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史大宝藏论▪P64

  ..续本文上一页论》 同上 同上

  《辨中边论释摄义略论》 同上 同上

  《辨法法性论释摄义略论》 同上 同上

  最后四论各著有一《摄义略论》。

  《中观根本略释》 若干卷颂(缺) 同上

  《中观根本释智灯论略释》 同上 同上

  《中观庄严论略释》 同上 同上

  《中观光明论略释》 同上 同上

  《集学处论略释》 同上 同上

  《入真实性论略释》 同上 同上

  《二谛略论略释》 同上 同上

  《二谛秘要论略释》 同上 同上

  以上八论各著有一《略释》。

  《二谛别解》 若干卷颂(缺) 同上

  《入行论摄义及别解》 同上 同上

  《中观总义略论》 同上 同上

  《量决定论释疏及摄要》 同上 同上

  《量决定论广释》 同上 同上

  《正理一滴论释及摄要等》 同上 同上

  《正理分别意义论》 同上 同上

  《量释庄严论要义略论》 同上 同上

  《量释第一品前宗解说》 同上 同上

  《大法胜论师教授初七颂解说》 同上 同上

  《破他论时略说》 同上 同上

  《法胜论师所著观量论摄要略说》 同上 同上

  《成就破遣略论》 同上 同上

  《成就破遣前宗解说》 同上 同上

  《成就刹那灭论略义》 同上 同上

  《大婆罗门所著成就破遣论略义》 同上 同上

  《破遣摄义前宗解说》 同上 同上

  《成就相属论摄义》 同上 同上

  《相属论摄义前宗解说》 同上 同上

  《寄宗、嘎、汝三区僧伽书甘露精滴论》 同上 同上

  《寄赤

  扎喜旺秋朗喀(吉祥自在虚空王)书》 同上 同上

  《喀湿弥罗募化黄金启事》 同上 同上

  本著作是以显密经典及咒释论为根据;是以印度、喀什米尔、金洲、楞伽洲、邬仗那、萨霍尔、尼泊尔、黎域、汉地、西藏等地的大善巧人士们所作的各种论著和所译的诸经论为根据;是以《颇章东圹敦嘎目录》和其后出的《桑野青朴目录》、《澎圹嘎麦目录》后期出的《纳圹丹珠尔译本目录》、大译师所译和著作的目录为根据;是以鲁麦[名楚称协饶(戒慧),系北宋时代西藏佛学家]等人所著的《显密经典分类和并列目录》为根据等,并在此基础上,再补充后期出的译本,又增补各寺院所见书籍中凡未被列入目录,而又符合正量的诸教典,最后编成本书中的目录。本书弃而不用的书目,为数不多。以后如能找到“经”、“论”中的无垢教典,尚可再补入本目录中。

  《佛教史大宝藏论》的第四卷佛教法典分类目录到此结束。

  

  兹从理智与悲心, 增上意乐善业行,

  发起胜心大海中, 燃起精进炽热力。

  并由六种波罗密, 二资粮之伟大力,

  于彼自性虚空中, 引出密布三身云。

  悲心电鬘中发出, 梵净雷音齐降临,

  八万四千正法雨, 普润善缘诸众生。

  

  生此雪山中,随师称末学,布顿是我名,总说十力佛,

  降何世间事;别叙生日种,释迦能仁史,在此娑婆刹,

  证得正觉果,三转妙*轮,直至示涅槃,次第略示说。

  

  我愿以此善,能作白昼光,照触广无边,摩尼圆镜场。

  燃起悲智焰,一切诸众生,烦恼分别执,如薪尽毁扬。

  

  我对经与论,善巧诸著作,与彼诸智者,所传上师教。

  未能皆通达,所说不正过,敬祈见真者,对我能容恕!

  

  能说无二门,佛日已沉没,持教诸大德,霞光复收藏。

  遂成黑暗中,作恶鸺鹏鸟,各执邪恶见,随欲颠倒狂。

  在此非法行,魔力日盛强,能行净业众,寥若晨星疆。

  如我所著作,夫复有何用?不如静隐居,慎行亦善良。

  嘻嘻我往昔,福薄生于此,正法趋没落,邪盛之西藏。

  尊敬愚痴辈,弃贤如草莽,轻视法人处,即此雪山庄。

  纵是持净戒,改革恶风师,若唯说美语,是为名利养。

  喜敬行说法,随俗而合流,惟增徒劳伤!若持自独立,

  将如僵枯枝,任我作何种,作风与行态,最终所获得,

  唯是恶名扬。愧我不能知,皆大欢喜法,因此处自隐,

  想亦是妙方。我若说是非,是与正法违,若依法宣说,

  藏中诸人士,对我成怨敌,反而生恨肠!我若默不语,

  众将说我愚,造罪作毁谤!噫嘻值此时,我作如何方?

  闻说两种法,虽说可住持,但为正直士,依戒生出离,

  渴求正法义,具智闻法辈,我当尽善巧,说法依三藏。

  若为求此生,名利集徒众,对法不生信,不起意乐者,

  对彼说正法,闻后不实行,反使爱憎张。如是闻与说,

  双方皆无益,闻说两业力,且将渐转变,成为生死缰。

  辩论正法理,虽说可持教,但亦应思惟,为知自他宗,

  为安诸有情,于彼正净道,以此用正理,改邪是应当。

  但若不谨慎,自赞而毁他,诡诈作辩论,口出粗恶语,

  心怀恶意者,说诸无谓词,与诸不净语,焚毁他心房。

  如是作辨论,菲独无利益,饶舌徒劳伤!成堕地狱方!

