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比较不同的南传内观禅修法门(林崇安编译)▪P7

  ..续本文上一页」的立场,先简略地讨论一下「近行定」。在近行定中,内心进入宁静状态后,并不一直保持在这状态,而是部份的心会退出来并知道与心相接触到的不同事情。有时是一些与自己有关的事情,禅修者会看到「禅相」,这禅相有时好,有时不好。一般而言,初阶段的禅相是与自己有关的事。如果他不小心,会惹来一些麻烦,因为这种定中生起的禅相是变化万千的。

  22. 有时在自己前面会出现自己死尸的影相、尸体腐烂、肿胀;有时则是别人的尸体;有时是骨架,或散骸;或是看到一具尸首被抬走。当出现这种「禅相」时,聪明的人会将它作为一种「取相」进而变成「似相」,因为这将导至定力更坚固以及智慧更深入有力。一位有能力保持离染、理性态度的人,能从这种禅相中获益,面对它而培养出正念与智慧。但是有许多天性胆小而易受惊的人,近行定对这种人的心可能有所伤害,因为这定有很多类,许多可怖的经验可能会出现。例如,出现男人的影相,其体型、颜色、装扮都很吓人,呈现出执刀要砍人或吃人。

  23. 心中生起的取相是发展似相最适合的基础。他要将似相的印象印入心中。如此将导入圣谛,例如尸体或部分身体的禅相,是苦谛。

  24. 当一个人熟悉于定后,就可以让心跟随外来的禅相并找出正发生什么事情。这对于了解过去及未来的事件有价值。

  25. 若于近行定出现种种禅相,心要勇敢无惧,并于现象一出现即看出无常、苦、无我这三相,那么,它们就不会带来麻烦。

  26. 至于外来的禅相,自己虽然不清楚禅相来自外在或出自自己;当一个人熟悉了来自自身的禅相时,就可以知道何者是外来禅相了。外来禅相常与许多不同的人、动物、饿鬼、天神有关,这时与他的定相连系,这些现象的出现,其时间的长短决定于该事件的状况而定。有时一件事过去了,另一件继续呈现,并不马上结束,整幕情景有长有短。当这些现象消失,心出定后,可能处于这状态已几小时了。

  27. 然而,要知道在这定中出现这些禅相,并不是每人都出现。如果不会出现,无论内心专注多么久,就是不出现禅相,这种人就是所谓的「以慧发展定」。他们即使内心进入宁静与专注的状态,无论有多久,都不会出现禅相,这是因为智慧一直参与着定(一个人不断地检查定的状态,这方式会有效地阻止各种禅相的出现)。

  28. 无论发展何种定,智慧永远是重要的。当一个人出定时,必须以智慧审察四界与五蕴,因为慧与定是法的一对,不可分离,因此如果定无法有效开展时,就必须用智慧协助它。

  29.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当出定时,一般人仍然渴望那种宁静状态,即使他已有足够的宁静去运用智慧来禅修,其宁静已足够使他有效地运用智慧,但他仍然想停留在定中,对智慧的开发没有兴趣,这就是粘着于定,且无法从定退出以便更上一层楼。

  30. 由于执取与执着的力量,无明的心便徘徊于生、老、病、死,以这方式不断一世又一世轮回,无论生命层次是高或低、善或恶,一直在三界内轮回。三界内有情的投生种类是无限的,无明的心顺着习性,依强弱、善恶等之不同而执取三界内的投生。而后,生到与这心(连同习性)相感应的环境。

  31. 无明是控制生死轮回的主宰者,一旦被智慧这个武器所摧毁,涅槃会展现在这位如实行、如实知、如实见的人身上,而不会是其他。

  32. 此后,所有自然法,从五蕴、内外六处以至整个三界,都是如实展现的法。心中不再有敌人出现的念头,所要照顾的,祇有五蕴的变化,一直照顾到它们自然地终止。

  33. 从无明自心中灭除后,就能完全自由地对与心有关的自然法做思考、禅修、认识与观看。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也在各自的领域获得自由,不再像以往一样受到心的压制或强迫,也不再受到心的鼓动或激励。由于此时心已处在法与无私的状态,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偏袒,因此不再有任何敌人。这表示心与宇宙的自然法,藉由圆满的真相而相处于完全安详、宁静的状态。有关心与对心法内观的用功,至这点才算结束。

  34. 让我们时时反省自己,在精进修行时,不要把注意力摆在「时间」上,而要永远摆在与所修的佛法相关的「正念」上,不要使正念一下子有,一下子没有。每当正念跑走了,就要知道「精进的修行」已暂时失败了,因为「精进的修行」不是指外表的行、住、坐、卧,而是指内在的「正念」或「智慧」。

  35. 如果一个人一直有正念来守护并照顾自己的心,因而内心的变化或扰动,想善、想恶二者他都能知道,那么,我们可以说他在精进的修行。这就是「精进的修行」的意义,至于行、住、坐、卧只是我们必须时时改变的平常姿势而已。

  36. 「正念」是忆持力,换言之,就是一直知道自己。「智慧」是小心的注意并且检查从外而来所接触到的东西,或者,注意并检查自己时时变化而起波动的心,如此使自己一直拥有当下的觉知。此外的练习,不能被称作「精进的修行」。

