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天上。
西藏有一喇嘛,贪着生前所获财物,密以麻囊,储诸钱物,藏壁孔中。死后受生为蝎,即居囊中,护其钱物。后别有喇嘛,住其旧居,闻壁中常有播钱声音,发壁得囊,见蝎以爪握其钱,牢不可释。此蝎彼蛇,事同一律。然蛇得度,而蝎未得度。以蝎无白法善种子力故,不能自拔。何况往生善趣。依大乘修往生法,先须白法善种子力,为之积福。
另外西藏有个喇嘛,“贪着生前所获财物”。他生前的时候,大家供养得很多了;他对这些财物很贪着,舍不得。“密以麻囊,储诸钱物”。他偷偷地把那些钱用麻布袋子藏起来,“藏壁孔中”,放在墙壁的一个洞洞里边。
“死后受生为蝎”,生一个蝎子。“即居囊中”,就在这个麻布袋当中,守护他的钱,这也是贪着财物。本来是修行人,至少生善趣,生人天,增上生;就是贪着财物,堕为畜生,做个蝎子,毒虫。因为他贪着,就变一个蝎子,保护财物,不准人家来取。——这个心就不好。如果他不是喇嘛、修行人,恐怕蝎子也做不到了,更加堕恶趣了,——其他更苦的恶趣里边去了。
“后别有喇嘛”,后来另外有个喇嘛到他那个地方,听到墙壁里边,有钱动来动去的声音。他奇怪了,墙壁里怎么有人呢?好象搞钱一样的呢?就把墙壁打开,就看到这个麻布口袋,口袋里一个蝎子,他的爪子,把钱抓住,“牢不可释”,抓得很紧,不肯放。
“此蝎彼蛇,事同一律。然蛇得度,而蝎未得度”。这个蝎呢,他没有这个善根了,不知道向喇嘛请法,还是死不肯放的。喇嘛看到呢,可以给他说法;但是他舍不得,把钱抓得紧紧的,牢不可释。他没有白法种子力,就不能往生。
所以这两个例子,就是说只要你行善,就是往生的一个极大的力量。所以我们在世的时候,尽量要做善的;恶业做了尽量地忏悔——能够不做最好,万一自己不注意做了,马上就忏悔。这个就是大乘的白法种子力,可以增强。这个蝎子因为没有白法种子力,不能自拔;善趣当然谈不上了。依大乘的往生法,“先须白法善种子力,为之积福。次以对治力”。就是说先是培福,白法种子力。这里白法就是善法,这个力量强了,福气大了,自然善趣,要净土也可以。
次以对治力,忏除罪业。曾受密乘大灌顶者,应请大德于未死前,重受灌顶,灭除违犯密乘等罪。未入密者,则依四力忏除。如是作己,自心清净。于清净中,心得安住。想诸事皆已摒挡,时至即行,了无留恋。
“次以对治力”,对治力就是忏悔业障,“忏除罪业”,就是第二个对治力。“曾受密乘大灌顶者,应请大德于未死前,重受灌顶”。西藏有个规矩,受过无上部灌顶的,死前要请喇嘛再灌一次顶。这是什么意思呢?恐怕三昧耶戒违犯,重受一次可消除那些犯的罪。密法里是有这个了,灌顶可以消除犯三昧耶戒的罪。但你要有忏悔的心,确实痛切忏悔,以后宁死不犯,以这样子的心情受灌顶,罪可以清净。如果你泛泛的心,甚至于对罪还不认识,——现在很多人知道灌顶有好处、可以灭罪;但是你三昧耶戒犯了没有?他根本就不知道,也不知道犯了轻、还是犯了重,也没有忏悔的心,这样子去灌顶,没啥用处。所以说,要有忏悔的心,重新灌一次顶,就可以灭除违犯三昧耶戒的罪。
“未入密者”,没有灌顶的,四力忏悔。《广论》里说了,四种力量全部用起来,忏悔,也能除掉。
这就是对治力。已经犯了错误的,造了罪的,密乘的三昧耶戒,灌顶。如果是自己会的,自立坛场灌顶,自己事自己做了;如果不会的,请喇嘛来灌。
这个汉地没有藏地那么容易,你还是不要犯的好。临终的时候,你请不到怎么办呢?那就完了。我们前面那个颂,“三昧耶戒众悉地根本”,“保爱胜于生命求加持”。命一样的,胜于生命地爱护。你受了三昧耶戒之后,好好地学。要把他比命看得还重,情愿牺牲生命,不犯三昧耶戒,那你将来往生决定是善趣,净土就净土,这是客观的规律如此的。我们讲三昧耶戒的时候讲了很多,就是说只要你三昧耶戒不犯的话,即生成佛,这是上根的;不行的,二世、三世、……七世,最迟是十六生决定成佛了。这个时间并不长,所以说三昧耶戒要持好,是一个重要的事情。
“如是作已,自心清净,于清净中,心得安住。想诸事,皆已摒挡,时至即行。”忏悔之后呢,坏的、犯戒的事,已经挡住了,已经消除了;时间到了,毫无留恋地就走,净土就净土了。
若贪着此身,不能遂舍者,此时,应思维此身诸种过患,我为此身造诸恶业,我为此身,乃有烦恼,我为此身,常受痛苦,我为此身,常害物命,如是思维,此身应舍,不足恋也。凡贪着此身,不能舍者,死后堕入虫类,不可不知。
“若贪着此身,不能遂舍者”,假使对这个身,还放不下的。“应思维此身”,你就是要想,观身不净了,这些很多的的过患;为了这个身体,造了很多的恶业;为了这个身体,有烦恼;为此身,才受痛苦;为了这个身,又去害命,害人家的命。这个身体就是万恶的一个渊薮。这个老子也说:“我有大患,为我有身”。为了这个身体,要造好多的罪。身体没有的话,你很多的事情就不做了。这个身体并不是好东西,“应舍”,不要去贪恋。
