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 第十三 说神通品▪P3

  ..续本文上一页小便道),男的出现男性,女的亦出现女性。女对男,男对女长时的注视相思。经过他们长时的注视相恋之缘,生起爱欲的热恼,于是便行淫欲之法。后来因为他们常作法享受,为诸智者所谴责,为了覆蔽他们的非法,便建立他们的家。他们住在家中,渐渐地仿效某些怠惰的有情而作(米的)贮藏。以后米便包有糠壳之谷,获谷之处便不再生长。于是他们集聚非叹,如《起世因本经》说:「诸君!于有情中实已流行恶法。我们过去原是意生的」。

  此后他们建立了(各人所有物的)界限,以后欲发生有人盗取他人所有的东西。他们第二次呵斥他。可是第三次便用手、用石头、用棍等来打他了。发生了这样的偷盗、谴责、妄语、棍击等的事件之后,他们相集会议思考:「如果我们在我们里面来选举一位公正的人──执行贬黜其贬黜的,呵责其当呵责的,摈除其当摈除的,岂不是好,但我们每人都给他一部分米」。这样决议的人群之中,一位是贤劫(释迦)世尊在那时还是菩萨,在当时的群众中,他算是最美最有大力及具有智能能力而足以劝导及抑止他们的人。他们便去请求他当选(为主)。因为他是大众选举出来的,所以称他为「大众选的」(Mah(sammato),又因他是剎土之主,故称他为「剎帝利」(Khattiyo),又因为他依法平等公正为众所喜,故称他为「王」(Raja),于是便以这三个名字称呼他。那世间中希有的地位,菩萨是第一个就位的人,他们这样选他为第一人之后,便成立剎帝利的眷属。以后更渐次的成立婆罗门等的种姓。

  这里从劫灭的大云现起时而至劫火的熄灭为一阿僧祗,名为坏劫。从劫火熄灭之时而至充满百千俱胝的轮围界的大云成就为第二阿僧祗,名为坏住劫。自大云成就之时而至日月的出现为第三阿僧祗,名为成劫。自日月出现之时而至再起劫灭的大云为第四阿僧祗,名为成住劫。这四阿僧祗为一大劫。当如是先知为火所灭及其成立。

  (二)为水所坏

  其次世间为水所灭之时,先起劫灭的大云与前面所说相同;其不同之处如下:如前面的起了第二太阳之时,但这里则为起了劫灭的碱质性的水的大云。它初下细雨,渐次的下了大水流,充满了整个的百千俱胝的轮围。给那碱质性的水所触的大地山狱等等都溶解掉。那水的各方面是由风支持的。从大地起而至第二禅地都给水所淹没。那(第二禅的少光、无量光、光音的)三梵界亦被溶解,直至遍净天为止。如果尚有最微细的物质存在,那水即不停止,要把一切的物质完全消灭了以后,此水才停止而散失。这时下面的虚空和上面的虚空同成一大黑暗,余者皆如前述。但这里是以(第二禅的)光音梵天界为最初出现的世界。从遍净天死了的有来生于光音天等处。

  这里从劫灭的大云现起时而至劫不的水的息灭为一阿僧祗。从水的息灭至大云成就为第二阿僧祗。从大云成就至......乃至此等四阿僧祗为一大劫。如是当知为水所灭及其成立。

  (三)为风所坏

  其次世间为风所灭之时,先起劫灭的大云与前同样。但这是它的不同之处:如前面的起了第二太阳时,这圣则为起了劫灭的风。它起初吹起粗的尘,以后则吹起软尘,细沙,粗沙,石子,大石,乃至像重阁一样大的岩石及生在不平之处的大树等。它们从大地而去虚空,便不再落下来,在空中粉碎为微尘而成为没有了。那时再从大地的下方起了大风,翻转大地并颠覆了它们它吹上空中。大地破坏成一部分一部分的,如一百由旬大的、二百、三百、四百、乃至五百由旬大的,都给疾风吹起走,在空中粉碎为微尘而成为没有了。于是风吹轮围山及须弥山并把它们掷在空中,使它们互相冲击,破碎为微尘而消灭掉。像这样的消灭了地居天的宫殿与空居天的宫殿及整个的六欲天界之后,乃至消灭了百千俱胝的轮围界。此时则轮围山与轮围山,雪山与雪,须弥山与须弥山相碰,碎为微尘而消灭。此风从大地而破坏至第三禅,消灭了那里的(少净、无量净、遍净)三梵天,直至(第四禅的)广果天为止。此风消灭了一切物质之后,它自己也息灭了。于是下方的虚空和上方的虚空同成为一大黑暗,余者如前所说。但这里是以遍净梵天最初出现的世界。从广果天死了的有情生于遍净天等处。

  这里从劫灭的大云现起时至劫灭的风的息灭为第一阿僧祗。从风的息灭而至大云的成就为第二阿僧祗......乃至此第四僧祗为一大劫。如是当知为风所灭及其成立。

  (世间毁灭的原由)什么是世间这样的毁灭的原由?因不善根之故。即不善根增盛之时,世间这样的毁灭。而彼世间如果贪增盛时,则为火所灭。若瞋增盛时,则为水所灭──但有人说,瞋增盛时为火所灭,贪增盛时为水所灭,若痴增盛时,则为风所灭。这样的灭亡,是连续地先为七次的火所毁灭,第八次则为水灭,再经七法的火灭,第八次又为水灭,这样每个第八次是水灭,经过了七次的水灭之后,再为七次的水所毁灭。上面一共是经过六十三劫。到了这(第六十四)次本来是为水所灭的,可是它停止移,却为得了机会的风取而代之,毁灭了世间,破碎了寿满六十四劫的遍净天。

