿乞食,尽形寿粪扫衣,尽形寿露地住,不住房子的,盐巴都不能吃的,酥油、牛奶都不准吃的,这个有的人就受不了,那就是要断佛的慧命的。他以这个来定佛的四依。
我们是依粪扫衣、常乞食,我们最近在安居里边,比丘都是念的四依,四依是佛的标准。佛的标准,就是随得衣服生喜足,随得饮食生喜足,随得卧具生喜足。就是你得到衣服,随便你给的,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都生喜足,不要追求。这是佛的规矩,并不是叫一定最坏的享受,没有,就是好的也好,坏的也好,得了之后就满足了,不起贪着心,拿了就好,好修行,这是佛的规矩。
他以这个过分的五条来顶佛的四依,那么这样子,看起来好象是更厉害了,那时乘佛不在,他就提出这五条,他说哪个赞成我五条的,取筹,他也行筹。结果有五百个新学比丘,不懂事,他以为他这个了不得,提婆达多是那个持戒可行的,他就取筹。那么阿难看了不对了,他说他知道这个是坏的,他说哪个反对这个的,拿个衣披在身上。结果,有少数上座也就跟了阿难走的。那么这一边,提婆达多看了这个情况,他说:好,这里我们走不通,我们就走。就把那五百人领到另外一个山头上去,自己搞羯磨,自己说戒,这样子就是成了破僧。
这样破僧之后,提婆达多一心要像佛,想学佛了,什么要学佛的样子。他那里去了之后,舍利弗跟目犍连知道五百个无知比丘给他骗了去之后,也跑到那个山上去,其实目的是劝他回来了。那么他去了之后,提婆达多看见舍利弗、目犍连来,高兴得不得了,他说你们虽然当时没有表态,现在你们表了态,跟我来了也好,也不迟,欢迎,欢迎,你们赶快来。那么他要学佛了,佛因为有的时候背有点痛,要休息一下,讲了经之后,休息一下,就让舍利弗给他代说。他看到舍利弗来了,真好,要学佛了,要学佛样子,他说我背痛啊,我要休息一下,舍利弗,你给我讲讲经。结果,佛右胁而卧,稍微息一下,很威仪。他呢,提婆达多,要学外样,没有内德,他右胁而卧也卧下去,没有一会儿睡着了。哇,翻过来,左面卧了,不是狮子卧,野干卧,睡得打鼾,打得很响,臭不堪言那个样子,那就是没有内德了,你学都学不像的。那么舍利弗跟目犍连就说,机会来了,我们来,他睡着了,正好了。目犍连,先显神通,显了神通之后,大家稀奇,然后舍利弗就给他们说法,法眼净,都开了悟了。然后,他们知道他们错了,他们就带回去了,就回到佛那里,去求忏悔去了。那么这个时候,还有个提婆达多的侍者叫三闻达多,他就看见人走完了,提婆达多还在睡觉,他气死了,所以拉他的脚。他说:你怎么还在睡了,他们人都走完了!等提婆达多醒过来一看,哎呀,人没有了,啊,气得不得了,七孔流血,这个满脸出血,气得来这样子。破僧的公案是这么回事情[11]。
“不经宿”,没有过一夜,就在这前半夜,舍利弗他们去了之后,就把他们带回来,和合了。他们只留下两个,不成僧,那不叫破僧。两边都有四个人以上成僧,四个人成僧。那么两边(都是)四个以上才是破僧,这边现在是两个人,一个三闻达多,一个提婆达多,不成破僧,破僧就和合了。那么这是破僧的公案,是这么回事。下边的一段,就是用这里的公案,来辨里边的一些关系。
今天我们时间也差不多了,这一段明天讲。
第九十二讲(第252页下第13, 行-第256页下第3行)
《俱舍论颂疏》。昨天讲到破僧,今天接下去。下边破僧的因缘,“明具缘成破僧”,要什么因缘具足才成破僧的罪。“论云:谁于何处?能破于谁?破在何时?经几日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能破什么?破的有多少?什么时候,能够破多少时间?这个问题很多,这个一个颂全部回答,“颂曰:苾刍见净行,破异处愚夫,忍异师道时,名破不经宿”。
能破的人一定是比丘,而且这个比丘是见行人,就是自己有慧性的,不是听人家说的。那么又是净行人,又是持净戒的,才有威信。假使不是这样的人,没有威信,人家也不会听他的,也破不了僧。
