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的菩薩道──兼論《般若經》的出現

  佛學論文選集

  

  

《阿含經》的菩薩道

  

──兼論《般若經》的出現

  

  

林崇安(2004)

  一、前言

  二、《阿含經》的菩薩前五度

  叁、《阿含經》的菩薩般若度

  四、《般若經》的出現

  五、結語:印度前後期菩薩道的開展

  

  一、前言

  

  釋尊在《阿含經》中的開示,是以聲聞道爲主,兼及菩薩道。每當釋尊提及自己「往昔如何如何修行」時,便是在教導菩薩行。這些教導散見于《阿含經》中,其內容不外是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和般若等六度(六波羅蜜)。以下引《阿含經》的明文來說明釋尊累世如何積聚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文中特別指出,前五度之重要是在于熏習出禀性仁慈的大悲心或佛種,此爲菩薩道之前段所必須先完成者,菩薩道之後段則是爲了「速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多行空」,此時以般若度爲主修,依此超越「梵世法」。在後者的需求下,佛滅五百年起印度便有《般若經》的大量出現。

  

  二、《阿含經》的前五度

  

  在《阿含經》中,釋尊很善巧地談到自己的前世,一方面說明因果之不虛,一方面暗示菩薩道的尊貴與不易。以下先引經說明釋尊前世,具體實踐布施、淨戒、安忍、精進和靜慮等前五度的實例,如此經由累世的積聚福德資糧,才播下大悲的菩薩種子,成爲具種性者。

  

  (一)以長者、尊師的身份積福

  

  【例1】釋尊的前世,曾是名爲「隨藍」的大長者,以在家的身份廣行布施以培養大悲心並積聚福德資糧。

  證明:《中阿含•須達哆經》(一五五)中,釋尊說:

  

  昔過去時有梵志大長者,名曰隨藍,極大富樂,資財無量,封戶食邑多諸珍寶,畜牧産業不可稱計,彼行布施其像如是:八萬四千金缽盛滿碎銀,行如是大施;八萬四千銀缽盛滿碎金,行如是大施;八萬四千金缽盛滿碎金,行如是大施;八萬四千銀缽盛滿碎銀,行如是大施;八萬四千象,莊校嚴飾,白絡覆上,行如是大施;八萬四千馬,莊校嚴飾,白絡金合霏那,行如是大施;八萬四千牛,衣繩衣覆,[殼幾+牛]之皆得一斛乳汁,行如是大施;八萬四千女,姿容端正,睹者歡悅,衆寶璎珞,嚴飾具足,行如是大施,況複其余食啖含消?…昔時梵志大長者名隨藍者,謂異人耶?莫作斯念!所以者何?當知卽是我也。(T1, p678a)

  

  【例2】釋尊的前世,曾是名爲「阿蘭那」的大長者,以尊師的身份教導無量百千弟子,說梵世法。諸弟子中有具足奉行者,命終生梵天中。阿蘭那自己更修增上慈,命終生晃昱天中。釋尊此世用前五度來積福,特別是修習四靜慮。

  證明:《中阿含•阿蘭那經》(一六○)中,釋尊說:

  

  比丘!拘牢婆王有梵志,名阿蘭那大長者,爲父母所舉,受生清淨,乃至七世父母不絕種族,生生無惡,博聞總持,誦過四典經,深達因、緣、正、文、戲五句說。比丘!梵志阿蘭那有無量百千摩納磨,梵志阿蘭那爲無量百千摩納磨住一無事處,教學經書。…于是,梵志阿蘭那則于後時剃除須發,著袈裟衣,至信、舍家、無家、學道。彼若幹國衆多摩納磨亦剃除須發,著袈裟衣,至信、舍家、無家,從彼尊師梵志阿蘭那出家學道,是爲尊師阿蘭那,是爲尊師阿蘭那弟子名號生也。爾時,尊師阿蘭那爲弟子說法:『諸摩納磨!甚奇!甚奇!人命極少,要至後世,應作善事,應行梵行,生無不死,然今世人于法行、于義行、于善行、于妙行,無爲無求。』…複次,尊師阿蘭那爲弟子說法:『摩納磨!我于世斷除貪伺,心無有诤,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我于貪伺淨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我于世斷疑度惑,于諸善法無有猶豫,我于疑惑淨除其心。摩納磨!汝等于世亦當斷除貪伺,心無有诤,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汝于貪伺淨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汝于世斷疑度惑,于諸善法無有猶豫。…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舍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尊師阿蘭那爲弟子說法。複次,尊師阿蘭那爲弟子說梵世法。(a)若尊師阿蘭那爲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終已,或生四王天,或生叁十叁天,或生[火*佥]摩天,或生兜瑟哆天,或生化樂天,或生他化樂天。(b)若尊師阿蘭那爲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設有具足奉行法者,修四梵室,舍離于欲,彼命終已,得生梵天。…尊師阿蘭那則于後時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尊師阿蘭那及諸弟子學道不虛,得大果報。比丘!于意雲何?昔時尊師阿蘭那者謂異人耶?莫作斯念!所以者何?比丘!當知卽是我也。(T1, p684a)