  37. 不论我们在那儿,我们不可以没有「正念」。我们必须在任何状况具足正念-在往返走动时,在吃时,在坐时,在卧时,除了睡觉之时。我们必须做事与「正念、智慧」同在,而后我们才可以说:「我们有正法作我们的护卫者,我们将免于不幸。」

  38. 在任何层次的精进用功时,正念和智慧是非常重要的法,它们必须与精进密切结合。当我们精进修行时,如果少了正念与智慧,那么,这段修行时间立刻变成毫无用处。要记住这个,要知道正念与智慧是这么重要的法。在行禅和坐禅时,如果没有正念和智慧伴随并保护我们的心,那么,我们所做的与一般人平常的行和坐就没有差别了。

  39. 如果我们时时拥有当下的「正念」并且拥有「智慧」来思考和检查,那么,我们可以审察任何内在或外在的自然法,也就是,我们的身和心,而我们一定可以清晰地知道它们。

  

  《内在品质的生活》摘要

  

  1. 训练自心的第一步,我们要选一个「法的主题」作为控制与照顾这颗心的方法。否则,心会由于旧习而到处乱跑,跑到我们不断扰动与分心之处,而产生痛苦与不满。

  2.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被教导要禅修于随念佛、法、僧,要正念于呼吸,或将「佛陀」二字配合呼吸:吸气时想着「佛」,呼气时想着「陀」。此中,那一种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就作为自己禅修的主题。

  3. 专注于这些事情时,你要让心中只有觉性。例如,当你集中于入出息时,要使自己觉知到每次呼吸的进入以及每次呼吸的出去,要一直觉知到禅修结束。你可以集中呼吸的感觉对你的觉知最明显的任何一点。任何呼吸的感觉最明显的一点,例如鼻端,就是你要集中与正念的一点。当气息入与出时,你都要能很确定。如果你想要,你也可以配合「佛陀」二字,在入息时想着「佛」,出息时想着「陀」。将你的注意力全摆在呼吸上。你不要想这主题以外的其他事,当下此刻只专注于呼吸。

  4. 以这方式,当正念逐渐稳定而持续,心就不会跑到有害的习性念头上,它会变得愈来愈安静。同时,原先粗的呼吸会逐渐变得愈来愈细。它甚至会细到从你的觉知中消失。这是由于它太细了,细到好象消失了。在这时刻,并没有呼吸而只有觉知保留着。这是你禅修时会发生的事情之一。

  5. 此刻的心非常宁静,令人惊奇。呼吸消失了,不留任何痕迹,同时,身体好象也消失了。这里所说的,是从你的感觉上来说,并不是你实际的身体消失到别处去。身体仍在那儿,但是你的觉知并不连结到身体。完全只有简单的纯粹觉知,完全只有它自己。这就称作「一颗宁静的心」。在这层次,这颗心自己安住着,并培养出一种奇妙、奇异、令人惊奇的喜悦感。

  6. 当内心变得宁静而且从一些活动脱离出来时,就没有时空感了,因为此心不再以时空的观念对任何东西给予意义。在这境界中,只有单纯的觉知本身保留着。这是从禅修可以得到的喜悦。如果你想要,你可以称呼这是禅修的成果之一。

  7. 至于对这些以覆诵「佛陀」为主题的人,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你只要觉知「佛陀」「佛陀」的每一次覆诵而不须配上呼吸。你不要想成果将如何出现。

  8. 事实上,你禅修时,你所要做的事并不多。只要在内心简单地专心覆诵「佛陀」「佛陀」「佛陀」。你不要在内心的想象中画图:天堂像这样子,涅槃像那样子,天神像这像那,像你从书上所学来的一样。

  9. 因此,你不要猜测成果。只要简单地覆诵禅修主题的名号。这样连续用功,将逐渐一步步得到成果。

  10. 如果你的心与禅修的名号一直保持与呼吸接触,保证就不会有 可怖的或令人丧胆的事发生。

  11. 当禅修时呼吸消失了,你要告诉你自己:「即使呼吸消失了,我的心仍在这儿与身体在一起,因此我不会死去。」这点就足以使你免于害怕死去的恐惧。

  12. 这就足以使心深入更细的层面,身体与呼吸一起消失。烦恼一点也不能侵犯你的觉性。这就称作:在入出息念中到达微细之点。有的人可以在这层面停留上数小时,有的人就不很久。这完全决定于禅修者的定力。

  13. 此刻你所获得的成果是微细的心,此心只是简单的觉知,一切只有自身,当下简单地觉知自己,而不涉入其他任何习气。这就称作「心一境性」。

  14 .一旦心不卷入其他任何对象,只有觉知保留,这就是「一境」,它只与觉知合一,而不与任何对象或名号成双成对,因为在此时已完全放下名号。所保留的只是存在那儿的觉知本身。这就称作「心一境性」。

  15. 如果你真正遵循佛法的原则,你不会走到其他地方,你一定走到真理。换言之,你所得的「果」,将顺着你正确修行的「因」。当心安顿下来,你所…

《比较不同的南传内观禅修法门(林崇安编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