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比较不同的南传内观禅修法门(林崇安编译)▪P6

  ..续本文上一页食生色法

  1﹒ 身体的四部分,即胃中物、粪、脓和尿,只由时节所产生。因此,刚吃下的食物还在胃里时,只含有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在业生命根九支极微中,由「业生消化热力」之火界的帮助下,这些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里的食素,可制造许多代的食素八支极微。这些是食生极微,它们遍布六根。一天里所吃的食物可制造食素八支极微多达七天,天人的食物则可制造多达一个或两个月。一天里所吃的食物也可在「业生消化热力」的帮助下,在接下来的七天里支持业生极微、心生极微与时节生极微里的食素。

  2. 为了辨识这些,你可在用餐的时候禅修。你可辨识到食生极微从嘴、喉、胃和肠散布到全身。先辨识在嘴、喉、胃和肠里刚吃下食物的四界,并且辨识在那里的极微。继续辨识食物中这些极微的食素,一直到在「业生消化热力」的帮助下,制造散布到全身的新极微。

  3. 或者在用餐后禅修以观察这些。次第地培养起专注力之后,你可辨识胃或肠里刚吃下食物的四界。继续辨识食物中食素八支极微里的食素,一直到在「业生消化热力」的帮助下,制造散布到全身的食生食素八支极微。辨识这些极微是非透明的。然后分析它们并辨识其内的八种色法。

  4. 培养专注力,而后辨识这些「食生食素八支极微」散布到身体并到达眼睛。在眼睛里,辨识这些极微里的八种色法,并且注意这些极微里的食素是食生食素。当这食生食素遇到眼十支极微里的食素时,它能帮助眼十支极微里的业生食素制造四或五代的极微。能制造多少代,则有赖于业生食素和食生食素二者的强度。又在这四或五代的极微里,有时节(火界)存在。这时节在「住」时又能制造许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要试着辨识这些。

  5. 也要试着辨识「身十支极微」和「性根十支极微」里的食素,在食生食素的帮助下,能够制造四或五代的食生食素八支极微。这许多代新极微里的火界(时节)都能再制造更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

  6. 眼睛里每一粒「心生食素八支极微」中有食素。当这心生食素在食生食素的帮助下,能制造二或三代的「食生食素八支极微」。这些极微里的火界(时节)也能制造许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

  7. 寂止、内观、道心或果心的心,能在身内制造许多代的「心生食素八支极微」。这些极微中的火界能在体内、体外制造「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在这些心生极微和时节生极微里色法的颜色很亮,这就是光。

  8. 如同前述在眼睛里,在每一粒由时节(火界)所生的「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里都有食素,不管它是由业生火界、心生火界、时节生火界或食生火界所制造的。这些「时节生食素」在「食生食素」的帮助下,能再制造十至十二代的极微。

  9. 又这些「食生食素八支极微」里的火界(时节)也能制造许多「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

  10. 前面已经解释了从所吃的食物制造「食生食素八支极微」并且散布到眼睛的方法。这些极微里的食素称做「食生食素」。当先前一粒「食生食素八支极微」的食生食素,在后一粒「食生食素八支极微」里的食生食素帮助下,能制造许多代或几代新极微。这有赖于食物的品质和消化之火界的力量。这些食生食素八支极微里也有火界(时节),并且这时节能够制造许多新的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里也有火界(时节),并且能制造许多新的时节生食素八支极微。

  11. 时节和食素只有在「住」时才能如前所述地制造新的极微。在制造极微时,不论是二、三、十或十二代,最后一代里的时节与食素,不能够制造新的时节生极微与食生极微。

  

  

  阿姜摩诃布瓦的方法

  

  《森林佛法》摘要

  

  1. 「戒」是对个人身体与语言行为的「外逸」行为给予限制,而对这些行为与其结果负责的是「心」。

  2. 所有的业处(禅修的主题与方法)都是为了控制心的「外逸」,不受业处控制的心,于生活中容易生起「外逸」。

  3. 用来守护心的法,就称为「业处」。它们包括:(1)十遍(2)十不净(3)十随念(内含佛随念、入出息随念等)(4)四梵住(5)一想(食厌想)(6)一分别(四界分别观)(7)四无色。共有四十种业处,以适合不同根性的人。

  4. 们在此将考虑一些常用且令人满意的几种方法,包括︰

  (1)察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含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等等。最初部份称作「五业处」。

  (2)审察佛、法、僧。

  (3)入出息念(觉知呼吸的入与出)。

  5. 无论采用那一种方法,都要适合一个人的个性,每人的个性不同,规定每人只能使用一种业处,反而会成为一些人的障碍,使这些人不能获得所应获得的。

  6. 当一个人发现某种禅修适合自己的个性,就要下定决心练习,先做「预习覆诵」,例如以心默念「头发」,而不是用口大声念,同时要使注意力摆在头发上。如果默念无法使心专注,就将「预习覆诵」以唱诵的方式重复,借着声音来抓住心,使心平静。一定要继续做预习覆诵,直到心平静下来才可停止。无论使用何种预习覆诵的方法,都要保持对业处的觉知。以前述的头发为例,要保持对「头发」的觉知。

