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到的喜悅,立刻沖擊著你:「這就是所謂的喜悅!」因爲這一刻你內心感到的喜悅不同于任何你曾體驗過的喜悅。它是一種比世上的喜悅更爲奇異、更令人驚奇的喜悅。
16. 這就是爲什麼宗教會一直留存到今日。如果不這樣,它早就消失了,因爲它的滋味,用世間的滋味不能比。
17. 接下來是智慧的層面。它是真正的「內觀禅修」。對練習內觀或毗婆奢那的人它是一個普通術語。事實上,「毗婆奢那」是指以智慧檢驗而得到的清晰內觀。「禅修」這字包含寂止與內觀。
18. 真正的內觀禅修是指審察與檢驗。一旦內心變得甯靜而安詳,我們用它來檢驗、分析身體的性質以及五蘊,或無常、苦、無我的主題。
19. 當我們用這方式以智慧檢驗、區分性質以及五蘊,我們將看到我們的智慧所培養出的方法,可以一步步切除煩惱,一直到切除所有與五蘊相關的煩惱。
阿姜查的方法
森林寺院內觀法
前言
1. 這本小冊子的目的,在于介紹上座部佛法傳統所教的內觀禅修練習。雖然佛法的知識有助于澄清禅修所培養的個人了解,但是你並不須要熟習佛理後,才練習它。
2. 內觀禅修的目的不是創造一個信仰的體系,而是指導人們如何看清心性。由此每人可以獲得事物真實面貌的第一手資料,這種直接的體驗有其生命力,而不是依賴別人的意見或理論。由此也生起深度的甯靜感,這是來自個人親身所體認的東西,超越了懷疑。
3. 內觀禅修是在正道上佛陀能利益大衆的一個關鍵要素,而唯一的規範就是每人必須付諸實踐。因此,這冊子寫出一串的禅修練習以及實際建議如何運用它們。讀者最好能依據指導循序漸進,對每個指導做好一個後再往前進。
4. 「內觀禅修」這一術語是指內心的練習:經由持續的注意,發展出寂止(奢摩他)以及經由省察,發展出內觀(毗婆舍那)。爲了持續的注意,傳統上一個基本的方法是注意于覺知身體;這是在坐著或行走時練習。本冊子先對此給予一些指導。
5. 當一個人安于禅修練習後,接著會自然地發生「省察」。會有安適感並且生起興趣,他開始觀察並且熟悉于正在禅修的心。這種觀察稱做「審察」,這是個人直接的觀照,只能經由方法來建議,在冊子的後段,對此提出一些觀念和指導。
一、持續的注意
(一) 坐姿
1) 時間與地點
1. 當坐著時,可達成將心聚焦于身體。你須要找一段時間和一個地點使你甯靜並且免于幹擾。
2. 一個安靜的房間,其內沒有很多東西使人分心,這樣最爲理想,要有光的設備並且具有足夠空間,會有明亮清淨的效果;淩亂而暗的房間就只有反效果。時間也很重要,特別是大多數人的日子都安排固定的日常工作。當你正有一些事必須做,或者當你處在時間的壓力時,禅修就沒有用。騰出一段時間,例如一早或工作完後的晚上,你能真正全心注意練習,這樣最好。開始時,一次約十五分鍾。在限定的時間及力氣內認真練習,並避免機械性做法。禅修的練習,若以誠意來檢查自己並使自己安詳,將自然而然地坐得久而好。
2) 覺知身體
1. 寂止的培養是依于平穩以及一種持恒安詳的精進。如果心不安頓,就沒有安詳。如果沒有實用感就會變成白日夢。爲了培養適當的動靜結合,最有效的姿勢之一就是坐姿。
2. 采用使你背部挺直而沒有壓力的姿勢。可用簡單的直椅或用蓮花坐姿的一種。這些最初看來笨拙,但久了會穩而平衡,使心喜悅且身體不累。
3. 下巴略爲內縮是有幫助的,但是頭不要往前傾,這會促成昏沈。手放腿上,雙掌向上,一只輕放于另一只之上,指尖輕輕接觸。悠閑地做,會得到好的平衡。
4. 現在,集合你的注意力,開始慢慢地往下注意整個身體。注意感受。松弛任何緊張,特別是在臉、頸、手。眼可合著或半開。
5. 檢查你心裏的感覺是如何,有所期待或緊張?略爲松弛一下你的注意力。如此,內心將甯靜下來。你可能發現有些念頭生起:反省、幻想、記憶、或懷疑自己是否做得正確。不要跟隨或滿足于這些念頭,要多一點注意身體,這是停止妄念的一個有用的錨。
6. 你的禅修態度,要培養一種探討的精神。慢慢地做。例如,規律地移動你的注意力從頭頂往下遍及整個身體,注意不同的感受-例如,暖熱、脈動、麻木、敏感度-在每一個指頭的關節、手掌的濕氣、手腕的脈動。即使有的部位沒有特別的感受,例如,前臂、耳垂,也用注意力掃過它們。要注意即使這些缺乏感受的地方,仍然可以被心覺知到有某些東西。這種恒常而持續的檢查,叫做正念,這是內觀禅修的主要工具之一。
3) 正念于呼吸(入出息念)
1. 可以不用「掃描身體」,或可以先做完一段預備練習之後,注意于呼吸來培養正念。
2. 首先,當呼吸通過鼻孔、充滿胸腔及腹部時,跟隨你自然呼吸的感受。而後,試著保持你的注意力在一點:不是橫膈膜,就是在鼻孔附近更小的一個位置。呼吸具有鎮靜的性質,如果不強迫呼吸,就會平穩而放松,直的姿勢有助于此。有時你的心會跑掉,但要耐心地移回到呼吸上。
