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的菩萨道──兼论《般若经》的出现

  佛学论文选集

  

  

《阿含经》的菩萨道

  

──兼论《般若经》的出现

  

  

林崇安(2004)

  一、前言

  二、《阿含经》的菩萨前五度

  三、《阿含经》的菩萨般若度

  四、《般若经》的出现

  五、结语:印度前后期菩萨道的开展

  

  一、前言

  

  释尊在《阿含经》中的开示,是以声闻道为主,兼及菩萨道。每当释尊提及自己「往昔如何如何修行」时,便是在教导菩萨行。这些教导散见于《阿含经》中,其内容不外是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和般若等六度(六波罗蜜)。以下引《阿含经》的明文来说明释尊累世如何积聚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文中特别指出,前五度之重要是在于熏习出禀性仁慈的大悲心或佛种,此为菩萨道之前段所必须先完成者,菩萨道之后段则是为了「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多行空」,此时以般若度为主修,依此超越「梵世法」。在后者的需求下,佛灭五百年起印度便有《般若经》的大量出现。

  

  二、《阿含经》的前五度

  

  在《阿含经》中,释尊很善巧地谈到自己的前世,一方面说明因果之不虚,一方面暗示菩萨道的尊贵与不易。以下先引经说明释尊前世,具体实践布施、净戒、安忍、精进和静虑等前五度的实例,如此经由累世的积聚福德资粮,才播下大悲的菩萨种子,成为具种性者。

  

  (一)以长者、尊师的身份积福

  

  【例1】释尊的前世,曾是名为「随蓝」的大长者,以在家的身份广行布施以培养大悲心并积聚福德资粮。

  证明:《中阿含•须达哆经》(一五五)中,释尊说:

  

  昔过去时有梵志大长者,名曰随蓝,极大富乐,资财无量,封户食邑多诸珍宝,畜牧产业不可称计,彼行布施其像如是: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银,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金,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金,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银,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象,庄校严饰,白络覆上,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马,庄校严饰,白络金合霏那,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牛,衣绳衣覆,[壳几+牛]之皆得一斛乳汁,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女,姿容端正,睹者欢悦,众宝璎珞,严饰具足,行如是大施,况复其余食啖含消?…昔时梵志大长者名随蓝者,谓异人耶?莫作斯念!所以者何?当知卽是我也。(T1, p678a)

  

  【例2】释尊的前世,曾是名为「阿兰那」的大长者,以尊师的身份教导无量百千弟子,说梵世法。诸弟子中有具足奉行者,命终生梵天中。阿兰那自己更修增上慈,命终生晃昱天中。释尊此世用前五度来积福,特别是修习四静虑。

  证明:《中阿含•阿兰那经》(一六○)中,释尊说:

  

  比丘!拘牢婆王有梵志,名阿兰那大长者,为父母所举,受生清净,乃至七世父母不绝种族,生生无恶,博闻总持,诵过四典经,深达因、缘、正、文、戏五句说。比丘!梵志阿兰那有无量百千摩纳磨,梵志阿兰那为无量百千摩纳磨住一无事处,教学经书。…于是,梵志阿兰那则于后时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彼若干国众多摩纳磨亦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从彼尊师梵志阿兰那出家学道,是为尊师阿兰那,是为尊师阿兰那弟子名号生也。尔时,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诸摩纳磨!甚奇!甚奇!人命极少,要至后世,应作善事,应行梵行,生无不死,然今世人于法行、于义行、于善行、于妙行,无为无求。』…复次,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摩纳磨!我于世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我于贪伺净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我于世断疑度惑,于诸善法无有犹豫,我于疑惑净除其心。摩纳磨!汝等于世亦当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汝于贪伺净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汝于世断疑度惑,于诸善法无有犹豫。…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复次,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梵世法。(a)若尊师阿兰那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终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火*佥]摩天,或生兜瑟哆天,或生化乐天,或生他化乐天。(b)若尊师阿兰那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设有具足奉行法者,修四梵室,舍离于欲,彼命终已,得生梵天。…尊师阿兰那则于后时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尊师阿兰那及诸弟子学道不虚,得大果报。比丘!于意云何?昔时尊师阿兰那者谓异人耶?莫作斯念!所以者何?比丘!当知卽是我也。(T1, p684a)

