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对法不起作用,法却是能够带出那个随相来,“以随相不相所相法故,随相望法非俱有因”,随相不能叫俱有因。
“既法与随相,非互为果,而名俱有因,如何今以互为果义,释俱有因?”既然它们两个,法与随相不是互为因果的,而法可以做它的俱有因,那么这个俱有因以互为果来解释,有毛病的。“此中应辨者,劝释通也”,“应辨”就是说你们要好好地辨别一下,“通”就是把它里边的关系解释一下,把这个矛盾解决一下。我们汉地的一些注释家,都是这么一个论调,而日本的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头的38。
这就是说世亲菩萨,他以互为果为俱有因的解释,而这一个是例外,但是也可以包在里边。虽然有点例外呢,但是也摄在俱有果的范围里边。那就是互为果,虽然有的法,它不包进去,但是也可以属于俱有因的范围里边。那么这样它说的“过”,就没有说得那么严重了,也不要把同一果插过去了。这个两种说法历来都是并存的,我们学的人,就看自己了,你们采取哪一个就采取哪一个了。
己二 明心随转
庚一 明随转体
从此第二,明随转。于中有二:一、明随转体,二、明随转义。且初明随转体者,论云:何等名为心随转法? 颂曰
心所二律仪 彼及心诸相 是心随转法
“大”,四大前面讲过了;“(能)相、所相”,大相、小相,前面也讲过了;“心于心随转”,还没有仔细讲过,虽然是净慧、随行讲了一下,但是正面讲心随转法,却是没讲过,那么这里就要把随转讲一下。
“从此第二,明随转。于中有二:一明随转体,二明随转义。”讲随转法的时候,这个法体是什么东西?这个随转有什么意思?分两个科讲。
“且初明随转体者,论云:何等名为心随转法?”前面说的心与心随转法,是互为因果,是俱有因,那么到底这个随转法是什么东西呢?要把它辨别一下。
“心所二律仪,彼及心诸相,是心随转法”,这个颂,三句,解释随转法。“心所”,“二律仪”——定共戒、道共戒,这个是随心转的戒;还有“彼及心”,“心所、二律仪”之外,还有心王;“诸相”,还有心王上面的生住异灭四个相,这都是属于随转法。
释曰:前两句辨体,第三句结成。言心所者,谓四十六心所是也。
“释曰:前面两句辨体,第三句结成”,“心所二律仪,彼及心诸相”,这是心随转法的体,有那么多东西。第三句总结,这些就叫做心的随转法,“是心随转法”。
那么先说“心所”,“谓四十六心所是也”。这个我们想起昨天的考题。我不是说了吗,考的时候,你们根据表答也可以,根据颂背也可以。颂里边就把大地法、大善地法都讲了;讲表的就把大地法、大善地法要解释一下。那么颂里边,就是说,还少一点。少一点,我不好说是不定法了,那是考试,考试不能给你说不定法。还差一点点,要补上去;补上去呢,偏偏有时候忘掉,没有补上去,颂是背了,那么就差八个法。
那么心所法,一共是四十六个。我们把心所——反正在《俱舍论》里边讲四十六个心所法,凡是你要写心所法的时候,点点数,四十六个够了没有?如果八个不加进去的话呢,三十八,还差八个了。所以呢,把四十六总数记住呢,就可以核对一下。我们做帐的人,做会计的就有这个经验的,对帐的时候,两边要合计一下。这边总数,那边总数一加,对了,四算表平了,平衡了;平衡了,这个帐就作对了。如果这一边,跟那一边差一分钱,一分钱也不行。有的人说,我差一分钱,大不了我自己口袋里赔一分就完了。这个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可能你这边错了一万,那边错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元九毛九分,就差这么一分,两边错的,却是上万的数字,那么你算的,加起来,看起来好象少一分,但是实际上不是一分钱的问题,那你赔几万元了,不得了了。所以说赔,那个做帐是不能马虎的。你们学法的人,我们说什么东西你都可以会到法上去,做会计的人,你学法的时候,占便宜了。你做帐的这个经验摆上去,心所法多少,你颂词一背,这边一数,呵,三十八,还没有四十六,那可以,还有八个马上就想起来了;没有点数呢,啊,好背,背好了之后,以为好了,这个事情解决了。那么考试的时候数字没有点,少了八个。
(41A)考试是怎么一个作用啊?昨天我给个别同学讲了,考试不是考分数呀,考试是考你平时学习的时候不注意的地方,就是要出那个冷门,冷题,平时不注意的,叫你注意一下,那么就产生效果了。如果考试为了分数,那个就失去意义了。当然,我们说衡量一下你学的成绩如何,是一方面的作用了;一方面考试促进你,更进一步地深入某些地方,或者是疏忽的,或者是没有深入的地方,或者没有记住的,把它促进一下,起这个作用,这个作用还大一些。
