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樂。
(d)那提迦!天亦不得如是像類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唯有我得如是像類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于何彼彼所起利樂,若味、若求?」
(印一叁叁四叁)(光九九四)(大一二五○)(內九七○)【增五,30】
說明:依據(B)比對前後經文,可以看出(a)和(b)二段經文不一致,今依據(D)南傳巴利藏中增支部內容相當之經【增五,30】,(a)應厘正爲:
(a)那提迦!若于如來,如是[不]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者,則于彼彼所起利樂,若味、若求。
本例是屬于「誤譯類」,內容譯反了,當然也有可能是抄刻之誤。
經文例十二
佛告摩诃男:善逝大師,善逝大師者,聖弟子所說,口說善逝,而心正念、直見,悉入善逝正法律,正法律者,聖弟子所說,口說正法,發心正念、直見,悉入正法善向僧,善向僧者,聖弟子所說,口說善向,發心正念、直見,悉入善向。
(印一叁二七六)(光九二八)(大九叁六)(內九○四)【S預流24】
說明:此處各版本標點不清,今先分出段落,並依據(B)比對前後經文以及參考(D)南傳巴利藏【S預流24】的經文,給予厘正如下:
(a)佛告摩诃男:「善逝大師、善逝大師」者,聖弟子所說,口說善逝,而心正念、直見,悉入善逝。
(b)「正法律、正法律」者,聖弟子所說,口說正法,[而]心正念、直見,悉入正法。
(c)「善向僧、善向僧」者,聖弟子所說,口說善向,[而]心正念、直見,悉入善向。
以上叁個實例也是屬于標點不清或譯文有誤的一類。
經文例十叁(含二篇經文)
(1a)爾時,世尊告余五比丘:「色非有我。若色有我者,于色不應病、苦生;亦不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1b)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2a)比丘!于意雲何?色爲是常、爲無常耶?」
(2b)比丘白佛:「無常,世尊!」
(2c)「比丘!若無常者,是苦耶?」
(2d)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2e)「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甯于中見是我、異我、相在不?」
(2f)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2g)「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3a)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實觀察。
(3b)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印一四六)(光八○)(大叁四)(內七九)【S59】
接著下一篇經之經文:
(4a)爾時,世尊知彼心中所念而爲教誡:「比丘!此心,此意,此識:當思惟此、莫思惟此,斷此欲、斷此色,身作證具足住。
(4b)[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5a)比丘!甯有色若常、不變易、正住不?」
(5b)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5c)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無常、[變易]之法,厭、離欲、滅、寂、沒。如是色從本以來,一切無常、苦、變易法。如是知已,緣彼色生諸漏、害、熾然、憂惱,皆悉斷滅。斷滅已無所著,無所著已安樂住,安樂住已得般涅槃。
(5d)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印一四七)(光八一)(大叁五)(內八○)
說明:經由比照前後二篇經文可以看出,第二篇經文要補入(4b):[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另一方面,依據南傳巴利藏【S59】的經義,第一篇經文的(1a)要厘正爲:
(1a)爾時,世尊告余五比丘:「色非有我。若色有我者,于色不應病、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不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本例是應用(B)比照前後經文和(D)依據南傳巴利藏內容相當之經來補足並厘正經文。
經文例十四(含二篇經文)
(1)迦葉氏白佛言:「時世尊于崩伽阇聚落、崩伽耆林中,爲諸比丘說戒相應法,贊歎是戒。我爾時于世尊所,心得不忍、不歡喜,心不欣樂而作是言:是沙門極製是戒,贊歎是戒。世尊!我今日自知罪悔、自見罪悔,唯願世尊!受我悔過,哀愍故!」
(2)佛告迦葉氏:「汝自知悔:愚癡、不善、不辨,聞我爲諸比丘說戒相應法,贊歎製戒,而于我所不忍、不喜,心不欣樂而作是言:是沙門極製是戒,極歎是戒。汝今迦葉!自知悔、自見悔已,于未來世律儀戒生,[我今受汝],哀愍故。
(3)迦葉氏!如是悔者,善法增長,終不退減。所以者何?若有自知罪、自見罪而悔過者,于未來世律儀戒生,善法增長,不退減故。
(4a)正使迦葉!爲上座[長老]者,不欲學戒、不重于戒、不歎製戒,如是比丘!我不贊歎。所以者何?若大師[贊歎彼]者,余人則複與相習近、恭敬、親重;若余人與相習近、親重者,則與同見,同彼所作;同彼所作者,長夜當得不饒益苦。是故,我于彼長老,初不贊歎,以其初始不樂學戒故。
(4b)如長老,中年、少年,亦如是。
