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 (Visuddhi Magga)
觉音 尊者 著 译者 叶均
第十四 说蕴品
慧的总说
现在,这比库,进一层的完满了修定,并由神通而证得了(定的)功德,既已修习完成在解释
有慧人住戒
修习心与慧
的偈颂中于「心」的名目1之下的定的一切行相,此后即应修慧。然而那「慧」(在偈中)却说得这样简单,认识尚且不易,何况修习,是故为了详示修法,先提出这些问题:
一、什么是慧?
二、什么是慧的语义?
三、什么是慧的相、味、现起、足处?
四、慧有几种?
五、当如何修习?
六、什么是修慧的功德?
解答如下:
一、什么是慧
慧有多种多样。如果一开头便去说明2一切来作详细的解答,不但不能达到其说明的目的,反使更陷于混乱。为了这种关系,所以我在这里只说「与善心相应的观智」为慧。
二、什么是慧的语义
以了知之义为慧。这了知是什么?是和想知及识知的行相有别的各种知。即想、识、慧虽然都是以知为性,可是,想--只能知所缘「是青是黄」,不可能通达「是无常是苦是无我」的特相;识--既知所缘「是青是黄」,亦得通达特相,但不可能努力获得道的现前;慧--则既知前述的(青黄等)所缘,亦得通达特相,并能努力获得道的现前。
例如一位天真的小孩,一位乡村的人,一位银行家。当三人看见一堆放在柜台上的货币,那天真的小孩,只知道货币的色彩长短3方圆,却不知它是人们认为可以利用受用的价值;那乡村的人,既知色彩等状,亦知是人们认为可以利用受用的价值,但不知是真是假及半真半假的差别;那银行家,则知一切行相,因为他知道,所以无论看货币的色,闻其敲打之声,嗅其气,及以手拿其轻重,都能知道;并且晓得那是在某村市某城或某山某河岸及由某某造币师所铸造。
由这个例子当知(想识慧的区别)如是,因为想,只知于所缘所表现的青等的行相,所以如天真的小孩看见的货。因为识,既知青等的所缘的行相,亦得通达特相,所以如乡村的人所看见的货币。因为慧,既知青等的所缘的行相及通达特相之后,便能获得道的现前,所以如银行家所看见的货币。是故当知和想知及识知的行相有别的各种知,是这里的了知。有关于此,所以说:「以了知之义为慧」。
有想与识之处,不一定会有此慧的存在。可是有慧存在时,则不和想及识分别,因为它们那样微细难见,实在不得作这样的分别;这是想,这是识,这是慧」,所以尊者那伽斯那 (即那先或龙军)说4「大王,世尊曾为难为之事」。「尊师那伽斯那,什么是世尊为所难为之事」?「大王,世尊曾为难为之事,即他对于一所缘而起的非色的心与心所法作这样的分别说:这是触,这是受,这是想,这是思,这是心」。
三、什么是慧的相、味、现起、足处
这「慧」以通达语法的自性为(特)相,以摧破覆蔽诸法自性的痴暗为味(作用),以无痴为现起(现状),因为这样说5「等持(入定)之人而得如实知见」,所以定是(慧的)足处(近因--直接因)。
四、慧有几种
(一)先以通达诸法自性的相为一种。
(二)(1)以世间与出世间为二种。(2)同样的以有漏及无漏等,(3)以名与色的差别观,(4)以喜俱及舍俱,(5)以见地及修地为二种。
(三)(1)以思、闻、修所成为三种。(2)同样的以小、大、无量的所缘,(3)以(善的)入来,(恶的)离去及方便的善巧,(4)以内住等为三种。
(四)(1)依于四谛的智为四种。(2)依四无碍解为四种。
(一)(一法)这里面的第一种分类的意义是明了的。
(二)(二法)于二种分类中:(1)(世间慧、出世间慧)与世间的道相应的慧为「世间慧」,与出世间的道相应的慧为「出世间慧」。如是以世间出世间为二种。
(2)(有漏慧、无漏慧)在第二的二法中,以有诸漏为所缘的慧为「有漏慧」,无彼等所缘的慧为「无漏慧」,此等(有漏慧无漏慧)的意义也是世间出世间慧。亦可以同样的说:与漏相应的慧为有漏慧,与漏不相应的慧为无漏慧。如是以有漏无漏为二种。
(3)(名差别慧、色差别慧)在第三的二法中,欲修毗钵舍那(观)的人,依于四种非色蕴差别的慧为「名差别慧」。依于色蕴的差别的慧为「色差别慧」。如是依于名与色的差别的慧为二种。
(4)(喜俱慧、舍俱慧)在第四的二法中,于欲界的二善心6及于五种禅中前四禅的十六道心7中的慧为「喜俱」。于欲界的二善心8及于第五禅的四道心中的慧为「舍俱」。如是依喜俱舍俱为二种。
(5)(见地慧、修地慧)在第五的二法中,第一(须陀洹)道的慧为「见地慧」。其它的(斯陀含、阿那含、阿拉汉)三道的慧为「修地慧」。如是依见修之地为二种。
