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它深度、广度也是五百逾缮那。
“从此展转,散居余处”,但是,这是根本地方。也是跟前面一样,从这个地方发展出去,其它地方散居,各式各样的地方都散开出去了,那么这些饿鬼里边有各式各样的,就是有多财鬼、少财鬼、无财鬼什么。“或有端严,具大威德,受诸富乐,自在如天”,福德最大的,他长也长得“端严”,“具大威德”,他有很大的威德,“受诸富乐”,也受到很大的福报享受,“自在”,他也非常的自在,跟天一样,这是鬼道的最高阶的。
那么还有最差的呢,“或有饥赢,颜貌丑陋,如是等类,广说如经”,或者是经常受苦的,长得样子也丑陋,这些经上说得很多,可以去参考。好象后头也要讲的,饿鬼的情况后头好象有讲的。
那么这是三恶道的,主要讲处所,它的根本地在哪里,后来支流出去的一些在哪里。那么据一般的论书里边记载,饿鬼福报大的在天上也有,那么当然了,是从根本地——五百逾缮那的琰魔王国里出来的。
丁七 明日月等
从此第七,明日月等。论云:日月所居、量等义者,颂曰:
日月迷卢半 五十一五十 夜半日没中 日出四洲等
雨际第二月 后九夜渐增 寒第四亦然 夜减昼翻此
昼夜增腊缚 行南北路时 近日自影覆 故见月轮缺
“从此第七,明日月等”,那么我们说须弥山、四大洲、八中洲都讲过了,要讲太阳、月亮了,现在讲日月这些。
“论云:日月所居、量等义者”,日、月它住的地方,它大小是怎样子,这些道理,这些事情要问一下,那么它用一个颂回答:“日月迷庐半,五十一五十,夜半日没中,日出四洲等,雨际第二月,后九夜渐增,寒第四亦然,夜减昼翻此,昼夜增腊缚,行南北路时,近日自影覆,故见月轮缺。”这里是以前的印度的一些天文地理知识,那么当然,我们跟科学配,不一定配得上。它日月的大小,祗有五十一、五十逾缮那。那么当然我们看看,照现在的说,太阳、月亮,它的大小悬殊,不是五十一、五十的比;同时,五十一,五十,那比地球要小得多,也不是那回事。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得了天眼之后,自己去看。那么这个记载是古代的人记下来的,当然了,可能是根据当时的地理记的。那个时候的科学水平是这样的,一定要把现在科学的道理跟人家说,人家也不一定接受,根据以前的,佛就这么说,也可以的,佛不与世间争。
释曰:初句明日月近远,第二句明日月体量,次两句明四时,后两行明昼夜增减。
“释曰:初句明日月近远”,第一句,太阳、月亮跟我们地面的远近是多少?第二句说太阳的大小,月亮的大小,下边两句讲四时,就是说白天昼夜了,好象说,我们现在是白天,美国是半夜,就是这个情况,当然四周的情况比较一下。再下边两行是昼增、夜增。我们说,夏至以后,天要减短,冬至以后,天慢慢增长。这个它也是讲一下。那么再下边还要讲什么?月亮为什么有的时候圆,有的时候缺,这个它也要讲。所以《俱舍论》里边,包含的知识面是很多很多的。
论云:日月众星,依何而住?依风而住。谓诸有情,业增上力,共引风起,繞妙高山,空中旋环,运持日等,令不停坠。
“论云:日月众星,依何而住?”《俱舍论》里边提个问题,太阳、月亮,还有天上的星,它依什么住的?我们说人依地而住的,地下边是金轮、水轮、风轮,一层一层的依靠,那么月亮,太阳跟星是依什么住的?“依风而住”,它是依了风的力量住的。“谓诸有情,业增上力,共引风起,繞妙高山,空中旋环,运持日等,令不停坠”,那么这是业力所感,总的话,业力所感,风就是运动,不要想到风,就是一定一股大风,这样子,这个大风把太阳推吹来吹推去,这个讲法好象太肤浅了一点,就是运动的力量把它……我们说力学,吸引力也是属于力的一部分。依了风力而住,谓诸有情的业增上力量,有一阵种风引起来,它绕了妙高山在空中旋环,把月亮、太阳在运持,使它不掉下来。
彼所住去此,四万逾缮那,持双山顶,齐妙高山半。日五十一,月唯五十,星最小者,唯一俱卢舍,其最大者,十六逾缮那。日轮下面,颇胝迦宝,火珠所成,能热能照。月轮下面,颇胝迦宝,水珠所成,能冷能照。唯一日月,普于四洲,作所作事。北洲夜半,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洲日出,此四时等,余例应知。
“彼所住去此,四万逾缮那,持双山顶,齐妙高山半”,彼所住,那么太阳、月亮,离开我们地面多少高?这里说的是,四万逾缮那,就是妙高山的一半,山的腰里边,在持双山的顶。持双山是妙高山一半,就是第二层持双山的山顶,妙高山的一半,“齐妙高山半”。太阳,是五十一个逾缮那那么大,月亮祗有五十个逾缮那那么大,星最小的祗有一逾缮那,最大的十六逾缮那,都比太阳、月亮小,这个跟现在的天文、地理,不一定符合。
“日轮下面,颇胝迦宝,火珠所成,能热能照。月轮下面,颇胝迦宝,水珠所成,能冷能照”,那么它说,为什么太阳能发光呢?太阳的下边是一种颇胝迦,是水晶这一类的宝,这个水晶宝是火珠所成的,能发火的,能发热,也能照。那么月轮下边的颇胝迦宝是水珠的所成的,它有清凉的作用,也能照。
