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食生色法
1﹒ 身體的四部分,即胃中物、糞、膿和尿,只由時節所産生。因此,剛吃下的食物還在胃裏時,只含有時節生食素八支極微。在業生命根九支極微中,由「業生消化熱力」之火界的幫助下,這些時節生食素八支極微裏的食素,可製造許多代的食素八支極微。這些是食生極微,它們遍布六根。一天裏所吃的食物可製造食素八支極微多達七天,天人的食物則可製造多達一個或兩個月。一天裏所吃的食物也可在「業生消化熱力」的幫助下,在接下來的七天裏支持業生極微、心生極微與時節生極微裏的食素。
2. 爲了辨識這些,你可在用餐的時候禅修。你可辨識到食生極微從嘴、喉、胃和腸散布到全身。先辨識在嘴、喉、胃和腸裏剛吃下食物的四界,並且辨識在那裏的極微。繼續辨識食物中這些極微的食素,一直到在「業生消化熱力」的幫助下,製造散布到全身的新極微。
3. 或者在用餐後禅修以觀察這些。次第地培養起專注力之後,你可辨識胃或腸裏剛吃下食物的四界。繼續辨識食物中食素八支極微裏的食素,一直到在「業生消化熱力」的幫助下,製造散布到全身的食生食素八支極微。辨識這些極微是非透明的。然後分析它們並辨識其內的八種色法。
4. 培養專注力,而後辨識這些「食生食素八支極微」散布到身體並到達眼睛。在眼睛裏,辨識這些極微裏的八種色法,並且注意這些極微裏的食素是食生食素。當這食生食素遇到眼十支極微裏的食素時,它能幫助眼十支極微裏的業生食素製造四或五代的極微。能製造多少代,則有賴于業生食素和食生食素二者的強度。又在這四或五代的極微裏,有時節(火界)存在。這時節在「住」時又能製造許多代的「時節生食素八支極微」。要試著辨識這些。
5. 也要試著辨識「身十支極微」和「性根十支極微」裏的食素,在食生食素的幫助下,能夠製造四或五代的食生食素八支極微。這許多代新極微裏的火界(時節)都能再製造更多代的時節生食素八支極微。
6. 眼睛裏每一粒「心生食素八支極微」中有食素。當這心生食素在食生食素的幫助下,能製造二或叁代的「食生食素八支極微」。這些極微裏的火界(時節)也能製造許多代的「時節生食素八支極微」。
7. 寂止、內觀、道心或果心的心,能在身內製造許多代的「心生食素八支極微」。這些極微中的火界能在體內、體外製造「時節生食素八支極微」。在這些心生極微和時節生極微裏色法的顔色很亮,這就是光。
8. 如同前述在眼睛裏,在每一粒由時節(火界)所生的「時節生食素八支極微」裏都有食素,不管它是由業生火界、心生火界、時節生火界或食生火界所製造的。這些「時節生食素」在「食生食素」的幫助下,能再製造十至十二代的極微。
9. 又這些「食生食素八支極微」裏的火界(時節)也能製造許多「時節生食素八支極微」。
10. 前面已經解釋了從所吃的食物製造「食生食素八支極微」並且散布到眼睛的方法。這些極微裏的食素稱做「食生食素」。當先前一粒「食生食素八支極微」的食生食素,在後一粒「食生食素八支極微」裏的食生食素幫助下,能製造許多代或幾代新極微。這有賴于食物的品質和消化之火界的力量。這些食生食素八支極微裏也有火界(時節),並且這時節能夠製造許多新的時節生食素八支極微裏也有火界(時節),並且能製造許多新的時節生食素八支極微。
11. 時節和食素只有在「住」時才能如前所述地製造新的極微。在製造極微時,不論是二、叁、十或十二代,最後一代裏的時節與食素,不能夠製造新的時節生極微與食生極微。
阿姜摩诃布瓦的方法
《森林佛法》摘要
1. 「戒」是對個人身體與語言行爲的「外逸」行爲給予限製,而對這些行爲與其結果負責的是「心」。
2. 所有的業處(禅修的主題與方法)都是爲了控製心的「外逸」,不受業處控製的心,于生活中容易生起「外逸」。
3. 用來守護心的法,就稱爲「業處」。它們包括:(1)十遍(2)十不淨(3)十隨念(內含佛隨念、入出息隨念等)(4)四梵住(5)一想(食厭想)(6)一分別(四界分別觀)(7)四無色。共有四十種業處,以適合不同根性的人。
4. 們在此將考慮一些常用且令人滿意的幾種方法,包括︰
(1)察身體的叁十二個部分︰含頭發、體毛、指甲、牙齒、皮膚…等等。最初部份稱作「五業處」。
(2)審察佛、法、僧。
(3)入出息念(覺知呼吸的入與出)。
5. 無論采用那一種方法,都要適合一個人的個性,每人的個性不同,規定每人只能使用一種業處,反而會成爲一些人的障礙,使這些人不能獲得所應獲得的。
