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开始,夜长,慢慢的长,它是说从秋分,秋分是昼夜一样的多,然后开始夜长夜短,是这样子分的。所以说它的跟夏至的分法不一样,就是从昼夜一样长的时间开始,再哪一个长,哪一个短?那么夏至,冬至的演算法呢,从最短的一天开始,慢慢放长,所以,这两个标准不一样,矛盾也不矛盾。
“此约昼夜停等,后说增减也”,泰法师的解释呢,就是昼夜两个一样长的时候,再说它增减,就是说开始昼夜都是十二小时,然后慢慢的昼增夜减,白天要超过十二小时,晚上要少于十二小时,一点点增。这样子的说法,这是泰法师的解释。
光法师云:西方诸国,时节不定,还随方俗,以立三际。从十一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为热际;从三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雨际;从七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为寒际。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当此间五月九日,此与夏至,稍得相当。此时日极长,夜极短,从此已后,夜则渐增。若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当此间十一月九日,此与冬至,稍得相当。此时昼极短,夜极长,从此已后,夜则渐减,昼则渐增。
那么光法师,就是普光,他的讲法跟我们现在的是合的,就是夏至到冬至的开始,“光法师云:西方诸国,时节不定,还随方俗,以立三际”,西方的诸国,就是印度国家也不统一的,随了各地方的风俗习惯呢,立三季,每一年分三个季,从十一月十六日到三月十五日,是为热季,那么跟前面的就不一样了,因为到处到的地方,风俗习惯不一样,它立的也不一样。这里从十一月十六到三月十五是为热季,我们看,他们从十六开始,就是他们的月初是十六,到月最后的一天是十五,所以跟我们的演算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十一月十六开始到三月十五,四个月是热季。从三月十六到七月十五日是雨季,从七月十六到十一月十五是寒季。那么照前面的说法,雨季第二个月的后半第九日,就是相当于我们的五月初九,这个跟我们的夏至差不多,这个时候白天最长,夜是最短,从夏至以后,夜就增长了,白天也就相应要短下去。一直到什么时候?到寒季第四月后半第九天,相当于我们的十一月初九,那就是冬至差不多的时候,那时候白天最短,晚上最长。
“从此已后,夜则渐减,昼则渐增”,冬至以后,已经到极点了,是白日天最短的时候,夜是最长,过了冬至,白天要增长了,夜是要相应的减短,但是,还是白天短,夜长。所以说泰法师是一直增到白天夜里一样长的时候,再开始算,它这里是最短的时候,开始算。所以说,两个不矛盾。时间不一样,不矛盾。“从此已后,夜则渐减,昼则渐增”,冬至以后时候嘛,白天最短,夜最长,过了冬至以后,白天要长了,夜要短。我们现在快夏至了,白天最快到最长时候了。
故婆沙一百三十六云:摩诃陀月当此间十一月也,白半之日,夜有十八,昼有十二,从此已后,昼增夜减。室罗筏拿月当此间五月也,白半之日,昼有十八,夜有十二,从此已后,夜增昼减。
那么这个呢,他不是乱说噢,引证《大毗婆沙》:“故婆沙一百三十六云”,它有一段文,怎么说,什么文呢?“摩诃陀月”,摩诃陀是印度话,就是我们的十一月。“白半之日,夜有十八,昼有十二”,十一月的白半,白月的一半,就是初九,晚上有十八个,白天,昼夜日十二个,这个十八,十二呢就是时间的名字噢,那是牟呼栗多,十八个牟呼栗多,等于说我们,那个的几分钟,几秒钟,几小时一样了的,他们不是用几小时来算的,用十八牟呼栗多来算的,十八。从此以后,夜有十八,昼有十二,晚上有十八个牟呼栗多,白天有十二个牟呼栗多。“从此以后”,过了这个冬至以后呢,“昼增夜减”。“室罗筏拿月”,就是相当五月白半的时候,相当五月,就是夏至的时候,“白半之日”,就是五月的初八,噢初九了,那是白天最长了,白天有十八个牟呼栗多,晚上祗有十二个。“从此已后,夜增昼减”,这个过了夏至以后呢,最长的到了要减了,从此以后,晚上要增加了,白天要减了,那么什么十八、十二呢?