  7. 如果以「佛」、「法」、「僧」之一做预习覆诵,就要把对它的理解单独摆在心中。不像其他的业处,此处要覆诵「佛」(或「法」、「僧」),使它一直与心接触,保持在那儿一直到这预习覆诵「佛」的人与能知之心(觉知者)合而为一。如果一个人的个性适合用「法」或「僧」做预习覆诵,就覆诵它使与心接触,并维持在那儿一直到与心合而为一,这是与「佛」的业处用相同的方式。

  8. 培养觉知呼吸的方法,是以呼吸为心的对象,重点在于觉知并正念于呼吸的入与出。觉知呼吸时,首先要专注在鼻子或上腭处呼吸的感觉;因为这是呼吸的接触处,可以用它做为集中注意的标记点。如此练到熟练时,呼吸变得愈来愈细,会渐渐了解呼吸的接触性质,一直到觉得呼吸似乎是位于胸部中心或心窝。此后,祇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此处,不再去觉知鼻端或上腭,也不随着呼吸入出。

  9. 注意呼吸时,也可以一边呼吸,一边默念「佛」「陀」作为预习覆诵来监督入出息,以辅助「觉知者」,并使「觉知者」对呼吸很清晰;然后,心对呼吸就愈来愈清晰。

  10. 当一个人达到最细的呼吸,内心将是明亮、清凉、宁静、快乐,并且知道自心,不受任何干扰的影响。即使最后呼吸消失了,也没有焦虑,因为内心已放下负担,知道只有单独的一个心,换句话说,这就是一境性。

  11. 藉由上述业处的预习覆诵,以正念控制心,一个人渐渐能够驾御心的「外逸」,宁静与快乐将生起、增长。

  12. 禅修练习的真正目的是带来内心的宁静,一个人如果无法用预习的方法宁静内心,就要用诱导的方式驯服它。换句话说,要用智慧来寻找并检查出哪些事物让心执着,依智慧的善巧找一个方法来鞭策桀骜不驯的心,直到驯伏于智慧,并使心接受有关执着事物的真相,而后心不再散乱、不安,进入一个宁静的状态。这就像一只「外逸」的动物必须经由不断的调伏,才能顺乎主人的意愿。

  13. 下面的譬喻可能有助于说明这方法。在一个仅有少许树木的地方,每棵树单独地生长,如果一个人要砍倒任何一棵,他可照己意,在想要的方向倒下,而后可依己意毫无困难地使用它。

  14. 然而,如果他要砍丛林的树木,那儿它的树枝与其他树木及枝藤缠绕在一起,他发现不易砍倒,也不易在自己希望的方向倒下。所以伐木者必须运用智慧,小心检查有那些东西缠着树木,然后砍掉这些枝藤,最后照他想要的方向倒下并且毫无困难地使用它。

  15. 我们与这两棵树木有相似的个性。有些人的环境没有很多的负担来分他们的心,他们祇要用预习覆诵「佛」、「法」或「僧」的禅修方法,心就能够宁静、安详,进入定的境界,由此作为发展智慧的基础,且很容易进步──这种方式称为「以定发展慧」。

  16. 但是,另有一类人的环境有许多负担,承受较大的压力;他们的个性喜欢东想西想。如果他们使用前述的预习方法训练自己,不能让心进入定的宁静状态,因此必须小心地以智慧检查原因,要用智慧来切断造成他们分心的根本原因。

  17. 当智慧对心所执着的事物经过挑剔、检视,智慧所发现的就胜过心所了知的,因而心将从此进入宁静的状态,而获得定。这类的人必须借着智慧,才能使心获得定,这种方式称为「以慧发展定」。透过智慧的运用而稳定地发展定之后,这定又会成为更高层次智慧的基础。这后面的阶段又符合于「以定发展慧」的原则。

  18. 一个人若想要训练心,使其善巧,并且想知道什么东西是烦恼的背后主谋,就不可让心执着于研习佛法,过度到变成烦恼。但他也不可放弃研习佛法,因为这也有违佛陀的教导。换句话说,一个人练习禅修培养定时,不要让心紧紧抓住由研究所学习的东西,否则会生起过去与未来的念头,此时一个人应让心安住于现在,也就是他唯一要关心的是当下正在做的事。

  19. 总之,如果心可经由预习覆诵于对象而获得宁静,就应继续使用那种方法。但是,如果祇能借着运用智慧,以各种善巧方法克服困难,才能获得宁静,那么就应该运用智慧,以协助获得宁静。这两种训练方式(以定发展慧与以慧发展定)的成果,就是定与慧的开展。

  20. 就名称与性质而言,定是「宁静」。定有三种,第一剎那定:心能短期间保持平静不动,然后就出定;第二近行定:与剎那定类似,但较持久,而后出定。第三种安止定:此定微细、坚定、不动,可持续长时间,并可以随心所欲地维持在定中或出定。

  21.在此,站在「森林佛法…

《比较不同的南传内观禅修法门(林崇安编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