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比較不同的南傳內觀禅修法門(林崇安編譯)▪P7

  ..續本文上一頁」的立場,先簡略地討論一下「近行定」。在近行定中,內心進入甯靜狀態後,並不一直保持在這狀態,而是部份的心會退出來並知道與心相接觸到的不同事情。有時是一些與自己有關的事情,禅修者會看到「禅相」,這禅相有時好,有時不好。一般而言,初階段的禅相是與自己有關的事。如果他不小心,會惹來一些麻煩,因爲這種定中生起的禅相是變化萬千的。

  22. 有時在自己前面會出現自己死屍的影相、屍體腐爛、腫脹;有時則是別人的屍體;有時是骨架,或散骸;或是看到一具屍首被擡走。當出現這種「禅相」時,聰明的人會將它作爲一種「取相」進而變成「似相」,因爲這將導至定力更堅固以及智慧更深入有力。一位有能力保持離染、理性態度的人,能從這種禅相中獲益,面對它而培養出正念與智慧。但是有許多天性膽小而易受驚的人,近行定對這種人的心可能有所傷害,因爲這定有很多類,許多可怖的經驗可能會出現。例如,出現男人的影相,其體型、顔色、裝扮都很嚇人,呈現出執刀要砍人或吃人。

  23. 心中生起的取相是發展似相最適合的基礎。他要將似相的印象印入心中。如此將導入聖谛,例如屍體或部分身體的禅相,是苦谛。

  24. 當一個人熟悉于定後,就可以讓心跟隨外來的禅相並找出正發生什麼事情。這對于了解過去及未來的事件有價值。

  25. 若于近行定出現種種禅相,心要勇敢無懼,並于現象一出現即看出無常、苦、無我這叁相,那麼,它們就不會帶來麻煩。

  26. 至于外來的禅相,自己雖然不清楚禅相來自外在或出自自己;當一個人熟悉了來自自身的禅相時,就可以知道何者是外來禅相了。外來禅相常與許多不同的人、動物、餓鬼、天神有關,這時與他的定相連系,這些現象的出現,其時間的長短決定于該事件的狀況而定。有時一件事過去了,另一件繼續呈現,並不馬上結束,整幕情景有長有短。當這些現象消失,心出定後,可能處于這狀態已幾小時了。

  27. 然而,要知道在這定中出現這些禅相,並不是每人都出現。如果不會出現,無論內心專注多麼久,就是不出現禅相,這種人就是所謂的「以慧發展定」。他們即使內心進入甯靜與專注的狀態,無論有多久,都不會出現禅相,這是因爲智慧一直參與著定(一個人不斷地檢查定的狀態,這方式會有效地阻止各種禅相的出現)。

  28. 無論發展何種定,智慧永遠是重要的。當一個人出定時,必須以智慧審察四界與五蘊,因爲慧與定是法的一對,不可分離,因此如果定無法有效開展時,就必須用智慧協助它。

  29.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當出定時,一般人仍然渴望那種甯靜狀態,即使他已有足夠的甯靜去運用智慧來禅修,其甯靜已足夠使他有效地運用智慧,但他仍然想停留在定中,對智慧的開發沒有興趣,這就是粘著于定,且無法從定退出以便更上一層樓。

  30. 由于執取與執著的力量,無明的心便徘徊于生、老、病、死,以這方式不斷一世又一世輪回,無論生命層次是高或低、善或惡,一直在叁界內輪回。叁界內有情的投生種類是無限的,無明的心順著習性,依強弱、善惡等之不同而執取叁界內的投生。而後,生到與這心(連同習性)相感應的環境。

  31. 無明是控製生死輪回的主宰者,一旦被智慧這個武器所摧毀,涅槃會展現在這位如實行、如實知、如實見的人身上,而不會是其他。

  32. 此後,所有自然法,從五蘊、內外六處以至整個叁界,都是如實展現的法。心中不再有敵人出現的念頭,所要照顧的,祇有五蘊的變化,一直照顧到它們自然地終止。

  33. 從無明自心中滅除後,就能完全自由地對與心有關的自然法做思考、禅修、認識與觀看。眼、耳、鼻、舌、身、意與色、聲、香、味、觸、法也在各自的領域獲得自由,不再像以往一樣受到心的壓製或強迫,也不再受到心的鼓動或激勵。由于此時心已處在法與無私的狀態,對任何事情都不會偏袒,因此不再有任何敵人。這表示心與宇宙的自然法,藉由圓滿的真相而相處于完全安詳、甯靜的狀態。有關心與對心法內觀的用功,至這點才算結束。

  34. 讓我們時時反省自己,在精進修行時,不要把注意力擺在「時間」上,而要永遠擺在與所修的佛法相關的「正念」上,不要使正念一下子有,一下子沒有。每當正念跑走了,就要知道「精進的修行」已暫時失敗了,因爲「精進的修行」不是指外表的行、住、坐、臥,而是指內在的「正念」或「智慧」。

  35. 如果一個人一直有正念來守護並照顧自己的心,因而內心的變化或擾動,想善、想惡二者他都能知道,那麼,我們可以說他在精進的修行。這就是「精進的修行」的意義,至于行、住、坐、臥只是我們必須時時改變的平常姿勢而已。

  36. 「正念」是憶持力,換言之,就是一直知道自己。「智慧」是小心的注意並且檢查從外而來所接觸到的東西,或者,注意並檢查自己時時變化而起波動的心,如此使自己一直擁有當下的覺知。此外的練習,不能被稱作「精進的修行」。

