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经文的厘正初探▪P3

  ..续本文上一页之乐。

  (d)那提迦!天亦不得如是像类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不求之乐、不苦之乐。唯有我得如是像类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不求之乐、不苦之乐,于何彼彼所起利乐,若味、若求?」

   (印一三三四三)(光九九四)(大一二五○)(内九七○)【增五,30】

  说明:依据(B)比对前后经文,可以看出(a)和(b)二段经文不一致,今依据(D)南传巴利藏中增支部内容相当之经【增五,30】,(a)应厘正为:

  (a)那提迦!若于如来,如是[不]得出要、远离、寂灭、等正觉乐者,则于彼彼所起利乐,若味、若求。

  本例是属于「误译类」,内容译反了,当然也有可能是抄刻之误。

  经文例十二

  佛告摩诃男:善逝大师,善逝大师者,圣弟子所说,口说善逝,而心正念、直见,悉入善逝正法律,正法律者,圣弟子所说,口说正法,发心正念、直见,悉入正法善向僧,善向僧者,圣弟子所说,口说善向,发心正念、直见,悉入善向。

   (印一三二七六)(光九二八)(大九三六)(内九○四)【S预流24】

  说明:此处各版本标点不清,今先分出段落,并依据(B)比对前后经文以及参考(D)南传巴利藏【S预流24】的经文,给予厘正如下:

  (a)佛告摩诃男:「善逝大师、善逝大师」者,圣弟子所说,口说善逝,而心正念、直见,悉入善逝。

  (b)「正法律、正法律」者,圣弟子所说,口说正法,[而]心正念、直见,悉入正法。

  (c)「善向僧、善向僧」者,圣弟子所说,口说善向,[而]心正念、直见,悉入善向。

  以上三个实例也是属于标点不清或译文有误的一类。

  经文例十三(含二篇经文)

  (1a)尔时,世尊告余五比丘:「色非有我。若色有我者,于色不应病、苦生;亦不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1b)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2a)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

  (2b)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2c)「比丘!若无常者,是苦耶?」

  (2d)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2e)「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2f)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2g)「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3a)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实观察。

  (3b)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印一四六)(光八○)(大三四)(内七九)【S59】

  接着下一篇经之经文:

  (4a)尔时,世尊知彼心中所念而为教诫:「比丘!此心,此意,此识:当思惟此、莫思惟此,断此欲、断此色,身作证具足住。

  (4b)[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5a)比丘!宁有色若常、不变易、正住不?」

  (5b)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5c)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无常、[变易]之法,厌、离欲、灭、寂、没。如是色从本以来,一切无常、苦、变易法。如是知已,缘彼色生诸漏、害、炽然、忧恼,皆悉断灭。断灭已无所着,无所着已安乐住,安乐住已得般涅槃。

  (5d)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印一四七)(光八一)(大三五)(内八○)

  说明:经由比照前后二篇经文可以看出,第二篇经文要补入(4b):[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另一方面,依据南传巴利藏【S59】的经义,第一篇经文的(1a)要厘正为:

  (1a)尔时,世尊告余五比丘:「色非有我。若色有我者,于色不应病、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不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本例是应用(B)比照前后经文和(D)依据南传巴利藏内容相当之经来补足并厘正经文。

  经文例十四(含二篇经文)

  (1)迦叶氏白佛言:「时世尊于崩伽阇聚落、崩伽耆林中,为诸比丘说戒相应法,赞叹是戒。我尔时于世尊所,心得不忍、不欢喜,心不欣乐而作是言:是沙门极制是戒,赞叹是戒。世尊!我今日自知罪悔、自见罪悔,唯愿世尊!受我悔过,哀愍故!」

  (2)佛告迦叶氏:「汝自知悔:愚痴、不善、不辨,闻我为诸比丘说戒相应法,赞叹制戒,而于我所不忍、不喜,心不欣乐而作是言:是沙门极制是戒,极叹是戒。汝今迦叶!自知悔、自见悔已,于未来世律仪戒生,[我今受汝],哀愍故。

