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P8

  ..续本文上一页的随喜,功德是差不多的。那么他说我随喜随喜好了,赞叹!随喜、赞叹有功德嘛。那个贪便宜心,不是修行的。

  

  即此清净出离慧引起 正知正见大大不放逸

  圣教根本别别解脱戒 坚持修行能作求加持

  中士道,到这里为止。前面说一切受用、享受,世间满足,看到它的过患,要坚决的远离;同时要生起广大的义乐,就是说要追求解脱生死的义乐。我们不要限于解脱生死,将来成佛,度一切众生成佛的义乐心,也是从这个根子上产生的。这样子清净出离的智慧引起来的正知正见,要大大不放逸,一刻一刻的把它提起来,不要松懈。

  这里出离,出离有个条件,正知正见中间的正见是一个条件,再加上后面的菩提心,上士道里的发起菩提胜心求加持。这三个是什么?出离、正见、菩提心,是道之三要。我们说宗大师造《菩提道次第广论》,文殊菩萨现身给他指示,重点就是道之三要,一个是出离心,菩提心,加一个正见。

  那么这里菩提心在后头,为什么?这个是与菩提道次第非常符合的。因为我们说出离心起来之后,解脱生死。这是解脱生死,没有空性慧正见解脱不了的。我们说要度一切苦厄,怎么度?要照见五蕴皆空,这是空性慧。五蕴空掉,你人都没有了,还有哪个在流转生死啊?那就是解脱;所以说,我们真正要解脱生死,也离不开正见,空性的慧。

  这个空性慧,当然跟成佛的那个是差一点。因为这单是解脱自己生死,而还没有扩大到度一切众生出生死的那个范围;但是质是一样的,都是知一切法空的空性见。这个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后边要广辩。有的人认为声闻缘觉的智慧跟佛的智慧是不一样的,质的不一样。我们说是量的不一样。质是同的,都是知一切法空的;但是量不一样,佛就是扩大到最高的圆满的一个量,而声闻只要把自己能度脱生死了,到此为止,再不扩大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后边广辩这个东西,在毗钵舍那章里边。我们这里还是要知道一下。

  出离,加正见,就能出三界。如果出离、正见,再加上菩提心,那就是成佛。所以说,正见是真正出三界、成佛的一个必需的东西,而菩提心、出离心是一个发动的力量。单是有出离心,有菩提心,而没有正见的话,还了不了生死,更成不了佛;所以真正成佛了生死,正见。正见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毗钵舍那章讲得很多。为什么?重要。没有它的话,生死了不了,成佛更成不了。所以说这个正见,不管你是要了生死也好,成佛也好,都离不开正见。但是,你要发动的力量,正见加上出离心,就是声闻果;正见加上菩提心,就是成佛的果,所以这个正见两边都要的。那么两边要的量不同,质是同的。

  “出离慧引起,正知正见大大不放逸”,正见我们说了,一切法空的空性见。正知是什么?《菩提道次第》也有,时存正知资粮。我们这里这本书上也有一点,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大家翻一翻,定道资粮里边,时存正知资粮。什么叫正知?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你在做什么,就知道做什么,该做的要做,不该做的不做,这就叫正知。

  我们看“时存正知资粮”。“复次正知住”,什么叫正知住呢?“谓往还瞻睹,屈伸用衣钵,饮食啖尝等,行住坐卧仪”,这是日常生活的事情;“精进悎寤事”,晚上精进悎寤瑜伽;“语默解劳睡”,说话或者不说话,“解劳睡”,疲劳了睡觉,“一切存正知”。这就是说,依佛的方式来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错了没有,是不是依佛的教导做的。

  我们出家人,比丘的威仪很多。像走路怎么走,乃至看东西怎么看,衣服怎么披,钵怎么拿,都有一定的规矩的,清清楚楚。晚上睡觉该怎么?睡觉嘛,《广论》也讲过,要右膝而卧,做光明想等等。就是你做的时候都要正知,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同时自己看到是在怎么做,不要妄想连篇,自己在做什么事情都忘记掉了,这就是时存正知。

  “五处不应往”。出家人,五个地方不能去。“唱令”,就是文艺唱歌的,那个做戏的家里。“酤酒家”,买酒的地方。“淫女”,那是更不能去。“国王家”也不能去,攀缘那些有权贵的人,不能去。“旃荼罗下贱”,那些杀猪、杀羊的,那些下贱处,也不要去。“又诽谤三宝”,诽谤三宝的人的地方也不要去。“邪见难回者”,他的邪见不容易劝过来的。这些地方不能去。

  哪些地方去?“应往剎利家”,再就是那些长者、居士,“婆罗门居士、长者僚佐家”,“财富家商主”,这些是护法的。“虽往应观时,不太迟太早”,虽然去,时间有一定,不要太迟,也不要太早。太早,人家还没有起来;太迟,人家休息了,这个都不能去。佛在世,有人天黑了去乞食,他又长得黑黑的,正在敲门要东西,那个女人出来一看,哇!一个黑黑的,加上天上又打了雷,电闪一晃,啊!一个好害怕,吓得那个女人就堕胎了。这个东西是不好,所以说去乞食什么东西,要有时间,不能太早、太迟。