6. 當一個人發現某種禅修適合自己的個性,就要下定決心練習,先做「預習覆誦」,例如以心默念「頭發」,而不是用口大聲念,同時要使注意力擺在頭發上。如果默念無法使心專注,就將「預習覆誦」以唱誦的方式重複,借著聲音來抓住心,使心平靜。一定要繼續做預習覆誦,直到心平靜下來才可停止。無論使用何種預習覆誦的方法,都要保持對業處的覺知。以前述的頭發爲例,要保持對「頭發」的覺知。
7. 如果以「佛」、「法」、「僧」之一做預習覆誦,就要把對它的理解單獨擺在心中。不像其他的業處,此處要覆誦「佛」(或「法」、「僧」),使它一直與心接觸,保持在那兒一直到這預習覆誦「佛」的人與能知之心(覺知者)合而爲一。如果一個人的個性適合用「法」或「僧」做預習覆誦,就覆誦它使與心接觸,並維持在那兒一直到與心合而爲一,這是與「佛」的業處用相同的方式。
8. 培養覺知呼吸的方法,是以呼吸爲心的對象,重點在于覺知並正念于呼吸的入與出。覺知呼吸時,首先要專注在鼻子或上腭處呼吸的感覺;因爲這是呼吸的接觸處,可以用它做爲集中注意的標記點。如此練到熟練時,呼吸變得愈來愈細,會漸漸了解呼吸的接觸性質,一直到覺得呼吸似乎是位于胸部中心或心窩。此後,祇要將注意力集中于此處,不再去覺知鼻端或上腭,也不隨著呼吸入出。
9. 注意呼吸時,也可以一邊呼吸,一邊默念「佛」「陀」作爲預習覆誦來監督入出息,以輔助「覺知者」,並使「覺知者」對呼吸很清晰;然後,心對呼吸就愈來愈清晰。
10. 當一個人達到最細的呼吸,內心將是明亮、清涼、甯靜、快樂,並且知道自心,不受任何幹擾的影響。即使最後呼吸消失了,也沒有焦慮,因爲內心已放下負擔,知道只有單獨的一個心,換句話說,這就是一境性。
11. 藉由上述業處的預習覆誦,以正念控製心,一個人漸漸能夠駕禦心的「外逸」,甯靜與快樂將生起、增長。
12. 禅修練習的真正目的是帶來內心的甯靜,一個人如果無法用預習的方法甯靜內心,就要用誘導的方式馴服它。換句話說,要用智慧來尋找並檢查出哪些事物讓心執著,依智慧的善巧找一個方法來鞭策桀骜不馴的心,直到馴伏于智慧,並使心接受有關執著事物的真相,而後心不再散亂、不安,進入一個甯靜的狀態。這就像一只「外逸」的動物必須經由不斷的調伏,才能順乎主人的意願。
13. 下面的譬喻可能有助于說明這方法。在一個僅有少許樹木的地方,每棵樹單獨地生長,如果一個人要砍倒任何一棵,他可照己意,在想要的方向倒下,而後可依己意毫無困難地使用它。
14. 然而,如果他要砍叢林的樹木,那兒它的樹枝與其他樹木及枝藤纏繞在一起,他發現不易砍倒,也不易在自己希望的方向倒下。所以伐木者必須運用智慧,小心檢查有那些東西纏著樹木,然後砍掉這些枝藤,最後照他想要的方向倒下並且毫無困難地使用它。
15. 我們與這兩棵樹木有相似的個性。有些人的環境沒有很多的負擔來分他們的心,他們祇要用預習覆誦「佛」、「法」或「僧」的禅修方法,心就能夠甯靜、安詳,進入定的境界,由此作爲發展智慧的基礎,且很容易進步──這種方式稱爲「以定發展慧」。
16. 但是,另有一類人的環境有許多負擔,承受較大的壓力;他們的個性喜歡東想西想。如果他們使用前述的預習方法訓練自己,不能讓心進入定的甯靜狀態,因此必須小心地以智慧檢查原因,要用智慧來切斷造成他們分心的根本原因。
17. 當智慧對心所執著的事物經過挑剔、檢視,智慧所發現的就勝過心所了知的,因而心將從此進入甯靜的狀態,而獲得定。這類的人必須借著智慧,才能使心獲得定,這種方式稱爲「以慧發展定」。透過智慧的運用而穩定地發展定之後,這定又會成爲更高層次智慧的基礎。這後面的階段又符合于「以定發展慧」的原則。
18. 一個人若想要訓練心,使其善巧,並且想知道什麼東西是煩惱的背後主謀,就不可讓心執著于研習佛法,過度到變成煩惱。但他也不可放棄研習佛法,因爲這也有違佛陀的教導。換句話說,一個人練習禅修培養定時,不要讓心緊緊抓住由研究所學習的東西,否則會生起過去與未來的念頭,此時一個人應讓心安住于現在,也就是他唯一要關心的是當下正在做的事。
19. 總之,如果心可經由預習覆誦于對象而獲得甯靜,就應繼續使用那種方法。但是,如果祇能借著運用智慧,以各種善巧方法克服困難,才能獲得甯靜,那麼就應該運用智慧,以協助獲得甯靜。這兩種訓練方式(以定發展慧與以慧發展定)的成果,就是定與慧的開展。
20. 就名稱與性質而言,定是「甯靜」。定有叁種,第一剎那定:心能短期間保持平靜不動,然後就出定;第二近行定:與剎那定類似,但較持久,而後出定。第叁種安止定:此定微細、堅定、不動,可持續長時間,並可以隨心所欲地維持在定中或出定。
21.在此,站在「森林佛法…
《比較不同的南傳內觀禅修法門(林崇安編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