  于劫忆念的比库,虽于宿住随念,也于此等劫中,忆念「许多坏劫,许多成劫,许多坏成劫」。怎样忆念呢?即以「我于某处」等的方法。此中:「我于某处」──是我于坏劫,或我于其生、某胎、某趣、某识住、某有情居,或某有情众的意思。「有如是名」──即帝须(Tissa)或弗沙(Phussa)之名。「有如是姓」──是姓迦旃延或迦叶。这是依于忆念他自己的过去生的名与姓而说。如果他欲忆念于过去生时自己的容貌的美丑,或粗妙饮食的生活状态,或苦乐的多寡,或短命长寿的状况,亦能忆念,所以说「如是容貌......如是寿量」。此中:「如是容貌」──是白色或褐色。「如是食物」──是米肉饭或自然的果实等的食物。「受如是苦乐」──是享受各种身心或有欲无欲等的苦乐。「如是寿量」──是说我有一白岁的寿量,或八万四千劫的寿量。

  「我于彼处死生于某处」──是我从那生、胎、趣、识住、有情居、有情众而死,更生于某生、胎、趣、识住、有情居、有情众之中的意思。「我亦于彼处」──是我在于那生、胎、趣、识住、有情居、有情众的意思。「有如是名」等与前面所说相同。可是「我于其处」的句子是说他次第回忆过去世的随意的忆念。「从彼处死」是转回来的观察,所以「生于此界」的句子是表示「生于其处」一句关于生起此生的前一生的他的生处。「我亦于彼处」等,是指忆念于他的现在生以前的生处的名与姓等而说。所以「我从彼处死,来生于此界」是说我从现世以前的生处死了,而生于此人界的某剎帝利家或婆罗门的家中。「如是」──即此的意思。「形相种姓」──以名与姓为种姓,以容貌等为形相。以名与姓是指有情帝须、迦叶的种姓,以容貌是指褐色白色的各种差别,所以说以名姓为种姓,以余者为形相。「忆念种种宿住」的意义是明白的。

  宿住随念智论已毕。

  (五)死生智论

  (彼如是心得等持......安住不动时,引导其心倾向于死生智。彼以超人的清净天眼,见诸有情死的生时,知诸有情随于业趣,贵贱美丑,幸与不幸。即所谓「诸贤!此等有情,具身恶行,具语恶行,具意恶行,诽谤诸圣,怀诸邪见,行邪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或者诸颐,此等有情,身具善行,语具善行,意具善行,不谤诸圣,心怀正见,行正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是彼以超人的清净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知诸有随所造业,贵贱美丑,善趣恶趣。

  在论有情的死生智中:「死生智」──死与生的智;即由于此智而知有情的死和生,那便是因为天眼智的意思。「引导其心倾向」──是引导及倾向他的遍作(准备)心。「彼」──即曾倾向他的心的比库。其次于「天眼」等句中:和天的相似,故为「天(的)」。因为诸天之所以获得天的净眼,是由于行善业而生──没有胆汁痰血等的障碍,及解脱了随烦恼,所以虽然很远的所缘亦能领受。而此比库,由于精进修习的力量,产生像天的净眼的智眼,所以说和天的类似故为「天」。又因依天住而得,自己亦依止天住故为「天」。又因把握光明而有大光辉故为「天」。又因能见壁等的那一边的色(物质)而成广大故为「天」。当知这是依于一切声论的解释。以见义故为「眼」,又因为行眼的工作如眼故「眼」。由于见死与生为见清净之因故为「清净」。那些只见死不见生的,是执断见的;那些只见生而不见死的,是执新有情出现见的;那些见死与生两种的,是超越了前面两种恶见的,所以说他的见为见清净之因。佛子是见死与生两种的。所以说由于见死与生为见清净之因故为「清净」。超过了人所认识的境界而见色,故为「超人的」,或者超过肉眼所见故「超人的」。是故「彼以超人的清净天眼,见诸有情」,是犹如以人的肉眼(见),(而以天眼)见诸有情。

  「死时生时」──那死的剎那和生的剎那是不可能以天眼见的,这里是说那临终即将死了的人为「死时」,那些已取结生而完成其生的人为「生时」的意义。即指见这样的死时和生时的有情。「贱」──是下贱的生活家庭财产等而为人所轻贱侮蔑的,因为与痴的等流相应故。「贵」──恰恰与前者相反的,因为与不痴的等流相应故。「美」──是有美好悦意的容貌的,因为与不瞋的等流相应故。「丑」──是不美好不悦意的容貌的,因为与瞋的等流相应故;亦即非妙色及丑色之意。「幸」──是在善趣的,或者丰富而有大财的,因为与不贪的等流相应故。「不幸」──是在恶趣的,或者贫穷而缺乏饮食的,因为与贪的等流相应故。「随于业趣」──由他所积造的业而生的。

  在上面的引文中:那「死时」等…

《清净道论 第十三 说神通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