3.並不須要發展專注到除了呼吸以外沒有其他東西的程度。這兒的目的是允許你注意到內心的運作,並帶來內心安詳清明,而不是出神的狀態。整個過程是集中注意力,注意呼吸、注意到妄念,而後重新建立注意,這個過程培養出正念、安忍和洞察的了解。
4. 如果你很浮躁、激動,只要放松。安詳地練習,傾聽內心的聲音-不需要相信它。
5. 如果你感到昏沈,那麼,多將注意力擺在你的身體與姿勢。若在此時加強注意或追求平靜,將使事情弄得更糟。
(二) 行走與站立
1. 「正念于呼吸」這類禅修練習是采用坐姿。但是,常常也以行走來交換作爲禅修的一種。當坐禅的甯靜效果使你滯鈍時,行禅除了給你不同的東西去注意,它也是強化練習的一個善巧方法。
2. 在一個開闊的地方,量約25-30步的距離(或兩棵樹中間的明確路徑)做爲禅修的路徑。站在路徑的一端,並由身體的感受使心平靜。首先,站直,上臂自然下垂,雙手輕握于胸前或背後,將注意力置于身體的感受。
3. 眼睛看著前方叁公尺處的地面,如此可免于分心。現在,輕柔地走,以從容而「正常」的步伐,走到路的終端停下來。在數個呼吸的期間內,站著注意身體。而後,轉身再走回原點。走時,覺知身體感受的一般流通,或者,將注意力仔細擺在腳上。對心的訓練是:不斷將注意力帶到腳觸到地面的感受、每一步伐的空間,以及停止與開始時的感覺。
4. 當然,心會起念頭。因此,培養耐性是很重要的,並且下決心再開始。調整步伐以配合當時的心態-當昏沈或糾纏的念頭強時步伐用力些,當浮躁或不耐煩時,步伐要穩定而輕柔。在路徑的終點停住,吸入並呼出氣息,放下任何浮躁、憂慮、平靜、喜樂、記憶、意見。內心的交談會自動停止片刻,或減弱。再開始走。如此,你連續使心清新並允許依它的步調安定下來。
5. 在受限的場地,調整所允許的路徑長度。或者,你可以在室內繞著走,每圈都要站著停一會兒。站時可以延長到掃描身體幾分鍾。
6. 行走的練習帶來能量與流動,因此,保持步伐穩定,並且只讓變化的現象流過內心。審察現象的流過,而不要期待內心將像坐著時那麼甯靜。很多次我們被妄念之流所占據,走到路徑的終端,再重新開始。但這是很自然的,一個未訓練的心會卷入念頭和情緒之中。因此,不要沒有耐心,要學習如何放下並重新開始。安適感和甯靜就會生起,在自然而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允許內心變得開放與清明。
(叁) 躺臥
1. 晚上臥下,側臥一邊,花幾分鍾來禅修。身體伸直,將一臂折起,用手支持頭部。
2. 將注意力掃遍整個身體,以松弛壓力。或者,將你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要想今天過去的事,也不要期待明天如何,以幾分鍾清靜的心,你將休息得很好。
(四) 培養慈心
1. 培養慈心是將內觀練習推到另一個視野。禅修中自然教導耐心、安忍,或者,至少示出這些品質的重要。你很希望培養出對自己和別人更友善與照顧的態度。在禅修中,你可以很實際地培養出慈心。
2. 將注意力集中于呼吸,用呼吸做工具來散布慈心與善意。從你自己、你的身體開始。觀想呼吸像光一樣,或者將你的覺性想成溫暖的光線。輕輕地將你的注意力集中于胸口心髒附近。當你吸氣時,將安忍的慈悲導入你自己,也許這樣想:「願我安好」或「安詳」。當你呼氣時,將這念頭或覺性之光,由內心經過身心往外散布,想著:「願別人安好」。
3. 如果你正處于負面心態,你就(想著)吸入安忍與原諒。觀想氣息具有一種治療的色彩,對自己有所幫助。呼出時,放出一切壓力、憂慮、負面心理,並且經過整個身心往外釋放,就像前述一樣。
4. 這個練習可用整座或其中一部分的時間來做,你要自己決定什麼才恰當。在禅坐開始時,禅修的甯靜效果配合慈心會很好,而長時間用這方式深入內心,也沒問題。
5. 永遠要從你所覺知的對象開始,不管它是多麼平凡或雜亂。將你的心平靜地擺在那上面,不管它是令人厭煩的,例如疼痛的膝,或者感覺自己不夠仁慈而有挫折感。要允許這些存在著,對他們安詳地練習。要認知懶惰、懷疑、罪惡的心理傾向,並且輕輕地放下他們。
6. 如果你首先全面接受你所不喜歡的東西現前,內心的安詳就能發展成一種對自己的深度慈悲。穩定地保持注意力,並以開放的心胸面對任何所經驗到的。但這並不表示認許負面的心態,而只是允許它們有個空間來去。
7. 用同樣的方式,對自己以外的世界生起善意。散布慈心的一個簡單…
《比較不同的南傳內觀禅修法門(林崇安編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