(5a)若是上座長老,初始重于戒學,贊歎製戒,如是長老我所贊歎,以其初始樂[學戒]故。大師所贊歎者,余人亦當與相習近、親重,同其所見;同其所見故,于未來世,彼當長夜以義饒益。是故,于彼長老比丘,常當贊歎,以初始樂學戒故。
(5b)中年、少年,亦複如是。」
(印一一二一)(光八四二)(大八叁○)(內六一九)【增叁90】
接著下一篇經之經文:
(6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上座長老比丘,初始不樂學戒,不重于戒,見余比丘初樂學戒、重于戒、贊歎製戒者,彼亦不隨時贊歎。我于此等比丘所,亦不贊歎,以其初始不樂學戒故。所以者何?若大師贊歎彼者,余人當複習近、親重,同其所見;以同其所見故,長夜當受不饒益苦。是故,我于[彼長老 ,初不贊歎,以其初始不樂學戒故。]
(6b)中年、少年,亦複如是。
(7)樂學戒者,如前說。」
(印一一二二)(光八四叁)(大八叁一)(內六二○)
說明:經由比照前後二經文可以看出,第一篇經文的(4a-b)與(5a-b)相互對應,前者是流轉門,後者是還滅門。第二篇經文的(6a-b)是流轉門,與第一篇經文的(4a-b)相當,舊經文今已厘正。第二篇經文的(7)是還滅門與第一篇經文的(5a-b)相當,只是以省略文出現。另一方面,此中經文的厘正也參考了南傳巴利藏【增叁,90】的經文。本例是應用(A)「經型」、(B)比照前後經文,和(D)依據南傳巴利藏內容相當之經來補足和厘正。
經文例十五
(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雲何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衆生所有衆苦種種差別?此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轉]?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轉,若彼取滅無余,衆苦則滅。彼所乘苦滅道迹如實知,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取滅。
(b)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轉?思量彼取愛因、愛集、愛生、愛轉,彼愛永滅無余,取亦隨滅。彼所乘取滅道迹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愛滅。
(c)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則思量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彼受永滅無余,則愛滅。彼所乘愛滅道迹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受滅。
(d)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觸永滅無余,則受滅。彼所乘觸滅道迹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觸滅]。
(e)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當知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轉,彼六入處[永滅無余],則觸滅。彼所乘六入處滅道迹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六入處滅]。
(f)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六入處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六入處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轉,名色永滅無余,則六入處滅。彼所乘名色滅道迹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名色滅。
(g)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名色識因、識集、識生、識轉,彼識永滅無余,則名色滅。彼所乘識滅道迹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識滅。
(印四七叁)(光叁叁○)(大二九二)(內二五一)【S51】
說明:此處已依據(B)比對前後經文以及(D)南傳巴利藏【S51】的經文給予厘正。
經文例十六
(1)「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爲自作?爲他作?爲自他作?爲非自他無因作?」
(2)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
(3)複問:「彼識爲自作?爲他作?爲自他作?爲非自非他無因作?」
(4)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識緣名色]生。」
(5)尊者舍利弗複問尊者摩诃拘絺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複言[識緣名色],此義雲何?」
(6)尊者摩诃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叁蘆,立于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複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印四六九)(光叁二六)(…
《《雜阿含經》經文的厘正初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