  

  【例3】釋尊的前世,又曾是名爲「善眼」的大師,得如意足,教導無量百千弟子,說梵世法。諸弟子中有具足奉行者,命終生梵天中。善眼大師自己更修增上慈,命終生晃昱天中。釋尊此世也用前五度來積福,特別是修習四靜慮,並達成慈無量心

  證明:《中阿含•七日經》(八)中,釋尊說:

  

  比丘!昔有大師名曰善眼,爲外道仙人之所師宗,舍離欲愛,得如意足。善眼大師有無量百千弟子,善眼大師爲諸弟子說梵世法。(a)若善眼大師爲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終已,或生四王天,或生叁十叁天,或生焰摩天,或生兜率哆天,或生化樂天,或生他化樂天。(b)若善眼大師爲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設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舍離于欲,彼命終已,得生梵天。……彼時善眼大師則于後時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善眼大師及諸弟子學道不虛,得大果報。諸比丘!于意雲何?昔善眼大師爲外道仙人之所師宗,舍離欲愛,得如意足者,汝謂異人耶?莫作斯念!當知即是我也。(T1, p429b)

  

  【例4】釋尊的前世,曾是名爲「大典尊」的大臣,善理國事,後修四無量,剃除須發,服叁法衣,舍家修道。有七國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及四十夫人,如是展轉,有八萬四千人同時出家,從大典尊遊行諸國,廣弘道化,多所饒益。釋尊此世也用前五度來積福,特別是修習四靜慮,並達成慈無量心

  證明:《長阿含•典尊經》(叁)中,梵王告諸天衆說:

  

  大典尊理七國事,無不成辦。時,國內有七大居士,典尊亦爲處分家事,又能教授七百梵志諷誦經典。七王敬視大典尊相,猶如神明,國七居士視如大王,七百梵志視如梵天。… 時,大典尊于彼城東造閑靜室,于夏四月,卽于彼止,修四無量,… 時,大典尊還詣七王白言:大王!唯願垂神善理國事,今我意欲出家離世,法服修道。所以者何?我親于梵童子聞說臭穢,心甚惡之。若在家者,無由得除。…過七日已,時大典尊卽剃除須發,服叁法衣,舍家而去。時,七國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及四十夫人,如是展轉,有八萬四千人同時出家,從大典尊。時,大典尊與諸大衆遊行諸國,廣弘道化,多所饒益。」

  爾時,梵王告諸天衆曰:「時,典尊大臣豈異人乎?莫造斯觀,今釋迦文佛卽其身也。」(T1, p33c)

  

  (二)以轉輪聖王的身份積福

  

  【例1】菩薩爲了有效地積福必須多生作轉輪王並修梵行,要成爲轉輪王必須前世就積聚了叁福業事或叁種善本:a布施,b持戒(調禦),c禅思(修道、守護)等福德資糧。《集異門足論》說:

  

  叁福業事者,一施類福業事、二戒類福業事、叁修類福業事。…施類者,謂施主布施諸沙門、婆羅門、貧窮苦行道行乞者,飲食、湯藥、衣服、華鬘、塗散等香,房舍、臥具、燈燭等物,是名施類。…戒類者,謂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妄語、離飲窣羅、迷麗耶、末陀放逸處酒,是名戒類。…修類者,謂慈、悲、喜、舍四無量,是名修類。(T26, p385c)

  證明1:《長阿含經》中,釋尊說:

  

  爾時,佛告阿難:「時(大善見)王自念:我本積何功德?修何善本?今獲果報,巍巍如是。複自思念:以叁因緣,致此福報。何謂叁?一曰布施,二曰持戒,叁曰禅思,以是因緣,今獲大報。」(T1, p23c)

  

  證明2:《雜阿含經》(大二六四)中,釋尊說:

  

  比丘!此是何等業報,得如是威德自在耶?此是叁種業報。雲何爲叁?一者、布施,二者、調伏,叁者、修道。(T2, p68a)

  

  證明3:《中阿含•牛糞喻經》(六一)中,釋尊說:

  

  比丘!我(剎利頂生王)複作此念:是叁業果,爲叁業報,令我今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一者布施,二者調禦,叁者守護。(T1, p496c)

  

  【例2】釋尊的前世,曾作大梵王、作帝釋叁十六次、作轉…

《《阿含經》的菩薩道──兼論《般若經》的出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