解云:言十八十二者,谓十八十二牟呼栗多也。据此文证明,知夜极长后,方说昼增,昼极长后,方说夜增也。
“解云:言十八十二者”,谓十八年牟呼栗多,十二个牟呼栗多,这个牟呼栗多啥东西,后头也要讲。“据此文证明,知夜极长后,方说昼增”。根据《大毗婆沙》的文,光法师的是符合的,跟我们现在的也一样,最长的时候,才开始说夜增,白天最长的时候,开始说夜增,那么白天最短的时候,开始说夜减,这个说法跟我们一样。而泰法师的说法呢,是一种特殊说法,从昼夜平等。昼夜相等的时候开始算,长短,那么这两种说法都可以用,但是不矛盾。
又此论云: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故知五月,夏至已后,日则向南,说夜增也。十一月,冬至已后,日既向北,说昼增也。
“又此论云”,这个,就是《大毗婆沙》里又有说了:“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噢,这个论,《俱舍论》,太阳在这个洲上,向南,它的轨道,“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向南的时候,夜增,向北的时候,昼增。那么我们可以知道,五月夏至以后,就是向南,夏至以后,太阳向南方偏行了,是夜增,十一月,冬至以后,太阳向北了,这是昼增。
此上两释:泰法师意,约昼夜停等后,说有增减。光法师意,约昼夜极长后,说有增减。各据一义,任情取舍,更有多解,不能具叙。
“此上两释:泰法师意,约昼夜停等后,说有增减。光法师意,约昼夜极长后,说有增减。各据一义,任情取舍”,那么这个泰法师跟光法师的两个解释不同点在哪里?就是我们说过的啊,泰法师说昼夜相等的时候开始算长短,而光法师跟我们现在的演算法一样,昼夜最长的时候。那么各据一义,它们各根据一个道理在来说的,任情取舍,那你随便采取那个都可以,不矛盾的。
“更有多解,不能具叙”,还有很多解释,那太繁了,这里就不引了,这重要的两种介绍一下,至于说哪一种好,你自己采取,都好,都合理,都没有错。
依此论文,一百二十剎那,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若至极长,有十八牟呼栗多;若至极短,有十二牟呼栗多。故知中间,延促总有六牟呼栗多。
“依此论文,一百二十剎那,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若至极长,有十八牟呼栗多;若至极短,有十二牟呼栗多。故知中间,延促总有六牟呼栗多”,这个是属于印度算时间的问题,我们就要,剎那是我们是说过了,剎那是极短的时间候,壮士弹指,一个很有力的人,他弹指,他这么一弹就是一剎那,那么很快了。一百二十个剎那,一个怛剎那,六十个怛剎那,一个腊缚,三十个腊缚,一个牟呼栗多。然后,这个一天一夜呢,有三十个牟呼栗多,这样子算的。那么极长,就是白天最长的时候,有十八个牟呼栗多,极短的时候,十二个牟呼栗多。
“故知中间延促”,那么从这个里看呢,最长是十八个牟呼栗多,最短是十二个牟呼栗多,中间的增减就是六个牟呼栗多的差距。
从夏至日已去,至冬至日已来,有一百八十日。日夜增一腊缚,计一百八十腊缚,足成六牟呼栗多。
“从夏至日已去”,夏至那天过了之后,一直到冬至中间,一共一百八十天,就是不照阳历算了,阳历算,三百六十五还要多几天,大概是一百八十天,昼夜呢,增一腊缚,那么一共是,每一天增加一个腊缚,一共增了一百八十个腊缚,就是六个牟呼栗多。就这是一个腊缚呢,就是说,三十个腊缚,一个牟呼栗多呢,那么你一百八十天,每天,每天每月,它的相差呢,是一个腊缚,那么一百八十天的,一百八十多个腊缚呢,就是相当于六个牟呼栗多,最长最短中间差距就是六个牟呼栗多。
故冬至日,夜有十八,昼有十二也。若从冬至日已去,至夏至日已来,成六牟呼栗多,义准前说。故夏至日,夜有十二,昼有十八。
“故冬至日,夜有十八,昼有十二也”,因为它最长的夏至,减了六个,祗有十二了,一天就是十二个牟呼栗多,晚上增长了,就有十八个牟呼栗多了。这是从,“若从冬至日已去,至夏至日已来,成六牟呼栗多,义准前说”,那么冬至以后,昼增夜减也是相差六个牟呼栗多,那么这个意思,你自己去推了,根据依前面推。
“故夏至日,夜有十二,昼有十八”,到夏至时候,昼最长,有十八个牟呼栗多,晚上祗有十二个,那么总的一天,是三十个牟呼栗多,我们是二十四小时,它分了三十个牟呼栗多,这样子的时季候就是印度的演算法,现在都用钟点算了,这样算是太麻烦了,但是我们也是用惯了,中间是二十四小时,六十分钟,六十秒种,这是六十、六十进,也不是顶好算,最好的是十、十、十,都是十来算,那更方便些,那么印度算的是更麻烦了,一百二十个剎那是一个怛剎那,六十个怛剎那是一个腊缚,三十个腊缚,一个牟呼栗多,三十个牟呼栗多是一天,一昼夜,是这么算。像这些,我们知道就可以,不要去背了,背起来也没啥意思。
问:何故月轮,于黑半末白半初位,见有缺?
“问:何故月轮,于黑半末白半初位,见有缺?”这是问,属于月亮为什么要有缺有圆的问题?为什么?提问,“何故”,为什么有月轮?月亮在黑半夜末,黑半的末,白半初位,黑半末,就是黑月的底了。白半初的初,那就是,我们是阴历的二十七、八,一直到下半月的初二、三,这个时候,月亮是看了一点点,这个弓弦那么一点,月亮是有缺。
答:世施设论中,作如是释:以月宫殿行近日轮,月轮被日轮光所侵照,余边发影,白覆月轮,令于尔时,见不圆满。
“答:世施设论中,作如是释” 。 《世施设论》是…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