“凡贪着此身,不能舍者”,死后是要做虫的。这里有个公案:一个女人,长得极漂亮。她后来在海里一只船上死掉了。她的丈夫看见一个虫,在她的鼻子里穿进穿出,就很气,——他的女人,怎么一个虫把她钻来钻去,把她脸咬坏了。他就想把这个虫,扔出去弄死。这时旁边恰好有一个出家人:“嘿,你不要扔,这个就是你的夫人。”原来她贪着这个身体,舍不得走,就变个虫,在身体里边游行。所以说“贪着此身”,死后要变虫的,不可不知。
如上以对治力忏除罪业已。次以牵引力生菩提心。自誓死后,中有,我识不稍与菩提心相离。
“如上以对治力忏除罪业已,次以牵引力生菩提心”。这个是重点了。三品往生都不能离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净土宗是大乘的宗派,你没有菩提心,你怎么生呢?至少要有气分的——相似的、造作的菩提心一定要有。所以说我们不要死板板的了,——你说我下士道还没有修好,菩提心谈也不谈了,那假使你往生了呢,没有菩提心你生不去。所以说菩提心,能够做得到的,当下就要做起来的。
有人很好,自他相换,开始做起来了。当然了,暂时做不到的,也不过份要求了,根据实际的情况做了。——这《菩提道次第》都有,菩萨戒里也有;初业菩萨跟清净意乐发起以后的菩萨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不能勉强。生起菩提心,这个牵引力;就是要生善趣,或者是净土,就靠这个。
“自誓死后,中有,我识不稍与菩提心相离”,就是说,死了以后,不管你死有也好、中有也好、下一生也好,生生世世不离菩提心,这个心要发起来。这个就是牵引力;就是向善的、好的地方(就是净土)牵引的力量。这都是客观的规律,没有加了想象的,主观的东西是没有的。这是客观如此的:菩提心决定牵引到好的地方去,要净土就净土去了。(还有个戒,我们学过《律海十门》的:持戒清净的,随愿往生净土。随愿生净土,这个戒也是一个力量。)不要离开菩提心。
复次以发愿力,愿一切有情,所有死苦,皆丛集于我,我一身而成熟之。我代彼一切有情,独受此苦。彼一切有情之苦,及苦因,皆获远离,而得安乐。通常发愿,往生净土。修心菩萨则异于彼,而发如是大愿。
“复次以发愿力,愿一切众生,所有死苦,……”,这就是自他相换来了。想一切有情众生死时的苦,发愿他们的苦全部在自己身上承受,代他们受苦。(这个心是不是真正受呢?当然业报各是各的;但是你心好就产生好的效果。)发愿自己受他们的苦;他们的一切苦、苦因(就是烦恼),都能够离开,到安乐的地方。
“通常发愿,往生净土”。一般人的发愿呢,生净土了。所以这个发愿力,也是要的——从菩提心出发,代众生受苦,这个心要有。“修心菩萨”,我们讲低一点呢,是说为了度一切众生,要生极乐世界,或者其他净土,这个心总是一定要发的。我们净土里边(中国净土宗也有),这个求生的愿,要度众生;你能够代受苦,更好。至少这个菩提愿心是要的;你看中国哪一个往生呢,发愿没有这个心呢?
“修心菩萨,则异于彼”。我们说的修心菩萨,就是修《修心七义》的这些人,是发大愿的;普通的就是发心求生净土了。——哦,这个我们提一下,写下《修心七义》的伽喀巴大师,他修菩提心,是公认最好的,所以这个法是传给他了。他死的时候呢,就发愿代众生受苦,下地狱;结果呢,不是地狱,净土相现了,——他知道,他要生净土去了。
这个不是各人的主观想象所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你菩提心生起来,决定是净土或者是善趣,你想避免也避免不了;如果你不是菩提心,黑的业、恶业的心,你再想净土,现的不是净土相,是恶趣、地狱相。这个不是我们主观想象可以改变的,客观的规律是如此的。所以说,菩提心,应当要把他爱护。不要说我现在还早得很,——你一点菩提心也没有,你将来善趣怎么生呢?就是要能够做到的尽量做,气氛也要有一点,尽量积聚嘛。
这就是说发愿了。
复次,以修习力故,如法往生。世间有于将死时,强令趺坐,手作定印者,名曰死威仪,此可不必。当如佛般,涅槃时,右胁而卧,左手直置左腿上,右手作枕,以掌承颐,无名指微触右鼻孔。此时乘风修取舍法,随风息安详而逝。如是往生,决得生殊胜善处。
下边“以修习力故,如法往生”。“世间有于将死时,强令趺坐,…
《大乘五力往生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