  

  【例3】释尊的前世,又曾是名为「善眼」的大师,得如意足,教导无量百千弟子,说梵世法。诸弟子中有具足奉行者,命终生梵天中。善眼大师自己更修增上慈,命终生晃昱天中。释尊此世也用前五度来积福,特别是修习四静虑,并达成慈无量心

  证明:《中阿含•七日经》(八)中,释尊说:

  

  比丘!昔有大师名曰善眼,为外道仙人之所师宗,舍离欲爱,得如意足。善眼大师有无量百千弟子,善眼大师为诸弟子说梵世法。(a)若善眼大师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终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焰摩天,或生兜率哆天,或生化乐天,或生他化乐天。(b)若善眼大师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设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舍离于欲,彼命终已,得生梵天。……彼时善眼大师则于后时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善眼大师及诸弟子学道不虚,得大果报。诸比丘!于意云何?昔善眼大师为外道仙人之所师宗,舍离欲爱,得如意足者,汝谓异人耶?莫作斯念!当知即是我也。(T1, p429b)

  

  【例4】释尊的前世,曾是名为「大典尊」的大臣,善理国事,后修四无量,剃除须发,服三法衣,舍家修道。有七国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及四十夫人,如是展转,有八万四千人同时出家,从大典尊游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释尊此世也用前五度来积福,特别是修习四静虑,并达成慈无量心

  证明:《长阿含•典尊经》(三)中,梵王告诸天众说:

  

  大典尊理七国事,无不成办。时,国内有七大居士,典尊亦为处分家事,又能教授七百梵志讽诵经典。七王敬视大典尊相,犹如神明,国七居士视如大王,七百梵志视如梵天。… 时,大典尊于彼城东造闲静室,于夏四月,卽于彼止,修四无量,… 时,大典尊还诣七王白言:大王!唯愿垂神善理国事,今我意欲出家离世,法服修道。所以者何?我亲于梵童子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过七日已,时大典尊卽剃除须发,服三法衣,舍家而去。时,七国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及四十夫人,如是展转,有八万四千人同时出家,从大典尊。时,大典尊与诸大众游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

  尔时,梵王告诸天众曰:「时,典尊大臣岂异人乎?莫造斯观,今释迦文佛卽其身也。」(T1, p33c)

  

  (二)以转轮圣王的身份积福

  

  【例1】菩萨为了有效地积福必须多生作转轮王并修梵行,要成为转轮王必须前世就积聚了三福业事或三种善本:a布施,b持戒(调御),c禅思(修道、守护)等福德资粮。《集异门足论》说:

  

  三福业事者,一施类福业事、二戒类福业事、三修类福业事。…施类者,谓施主布施诸沙门、婆罗门、贫穷苦行道行乞者,饮食、汤药、衣服、华鬘、涂散等香,房舍、卧具、灯烛等物,是名施类。…戒类者,谓离害生命、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妄语、离饮窣罗、迷丽耶、末陀放逸处酒,是名戒类。…修类者,谓慈、悲、喜、舍四无量,是名修类。(T26, p385c)

  证明1:《长阿含经》中,释尊说:

  

  尔时,佛告阿难:「时(大善见)王自念:我本积何功德?修何善本?今获果报,巍巍如是。复自思念:以三因缘,致此福报。何谓三?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禅思,以是因缘,今获大报。」(T1, p23c)

  

  证明2:《杂阿含经》(大二六四)中,释尊说:

  

  比丘!此是何等业报,得如是威德自在耶?此是三种业报。云何为三?一者、布施,二者、调伏,三者、修道。(T2, p68a)

  

  证明3:《中阿含•牛粪喻经》(六一)中,释尊说:

  

  比丘!我(剎利顶生王)复作此念:是三业果,为三业报,令我今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一者布施,二者调御,三者守护。(T1, p496c)

  

  【例2】释尊的前世,曾作大梵王、作帝释三十六次、作转…

《《阿含经》的菩萨道──兼论《般若经》的出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