  (3)迦叶氏!如是悔者,善法增长,终不退减。所以者何?若有自知罪、自见罪而悔过者,于未来世律仪戒生,善法增长,不退减故。

  (4a)正使迦叶!为上座[长老]者,不欲学戒、不重于戒、不叹制戒,如是比丘!我不赞叹。所以者何?若大师[赞叹彼]者,余人则复与相习近、恭敬、亲重;若余人与相习近、亲重者,则与同见,同彼所作;同彼所作者,长夜当得不饶益苦。是故,我于彼长老,初不赞叹,以其初始不乐学戒故。

  (4b)如长老,中年、少年,亦如是。

  (5a)若是上座长老,初始重于戒学,赞叹制戒,如是长老我所赞叹,以其初始乐[学戒]故。大师所赞叹者,余人亦当与相习近、亲重,同其所见;同其所见故,于未来世,彼当长夜以义饶益。是故,于彼长老比丘,常当赞叹,以初始乐学戒故。

  (5b)中年、少年,亦复如是。」

   (印一一二一)(光八四二)(大八三○)(内六一九)【增三90】

  接着下一篇经之经文:

  (6a)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诸上座长老比丘,初始不乐学戒,不重于戒,见余比丘初乐学戒、重于戒、赞叹制戒者,彼亦不随时赞叹。我于此等比丘所,亦不赞叹,以其初始不乐学戒故。所以者何?若大师赞叹彼者,余人当复习近、亲重,同其所见;以同其所见故,长夜当受不饶益苦。是故,我于[彼长老 ,初不赞叹,以其初始不乐学戒故。]

  (6b)中年、少年,亦复如是。

  (7)乐学戒者,如前说。」

  (印一一二二)(光八四三)(大八三一)(内六二○)

  说明:经由比照前后二经文可以看出,第一篇经文的(4a-b)与(5a-b)相互对应,前者是流转门,后者是还灭门。第二篇经文的(6a-b)是流转门,与第一篇经文的(4a-b)相当,旧经文今已厘正。第二篇经文的(7)是还灭门与第一篇经文的(5a-b)相当,只是以省略文出现。另一方面,此中经文的厘正也参考了南传巴利藏【增三,90】的经文。本例是应用(A)「经型」、(B)比照前后经文,和(D)依据南传巴利藏内容相当之经来补足和厘正。

  经文例十五

  (a)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众生所有众苦种种差别?此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转,若彼取灭无余,众苦则灭。彼所乘苦灭道迹如实知,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取灭。

  (b)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转?思量彼取爱因、爱集、爱生、爱转,彼爱永灭无余,取亦随灭。彼所乘取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爱灭。

  (c)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则思量彼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转?知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彼受永灭无余,则爱灭。彼所乘爱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受灭。

  (d)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知彼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触永灭无余,则受灭。彼所乘触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触灭]。

  (e)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当知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转,彼六入处[永灭无余],则触灭。彼所乘六入处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六入处灭]。

  (f)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六入处何因、何集、何生、何转?知彼六入处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转,名色永灭无余,则六入处灭。彼所乘名色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名色灭。

  (g)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转?知彼名色识因、识集、识生、识转,彼识永灭无余,则名色灭。彼所乘识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识灭。

  (印四七三)(光三三○)(大二九二)(内二五一)【S51】

  说明:此处已依据(B)比对前后经文以及(D)南传巴利藏【S51】的经文给予厘正。

  经文例十六

  (1)「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他无因作?」

  (2)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

  (3)复问:「彼识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非他无因作?」

  (4)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识缘名色]生。」

  (5)尊者舍利弗复问尊者摩诃拘絺罗:「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而今复言[识缘名色],此义云何?」

  (6)尊者摩诃拘絺罗答言:「今当说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印四六九)(光三二六)(…

《《杂阿含经》经文的厘正初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