  “彼家有遽务,戏乐营构等”,他们家里有特殊的事情,或者正在游嬉,或者在造屋子等等。“世间弊秽法”,或者做世间上那些不清净事情的时候,或者在斗争,“忿诤斗乱时”,斗争、斗乱的时候,或者有“暴乱”的“恶象马”,那些马、象不调的时候,乱七八糟的乱奔的时候不要去。“恶牛犬车乘”,在牛发性的时候,一个狗乱喊的时候,还有车子很多的时候,不要跟他们一起走。

  “不入杂闹丛”,走路的时候,人多的,杂闹的地方不要去。“蹈荆棘逾垣”,荆棘,有刺的地方,不要乱走,威仪不好嘛。“越坑堑山崖” ,有的时候,一个坑,这么跳过去,的确不能跳。这个大家知道,比丘走路,沙弥就要注意,不能随便,假使前面有一个水塘,啪!跳过去,人家看了,威仪就不好看。如果你跳得不好,一跳,滑一跤,掉在水塘里边,人家,哗!大笑。你一个比丘,那多难为情,所以说我们走路的时候都要注意。因为不可避免,你跳过去,你知道一定不滑跤吗?就是不滑跤,这个跳的威仪就不好看了。如果你滑了一下,掉进水塘里,你把佛的形像都糟蹋了,这个很不好的。

  所以这里讲的很多,那么不能全部念了。这些事情该怎么做,就要怎么做;同时自己知道,我现在在做什么。现在在走路,就是这么走,佛说的走路怎么走,就怎么走。我想到村子里去,佛说到村子里那些不能去,那些要去,怎么怎么,哪些该看,哪些不看,都要知道。总是知道之后,照它做,照佛的方法做。

  这个我们自己看一看,哪些该看,不该看的,这里有的。“已往正往时”,去的时候,看的时候,“所见众色相”,看到的东西,色相就是看到的一些相。有应当看的,有不应看的,“当正知分判”,清清楚楚,自己知道某些东西可以看,某些东西不能看。这么我们都可以做参考,这个你们下去,自己可以参考参考,我们出去的时候,往返的时候,该怎么做。“戏笑诸妓乐,角力歌舞等,母邑盛妙年,形色并美好,诸障坏梵行,能起恶寻伺,若此等色类,是所不应观”。这些是不能够看的,人家在戏乐,高兴了,唱戏,或者做妓乐,或者是角力,在比武啊!或者是唱歌、跳舞;或者“母邑”,就是女人,“盛少年”就是年轻的女人,形色很好看的,这些东西都是障。我们修梵行,有障的,能够引起我们不好的思想,“恶寻伺”,所以说这一类色是不能看的。我们以前在一个寺院,对面敲起锣鼓来了,马路上耍把戏。有的就跑过去看去了,有的人站在庙门口看。这个照规矩是不能看,出家人是不能看的,我们这里就清楚了。

  不能马路上去看女人,这个很要紧。海公上师讲过一个公案。他说一个上海的老比丘,海公上师每年要到北京去开人代会,他经过上海,那个老比丘就找上师了,他说经上说要远离色,这个东西我搞不懂,我想不通。他说我这个人,叫我坐在屋子里什么都不看到,心里好难过,经常要想女人,他很老实,认识这个烦恼心。这个淫欲心倒是经常冒出来。他说我到公园里,坐在那里,男的女的跑来跑去看呢,反而感到好象没有什么心,这个思想好象平衡下来了。他说这是什么原因呢?经上说要远离呢,他说照我的看法,远离并不是解决问题了。

  海公上师就给他说,你以为你关在房间里不好,看了好,实际上你看,就是已经在受欲了,受了欲了,当然心平下去了,就在享受淫欲了嘛。这个《俱舍》里讲的,欲界的淫欲的方式,人间四天王天,交出精;忉利天,交而不出精;再高级一点的,再上去的天,互相拥抱就完了。所以他们说跳舞,问我可不可以跳。你想,男女拥抱在那里,就是行淫欲。天上的淫欲,是高级一点。那么再轻一点,再上的天,握手,握手也是行淫欲。现在社交方面,经常拥抱,交际舞,握手,都是淫欲的表现,所以说佛教徒最好不要参加这些事情。

  海公上师讲个公案,有一次开人代会,他坐在那里,他也没有注意,一个少数民族老太婆,大概对佛教很有信仰,匆匆忙忙的跑过来,拉起海公上师,很高兴握手。海公上师难过得,他这次开会回来,侍者师说海公上师一个星期不高兴,就是这个事情摆在心上。虽然他没有动念,是她来握他的手,根本没有动念头,是不犯的,总认为不好。比丘威仪也不好,一个比丘在跟一个老太婆握手,万一他们这里新闻记者拍了个电视,那个多麻烦,这个东西一个星期回来心里都不高兴。后来他讲经的时候,给我们说:万一你们遇到这些情况呢,在这些场合,眼睛要注意,不要这样,好象是尽量光顾自己;要看看,如果万一有人跑过来,想跟你握手呢,马上合掌,这个他不会把你手拉开来,跟你握手,不会了。所以说这是一种方便善巧,我们要学会的。

  再上去,眼睛看一看,笑一笑,两个男的、女的,互相看着笑一笑,也是行淫欲,这是天上轻的淫欲。最高级,他化自在天,两个眼睛相对,就是淫欲。所以说,你在公园里看了女的、男的,女…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