那么什么地方破?“异处”,佛不在的地方,佛在的威光很大,破不了。佛不在那个时候,就“愚夫”,被破的是“愚夫”。那些“愚夫”,他没有见道的人,他容易上当,见了道以上的,不会受骗。所以我们要尽量争取见道,这也是一个原因。没有见道之前,邪见来了,是非分不清楚,见了道以上的那就是不会被邪见所转。
“忍异师道时,名破”,什么时候叫破僧呢?忍异师、异道,除了佛以外,另外有个大师,除了佛的八正道以外,另外还有其它的道,只要是承认了这样子的异师、异道的时候,这叫做破僧。
那么破僧有多长时间?“不经宿”,不会过夜的。这是法尔如此,佛的这个*轮僧是不能破的,破也很短的时间,不会过夜的。
释曰:苾刍者,要大苾刍,方能破僧,必非在家、苾刍尼等。见净行者,见谓见行人,非爱行者,净谓持戒者,非犯戒人,以犯戒者言无威故。破异处者,要异处破,非对世尊。以诸如来言词威肃,对必无能异处者,谓象头山中,调达在彼破僧,去鹫峰山北可三四里,佛在鹫峰山也。愚夫者,唯破异生,非破圣者,以诸圣者,证法性故。有说得忍,亦不可破。前说未得圣者,名愚夫;后说未得忍者,名愚夫:颂言愚夫含此二义。
“释曰:苾刍者,要大苾刍方能破僧,必非在家、苾刍尼等”,要破僧的,决定是要一个大比丘,在僧团里边比丘是最高的,他的地位是最崇高的,他才能破僧,才有资格破僧。如果是在家的,或者是比丘尼,他不是最高的,那么他们是没有破僧的能力。因为他住的地位不同,他不是最高的领导者,就不能破僧。
“见净行者,谓见行人,非爱行者”,这个比丘不但是要大比丘,同时要是“见行人”,不是“爱行者”,不是听了人家的话随转的,是自己有自己主宰的,这样子的人,意志坚强的。
那么还要净行僧,“净谓持戒者,非犯戒人,以犯戒者,言无威故”,如果犯戒的人,他说话没有威信,没有威光的。所以说我们也可以现实的看到,有些人,他戒律不清净的,他就是伪装一下,那个样子一看就没有威光,说的话人家不相信的,他白白地说了半天,人家不睬他。所以这个持戒是非常要紧,言语威肃的话,决定要持戒,没有持戒的话,行无威肃。不要说是异熟果,当下,世间上马上就显,现实的就显出来的。
“破异处”,要什么地方破?“要异处破,非对世尊,以诸如来,言词威肃,对必无能”,一定要佛不在的地方,“异处”,就是佛不在的地方。面对着世尊,佛的“言词威肃”,破不了,佛的威光很大,当了佛的面要破僧的话是不可能的。佛不在,其余地方,佛不在的地方,他可以破僧。“异处者,谓象头山中,调达在彼破僧,去鹫峰山北可三四里,佛在鹫峰山也”,这个就是破僧的地方。佛在灵鹫山地方住的,僧众都在灵鹫山住。这个提婆达多自己宣布他的五法,赞成他五法的,有五百个初学的无知比丘,他们听他的话。那么提婆达多就带他们到象头山,离开灵鹫山还有三四里路,另外一个山头,另立山头。在那个地方,他自立为新的佛,他立他的制度,立他的法,以五法来教他的那些新学的无知比丘。这个所以他来破,决定在异处破,当了佛的面前,灵鹫山是破不了的。
“愚夫”,那被破的人,决定是异生,异生而且是愚夫。“唯破异生,非破圣者”,这个愚夫指的是异生,不是见道以上的圣者。“以诸圣者,证法性故。有说得忍,亦不可破”,因为圣者已经得了法性,得了法性之后,自己眼睛开了,一般经上的“得法眼净”,法的眼睛清净看到,睁开了,那就是见道。见道了,法眼净之后,你说非法,他知道你这个非法,你骗不了的。那么这是圣者,是绝对骗不了。但是有的论师说,得忍的人也不可破[12]。我们说见道以前有四个加行,暖、顶、忍、世第一,得了忍之后,他已经对四谛的道理基本上看清楚了,虽然没有直接证到空性,但是,这个时候,你要骗他也骗不了,所以说得忍的那些加行位的也不可破,这是另外一个说法。
“前说未得圣者,名愚夫”,前面那个时候,没有见道的,没有得圣法的人,叫愚夫。照后面那个说法,没有得忍位的就是叫愚夫,得了忍位以上的,就是有智慧的人,不叫愚夫了。
那么这个也是鼓励我们,即使见不了道,至少也得个忍,那么自己的眼睛基本上有把握…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