(三)(三法)于三法中:(1)(思闻修所成慧)在第一的三法,不闻他教而获得的慧--因为是由于自己的思惟而成,所以是「思所成(慧)」。闻他教而获得的慧--因为由闻而成,所以是「闻所成(慧)」。无论依那一种修习而成及证安止的慧,是「修所成(慧)」。即如这样说:「此中:什么是思所成慧,即于从事瑜伽的事业之时,或于从事瑜伽的工巧(技术)之时,或于从事瑜伽的学术之时的业自性慧或谛随顺慧--如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等这样的随顺的忍、见、意欲、觉慧、见解、法虑忍(都是慧的别名)--不闻他教而获得,故名为思所成慧。……乃至闻他教而获得,故名为闻所成慧。入定者的一切慧都是修所成慧」。
(2)(小所缘慧、大所缘慧、无量所缘慧)在第二的三法中:缘于欲界法而起的慧为「小所缘慧」。缘于色、无色界法而起的慧为「大所缘慧」。这两种是世间的毗钵舍那(观)。缘于涅槃而起的慧为「无量所缘慧」。这是出世间的毗钵舍那。如是依小、大、无量所缘为三种。
(3)(入来善巧慧、离去善巧慧、方便善巧慧)在第三的三法中:入来是增长的意思。因为断其不利的及生起有利的,所以有两方面。有那样的善巧,是「入来善巧」。即所谓10:「这里,什样是入来善巧?于此等诸法作意者,未生的诸不善法令不生,已生的诸不善法令断。或于此等诸法作意者,未生的诸善法令生,已生的诸善法使其增长,广大,增修而达圆满。在这里面的慧、了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名入来善巧」。其次离去是不增长的意思,那也有两方面:即断其有利的及生起不利的。有那样的善巧,是「离去善巧」。即所谓11:「这里什么是离去善巧?于此等诸法作意者,未生的诸善法不生12等等」。其次在一切处,于诸法的成因的方便中即刻而起即座而生的善巧,为「方便善巧」。所谓13:「一切处的方便慧为方便善巧」。如是依入来,离去,方便善巧为三种。
(4)(内住慧、外住慧 #、内外住慧)在第四的三法中:取自己的诸蕴来勤修的观慧,是「内住慧」。取他人的诸蕴或取与根不相连的外色(物质)来勤修的观慧,是「外住慧」。取(内外)二者来勤修的观慧,是「内外住慧」。如是依内住等为三种。
(四)(四法)在四法中:(1)(四谛智)在第一的四法中:缘苦谛而起的智为「苦智」。缘苦集而起的智为「苦集智」。缘苦灭而起的智为「苦灭智」。缘苦灭道而起的智为「苦灭道智」。如是依于四谛智而有四种。
(2)(四无碍解)在第二的四法中:四无碍解,即于义等来区别的四智。即如这样说14「对于义的智为义无碍解。对于法的智为法无碍解。对于法的词的智为词无碍解。对于诸智的智为辩无碍解」。这里的「义」--略说与「因的果」是同义语。因为因的果是从于因而得到达,故名为义。若区别的说,当知任何从缘所生的,涅槃,所说之义,异熟。唯作15等的五法为义。那观察于义16 者之区别于义的智,为义无碍解」。「法」--略说与「缘」是同义语;因为缘能处置、能起、或使得达种种效果,故名为法。若区别的说,当知任何生果及它的因,圣道,说的善,不善的五法为法。那观察于法者之区别于法的智,为「法无碍解」。这意义在阿毗达磨中17曾以这样的方法显示分别:「于苦的智是义无碍解。于苦集的智是法无碍解。18于苦灭的智是义无碍解。于苦灭道的智是法无碍解。于因的智是法无碍解。于因之果的智是义无碍解。在于彼等已生、已成、已发生、已起19、已生起、已现前的诸法中的智是义无碍解。从彼等诸法而此等诸法已生、已成、已发生、已起、已现前,于彼等诸法中的智是法无碍解。……于老死的集的智是法无碍解……乃至于行灭的智是义无碍解。于行灭之道的智是法无碍解……兹有比库知法--修多罗,祗夜……乃至毗陀罗--是名法无碍解。对于所说之(法的)义,他知解『这是所说之(法的)义』,是名义无碍解……什么诸法是善?在欲界善心生起之时……乃至此等诸法是善。于此等诸法的智是法无碍解。于彼等异熟的智是义无碍解」等。那里「于法的词的智 」一句中:即在于此义和法中的自性词(自然的文法),不变的用语,在用它来叙说及讲述的时候,听到那所叙所说及所讲的,能于被称为法的词的自性词--摩竭陀语,一切有情的根本语--作如是区别「这是自性词,这是非自性词」的智,是「词无碍解」;即是说获得词无碍解的人,听到「派素(触),唯达难(受)」等语,知道「这是自性词」;听到「派沙,唯达那」20等语,知道「这是非自性词」。「于诸智中的智」--即以一切智为所缘而观察者的以智为所缘的,或于如上述的(义法词无碍解)三智中依它们的(所缘之)境及作用等的详细方法的智,是「辩无碍解」的意义。
此等四无碍解分为有学地及…
《清净道论 第十四 说蕴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