  主要为利他,虽是可说法,但亦应了知,应化之根机,

  随眠与二资,并其前后世,一切之边际。尤为重要者,

  唯一是动机,决非为自利,唯为善调伏,彼等应化机。

  若为求自利,利乐赞誉等,仅此一动机,复乏神通灵。

  如是诸人士,著作利他业,将如身无翼,欲向空飞去,

  最终所获果,利他将不成;但言其自利,亦变失败因。

  有辈恶劣众,过去诸世尊,对彼无能为,大力诸菩萨,

  于彼乏术行,彼是毁时嗔,赞时复骄矜,彼对超己者,

  内心生嫉心,彼对有才辈,复生竞争心,对才逊己者,

  彼心生轻毁。如是诸众生,若为广宣说,顺法正言教,

  彼心生各种,烦恼与爱憎。如是幼稚者,愚顽无知辈。

  于今我对彼,调伏实无能!以此我思惟,应作调自心,

  因思我往昔,由积百福业,始获此人身,暇满具大义,

  难得是真实,大宝此人身,犹如苦海中,获渡舟航行,

  不应无意义,空过虚消耗,而应速修行,成义大宝珍。

  应知此生苦,实无暇时待,迅速成坏灭,有如牵畜牲,

  趋彼屠场中,刹那与死近,当思决定死,大义应修成。

  今日推明作,如是无时尽,岂知转瞬间,可怖阎摩王,

  突到自身前,来迎我速去!垂危床第间,一息将绝命,

  除有正法外,其余无益生,应作此思惟,速修成大义。

  应思此一生,为亲与非亲,而积爱与憎,并诸受用财。

  复集眷属等,但至死时刻,眷属受用等,皆不能随行!

  所有业果苦,唯我一己受!梵天与帝释,转轮圣王等。

  于此轮回中,虽享一时乐,难得以固稳,彼等死至时,

  是否堕恶趣,确实难知分,故应厌轮回,大义愿速成。

  因此我应知,亦速趋死时,愿以往昔业,所积福善力,

  往生兜率天,亲谒弥勒尊,得尊喜摄受,继证无生忍。

  从今至菩提,愿我不生起,爱自与实执,利他无厌生。

  

  愿三恶趣与他众, 所有众苦集我身。

  于我成熟愿我善, 回向众生得乐增。

  对我生益与害心, 与一缘念或作意,

  仅闻我名一切众, 愿皆速证胜菩提。

  愿以三宝真实力, 与诸上师加持力,

  并我增上清净力, 成就如我所发心。

  译后记

  

  布顿大师所著《佛教史大宝藏论》,即是论述印度佛教和西藏佛教的史书。其所记显密教乘,诸学史实,多属扼要,后来学者多引以为据。较之其他佛教史书更显重要。

  本书著者布顿大师,精通五明,修学兼优,为昔日西藏佛教界的一代名师,也是西藏著名的史学家。他诞生于藏历第五绕迥金虎年,即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卒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享寿七十五岁。本书系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布顿33岁时所撰著。

  布顿一生著述,极为宏富,共有二十六巨帙之多。所有论著,不论显密,明处诸论,均甚典雅,妙难思议!这部《佛教史大宝藏论》是其代表作,为中外学者所称道。

  本书我曾于1962年用汉文文言体译出,十年浩劫中,原稿不幸荡然无存!近年来知我人士前来索此译稿者颇不乏人;想读汉文译本的人士,也日益增多。因此,我重新把它翻译了出来。

  鉴于该藏文原著是世界古典名著,曾被译成几种外文出版,但这些外文译本,大都是避难就易,且误译之处,亦复不少。有友人建议,如用汉文语体文译出,对一些名词术语加以注释,则更便于读者阅读。我本此善意,在这次重译时,按照藏文原著用语体文逐段译出,并对有关的专门术语加了必要的注释。本着忠实于原文的原则,尽我绵薄之力使其不失庐山真面,这也是我对读者的一点诚意。

  象这类佛教史专著,在布顿以前是没有的,书中确有不少珍贵资料。以佛教史料来说,浩如烟海,演变莫测,颇难撰著。而布顿这一著作,则是摄略史料,扼要写出;尤其本书能正确地解释显密佛学的纲要,其理论透辟,用笔精湛,明辨各宗,有理有据。细究书中各节,均有特殊见解。

  另外,大藏经目录是佛学文献的瑰宝,而布顿所编撰的大藏经分类目录,更是瑰宝中的瑰宝。我译此目录时,参照了唐译。如与藏文原意无误而且已普遍传称的,则仍用唐译;如与藏文原意不符又非普遍传称的,我则重新译正。但由于译者学识浅薄,错误难免,尤盼贤达,多加指正。

  , 取成佛,但不说法。若说此劫中,以前只出有四佛,那末,与《时轮》中所说:贤劫中“毗婆尸佛”[29]等至最后的“释迦牟尼”,名为七如来,这与世间中传称为过去七佛的说法相矛盾。其实并无过失。如果想到此世界中所出的佛,亦是过去的佛,也就不矛盾了。须知不同的经典中,千佛的名称也互不相同。如“顶髻”称作“深明”,“胜解”称作“普明”或“显扬”,这是异名。也有部分是因翻译上的差别,故此无须怀疑。

  乙三 特别是在此娑婆世界中释迦牟尼王佛出现于世的情况。此世界名娑婆。所谓“娑婆”,意为“忍”。是说不为烦恼三毒所劫夺,而且乐意忍受,以能坚忍,故名“堪忍”。《大悲妙法莲花经》…

《佛教史大宝藏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