“唯一日月,普于四洲,作所作事”,在四大洲,祗有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它做它的事情,就是白天、昼夜的事情。那么怎么白天、昼夜呢?“北洲夜半,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洲日出,此四时等,余例应知”,他举个例,它说北俱卢洲半夜的时候,东洲太阳才下去黄昏的时候,南洲正在太阳当午的时候,西洲太阳才出来。那么根据这个,有人就是说,美国就是北洲,那不是的。美国天是蓝,怎么会是北洲?“此四时等,余例应知”,那么这样子,举个例,其它的,你可以比了,北俱卢洲是白天,那么东洲什么,西洲什么,你去比一下就出来了,不要写那么多了。
日行此洲,路有差别,故令昼夜有减有增。从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增;从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减也。昼时翻此。夜若渐增,昼便渐减;夜若渐减,昼则渐增。昼夜增时,增一腊缚,昼夜减时,减一腊缚。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
“日行此洲,路有差别,故令昼夜有减有增”,它说太阳、月亮,在这个四周回路旋环的时候,它走的路轨不完全是老路,有差异的,一会儿朝南,一会儿朝北。现在就是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太阳的轨道要移动的。那么因为轨道移动的关系呢,昼夜有长有短。我们现在是昼长夜短,白天长得很,早上很早天亮了,晚上八点种,天还没完全黑掉,到冬天呢,到六点钟才亮起来,晚上五点钟就看不出来了,那么就是昼长夜短,夜长昼短。什么原因?他就这里讲一下,那么下边解释。
“从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增”,雨际、寒际,这些都是印度分时间,我们一年分四季,印度是分三季,一季是四个月,那么这个下边要说。“从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减也”,就是说从雨际的,第二个月的后边,第九日开始,夜就增,就是昼开始短了,晚上长了;从寒季的第四个月后半,第九日开始,“夜渐减也。昼时翻此。夜若渐增,昼便渐减”,昼就是反翻过来,夜增的时候,昼就减,夜减的时候,昼就增。
“夜若渐增,昼便渐减;夜若渐减,昼则渐增”,反正一天就那么多时间,夜长了嘛,昼就短,昼长了嘛,夜就短。
增的时候,增一腊缚,昼要减的,昼要增时,增一腊缚,昼要减时,减一腊缚,减的时候,减一个腊缚,增的时候也增一个腊缚。什么叫腊缚下边要说,先把它念了再说,下边有解释。
“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太阳的轨道在南洲航行的时候,偏于南,那么就是夜增,偏北的时候,昼增,白天就长。
这是《俱舍论》的原文,那么下边圆晖法师解释。
释曰:西国之法,分十二月,以为三际,谓寒热雨,各有四月,略述两释。
“西国之法”,印度的历法,分十二月为三季,一年十二月,分了三季,什么三季呢?寒季、热季、雨季,每一个季四个月,那么这个昼增夜增的关系,有两个解释。这两个解释也不矛盾,我们先把两个解释说了,再看它矛不矛盾。
泰法师云:从二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为热际四月;从六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为雨际四月;从十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为寒际四月。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当此间八月九日,从秋分已去,夜增昼减也。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当此间二月九日,从春分已去,夜减昼增也。此约昼夜停等,后说增减也。
这一个泰法师,神泰法师,他是《俱舍》三大家之一,他是从二月十六,到六月十五,这个四个月是热际,四月就是热际的四个月,从六月十六到十月十五,这是四个月是雨季的四个月,从十月十六开始,到二月十五,那么是寒季四个月。雨季第二个月的后半,第九日,就是这里的八月九日。他怎么算的呢?雨季是印度的演算法了,它是白半月,黑半月。它一个月呢,从十六开始是初一,到三十日是月半,到最后呢,到十五,月满了是月底。他们跟我们演算法不一样,它一个月前半月是黑月,后半月是白月,最后一天是圆,月亮是圆的那一天。所以说他们的分法跟我们不一样,它的雨季第二月后半第九天,雨季,我们说是六月十六到十月十五。第一个月,六月十五到那个七月十六。第二月的后半,就是八月初,第九日,八月初九,“从秋分已去,夜增昼减也”,相当我们的秋分,这个时候,晚上长,白天短了。寒季第四个月后半,第九日,就是相当于我们的二月初九。那么这个怎么算呢,前面寒季是哪一日开始的,你推一推,这个很好推,那么相当于我们的春分,这个时候,夜减昼增,晚上是少了,白天要增了。这个夜减昼增,不是我们的夏至…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