言二律仪者,谓静虑无漏二种律仪。此二律仪,入定则有,出定则无,名心随转。彼及心诸相者,彼谓彼前心所,及二律仪;及心者,谓心王也。取彼法上生等四相,及心王上生等四相,名为诸相,故诸相字,通彼及心王上相也。此等诸法,名心随转。如上三类:一、心所,二、定道律仪,三、诸相,是随转法也。
那么下边,心所嘛,四十六个心所法;“二律仪”是什么东西呢?“静虑无漏二种律仪”,静虑律仪就是定共戒,无漏律仪就是道共戒。这两个律仪,跟别解脱戒不一样。别解脱戒,“无心、乱心等”,都存在的,你无心,无心定也好,有心定也好,乱心也好,不乱心也好,都有它;而这个定共戒、道共戒,跟它不一样。“入定则有”,他入定的时候,有它;“出定则无”,出定了,就没有它。所以说它是“心随转”,随着心转的。入定心有了,它就起来;定心没有了,它也没有了,这是随转法。
“彼及心诸相者”,“彼”就是指前面的“心所(法)及二律仪”,“及心”,还有心王,及“诸相(生住异灭)”。就是说,那些心所法的四相、二律仪的四个相,再加上心王的本身的四个相,就是生住异灭四个相,一起都属于随转法。它说“及心者,谓心王也。取彼法上生等四相,及心王上生等四相,名为诸相”,“彼”就是前面的“心所、二律仪”,它们也有生住异灭;心王本身也有生住异灭,心王本身当然不是随转法了,它是本法,但是它上面的生住异灭却是随转法,随着心王来的。所以说呢,那些跟它跑的心所法及二律仪的生住异灭,跟心王本身上面的生住异灭,都属于心的随转法。“此等诸法,名心随转。”
“如上三类:一、心所,二、定道律仪,三、诸相”,这个就是心随转法。
心随转法,先介绍了它的体是什么东西,然后随转是起什么作用、什么意义,就下面一科讲。这一科呢是比较麻烦的,今天不一定讲得完,我们先把前面的一段讲了,后面一段,回去先看一看,可能有的人看过了。
六因四缘五果里边,能作因容易;俱有因困难一些;相应因,我们学过五义相应——五义相应我们也考过了。有的人很好,考对了,同一所依、同一所缘、同一行相;还有“时等”,同一时间、同一生住异灭;还有“事等”,一个心王,一个心所,数量是等的。
那么有的人却是疏忽了,看了前面有依、有缘、有行相,他就把有依、有缘、有行相、有时这个就是五义相应。这个不是五义相应呢,这个是心王心所的异名啊,在经里边,心王又叫有依,又叫有所依,又叫有所缘,又叫有行相,这个是异名。依一个根,心王也依这个根,心所也依这个根,这才说是相应的,所以说同一所依,那么有的人考对了。
我昨天一共就看了两本,因为昨天时间很紧了,很多事,来了几个挂单的,什么的,所以就看了两本。那么从这两本也看出个大概,反正我们考试,就是看看自己的毛病了。哪些疏忽了,以后改正就完了。如果自己不看毛病、总以为自己对的话呢,那结果一鼓气,可以什么都不要了,成佛都不要了。金刚座菩提树下,你可以成佛了,你去坐吧。 啪!脾气来了,什么都不管了,报仇去了。那个东西,你把自己耽搁了。所以说我们学法,断烦恼啊!如果你烦恼不断,法学得越多,我慢更大。 《慧行刻意》里边说,你把这些法都成了你我执的资养料啦,把你的我执养胖了,不但起不了断烦恼的作用,反而增长我慢,增长烦恼了。学法可以产生这些情况的。越是聪明的人,学得越多,不重在行持上断烦恼的话,最容易犯那个病。憍傲得不得了,世界是唯我第一,人家比他好一点,妒忌得不得了,千方百计要把人家同学打下去,抬高自己——那全是世间法了,哪有佛法的味道呢!佛法是这样子的吗?不是的!
庚二 明随转义
从此第二,随转义。论云:如何此法名心随转?颂曰
由时果善等
“从此第二,随转义”,随转的意义。随转的法有了,怎么样子随转呢?“论云:如何此法名心随转?”这个法怎么叫心随转呢?“颂曰”,它有个颂,一句话来回答:“由时果善等”。好,这个话是很简单,却是很麻烦,我们先初步地讲一下。
释曰:由时者,时有四种:一、生,二、住,三、灭,四、堕一世。生在未来,住灭现在。若未来法,未至生相,及过去法,三相不摄,故生住灭外,别说堕一世。此四相不同,总是时摄。谓前随转,与此心王,同一生,同一住,同一灭,同堕一世,故名随转。
“释曰:由时者,时有四种”,今天把“时”讲了。由时,由果等,由善等。那么“时”指什么?“一、生,二、住,三、灭”,一共四个时,时里边有四个因素,一是生,一个是住,一个是灭,三个;“堕一世”。
“生…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