  37. 不論我們在那兒,我們不可以沒有「正念」。我們必須在任何狀況具足正念-在往返走動時,在吃時,在坐時,在臥時,除了睡覺之時。我們必須做事與「正念、智慧」同在,而後我們才可以說:「我們有正法作我們的護衛者,我們將免于不幸。」

  38. 在任何層次的精進用功時,正念和智慧是非常重要的法,它們必須與精進密切結合。當我們精進修行時,如果少了正念與智慧,那麼,這段修行時間立刻變成毫無用處。要記住這個,要知道正念與智慧是這麼重要的法。在行禅和坐禅時,如果沒有正念和智慧伴隨並保護我們的心,那麼,我們所做的與一般人平常的行和坐就沒有差別了。

  39. 如果我們時時擁有當下的「正念」並且擁有「智慧」來思考和檢查,那麼,我們可以審察任何內在或外在的自然法,也就是,我們的身和心,而我們一定可以清晰地知道它們。

  

  《內在品質的生活》摘要

  

  1. 訓練自心的第一步,我們要選一個「法的主題」作爲控製與照顧這顆心的方法。否則,心會由于舊習而到處亂跑,跑到我們不斷擾動與分心之處,而産生痛苦與不滿。

  2.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被教導要禅修于隨念佛、法、僧,要正念于呼吸,或將「佛陀」二字配合呼吸:吸氣時想著「佛」,呼氣時想著「陀」。此中,那一種最適合自己的個性就作爲自己禅修的主題。

  3. 專注于這些事情時,你要讓心中只有覺性。例如,當你集中于入出息時,要使自己覺知到每次呼吸的進入以及每次呼吸的出去,要一直覺知到禅修結束。你可以集中呼吸的感覺對你的覺知最明顯的任何一點。任何呼吸的感覺最明顯的一點,例如鼻端,就是你要集中與正念的一點。當氣息入與出時,你都要能很確定。如果你想要,你也可以配合「佛陀」二字,在入息時想著「佛」,出息時想著「陀」。將你的注意力全擺在呼吸上。你不要想這主題以外的其他事,當下此刻只專注于呼吸。

  4. 以這方式,當正念逐漸穩定而持續,心就不會跑到有害的習性念頭上,它會變得愈來愈安靜。同時,原先粗的呼吸會逐漸變得愈來愈細。它甚至會細到從你的覺知中消失。這是由于它太細了,細到好象消失了。在這時刻,並沒有呼吸而只有覺知保留著。這是你禅修時會發生的事情之一。

  5. 此刻的心非常甯靜,令人驚奇。呼吸消失了,不留任何痕迹,同時,身體好象也消失了。這裏所說的,是從你的感覺上來說,並不是你實際的身體消失到別處去。身體仍在那兒,但是你的覺知並不連結到身體。完全只有簡單的純粹覺知,完全只有它自己。這就稱作「一顆甯靜的心」。在這層次,這顆心自己安住著,並培養出一種奇妙、奇異、令人驚奇的喜悅感。

  6. 當內心變得甯靜而且從一些活動脫離出來時,就沒有時空感了,因爲此心不再以時空的觀念對任何東西給予意義。在這境界中,只有單純的覺知本身保留著。這是從禅修可以得到的喜悅。如果你想要,你可以稱呼這是禅修的成果之一。

  7. 至于對這些以覆誦「佛陀」爲主題的人,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你只要覺知「佛陀」「佛陀」的每一次覆誦而不須配上呼吸。你不要想成果將如何出現。

  8. 事實上,你禅修時,你所要做的事並不多。只要在內心簡單地專心覆誦「佛陀」「佛陀」「佛陀」。你不要在內心的想象中畫圖:天堂像這樣子,涅槃像那樣子,天神像這像那,像你從書上所學來的一樣。

  9. 因此,你不要猜測成果。只要簡單地覆誦禅修主題的名號。這樣連續用功,將逐漸一步步得到成果。

  10. 如果你的心與禅修的名號一直保持與呼吸接觸,保證就不會有 可怖的或令人喪膽的事發生。

  11. 當禅修時呼吸消失了,你要告訴你自己:「即使呼吸消失了,我的心仍在這兒與身體在一起,因此我不會死去。」這點就足以使你免于害怕死去的恐懼。

  12. 這就足以使心深入更細的層面,身體與呼吸一起消失。煩惱一點也不能侵犯你的覺性。這就稱作:在入出息念中到達微細之點。有的人可以在這層面停留上數小時,有的人就不很久。這完全決定于禅修者的定力。

  13. 此刻你所獲得的成果是微細的心,此心只是簡單的覺知,一切只有自身,當下簡單地覺知自己,而不涉入其他任何習氣。這就稱作「心一境性」。

  14 .一旦心不卷入其他任何對象,只有覺知保留,這就是「一境」,它只與覺知合一,而不與任何對象或名號成雙成對,因爲在此時已完全放下名號。所保留的只是存在那兒的覺知本身。這就稱作「心一境性」。

  15. 如果你真正遵循佛法的原則,你不會走到其他地方,你一定走到真理。換言之,你所得的「果」,將順著你正確修行的「因」。當心安頓下來,你所…

《比較不同的南傳內觀禅修法門(林崇安編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