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凉州寨喀寺;中等寺院有桑耶寺、年堆江图尔寺、香色新寺;小寺遍及康、藏、卫等各地。此诸寺俱由法王萨班管辖,总计有显密教法,尤为注疏等法相之说是法王萨班之独特的优良传统。法王萨班在 世时,前往蒙古地方时,即委任乌由巴日贝森格为萨迦法相法会官;香尊多丹班为密宗法会官;其近住弟子格西释迦桑波为总管。据说还把萨迦大族分为八十多部。法王萨班去世后,继承和宏扬其之因明等法相学派者有那赖那查、塞多坚、吉蔡、土丹那杰、土丹漾坚、卫寨塘、绛阿仁、吉祥萨迦土丹拉钦等。如是继承和宏扬其之密宗学派的有许多大小寺院。此乃超胜于他人之事迹。在斗诤时,当徒众失败之时,创立了殊胜纯洁之事业,故其在幼年时即多次亲见众菩萨。此由众贤者之著作中而得知。有诗云:
“如此具有五明之法王,
第二佛陀萨迦班钦巴,
吾亲见彼之部分事迹,
少年时敬奉之心不移。
无数众生效法班智达,
无有不见知识诸遍知,
今于无垢佛土已成佛,
往皈依圆满吉祥二利。
汝之智慧胜伏文殊佛,
慈悲王子为汝之高寿,
到达异地谋蕃土安乐,
一心想住之蒙古地方。
诸凡能力至尊萨迦巴,
佛法遍传世间何不佳
此问之恩德无可计量,
先贤之慧照明众生心。
啊唷!今世之时为坏劫,
如此道理依旧是无明,
所有教派亦无可辩驳,
乃是执持部分殊胜法。
呜呼!无损教法诸愚者,
自满随求为法之本性,
故吾宏扬教法来拯救,
此为法王所辖之领域。”
此等赞颂词亦为自然发出之祷祝。
法王萨迦班智达之弟索南坚赞于其父35岁,其母23岁的阳木龙年(1184年)出生于觉喀当地方。他幼年学习祖辈之一切佛典,彻底修证喜金刚和金刚橛二密法。他役使兄妹护*轮,倡建乌孜宁玛殿,并为此殿修建了围墙。此时,诸老翁请求在门卓、派卓和萨噶洛等地的后边修建一围墙。遂从辛莫且开始修建了一箭之地等长的围墙;在斯塘等地设立了集市和人口众多之村庄,在仲堆、仲麦、达托、芒喀寨钦、藏哇普、夏堆麦、大那等地建立庄园;在绛迥、喀索、果斋、客尔普等地建立了许多牧场;在热萨等地牧养马群。他依止诸佛教大师,供奉彼等之生活,并倡建了佛像、佛经、佛塔,经常敬献供品。为先世上师建立无可胜计之定期供养。他还具有能察见后世之神通。他在临去世时说:“我在后世要转到南方一座大草山的附近,为具缘弟子灌顶,使之专心修习秘密瑜伽之道。”他传承扎普巴的口耳相传密诀。如是之上师于56岁的阴土猪年(1239年)阴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明见诸净相,明见上师和本尊无别,对众人说:“你们的法主(指萨迦班智达)是真正的佛陀,要毫无疑惑地敬信感戴。”随即于拉堆降吉多堆绒之吉祥山去世。遗言说:“我之尸体要火化于帕吉雪之巅,我的子孙后代将有管辖国土之因缘。”众人遂照此遗嘱而办。一些人说:“桑擦之母是达日绒地方人,家族贤善,父亲名叫桑吉觉色。她所生的儿子即桑擦索南坚赞。所以认为法王萨班与索南坚赞为一母所生是错误的,因为法王萨班不是桑擦。”杰尊著的《喀仁杰波校订之史籍》中未说他们不是同母。因此,说明他们是同一母亲所生。
注 释:
[1]三摩地,亦称等持,佛家所说一种定名,由此定力身心维持安乐平等。
[2]楞札字,古印度文之一种。
[3]兰札字,古印度天城体梵文字母。7世纪时,吞米桑布扎即据此字体造成藏文的楷书字形。
[4]大小五明,大五明指内明(佛教哲学)、因明(佛教逻辑)、声明(音韵学)、医方明(医学)、工巧明(工艺学)。小五明指诗词、修辞、韵律、歌舞、星算。
[5]择期,藏历根据日圭七分影等占卜未来吉凶的算法。
[6]增上慢,宗教之七慢之一。七慢为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和邪慢。
[7]《声明集分论》,这是一部集合声明学重要部分的著作。公元前三四百年时,由印度大师萨巴达瓦玛著。萨巴达瓦玛,藏语译作顿贝廓恰。后有人误其著者为旺秋廓恰。
[8]《集量七注》,古印度因明家法称发扬陈那所著《集量论》的七部注释。即《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和《诤理论》。前三部释因明之本体,后四部释因明之组成部分,故有三本四支之称。
[9]法称为印度佛学家,他主要活动在公元7世纪,是陈那的再传弟子。其关于因明的著作主要有解释陈那《集量论》的七部注疏。
[10]龙树,又译为龙猛,龙胜。约为公元2世纪人,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青年时为著名婆罗门学者。后皈依佛法,精通三藏;并大力宏扬佛法,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风靡全印度。其主要著作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回诤论》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教义就是源于中观论。
[11]八观察,即:察地、察宝、察衣、察树、察男人、察女人、察马、察象。
[12]五曜,即金、木、水、火、土。
[13]桑耶寺,在今山南札囊县境内。8世纪中,唐代藏王赤松德赞和印度佛学家希瓦措、白玛迥奈等三人仿照印度古庙奥达那达布日寺之形式揉合汉藏印度的建筑风格于一体,共同倡建。曾几度遭火灾,均经修复。11世纪中,原来流亡康青各地的僧徒,重返西藏,聚居桑耶寺,形成为宁玛派的主寺。
[14]噶当派,该派由阿底峡弟子仲敦巴所创,是11世纪中叶西藏佛教中兴时期主流。噶当派是以显宗的修习为主的,修习的经典主要有《噶当六论》和《噶当七宝》等。
[15]希解派,12世纪初,印度佛学家达巴桑杰入藏首创,以修行般若经义断除生死涅槃一切苦恼命名的佛教派系名。
[16]罗睺,亦称黄幡星,占星算中所说九精灵之一。神话说此星形如鳄鱼之头,能衔食日月。
[17]《现观庄严论》,为慈氏所著,为慈氏五论之一。这部书着重讲“定”学,共分八品,前三品解释境,即学佛的人应明之境;次四品解释行,即学佛的人应修之行;后一品解释果,即学佛的人最后证得的果。依成佛的次第,讲般若波罗蜜多之教义。
[18]五无间业,亦称五无间罪,即弑父,弑母,杀阿罗汉,破僧和合及恶心出佛身血。
[19]噶当派,“噶当”一词乃以其所传教法之特征命名。“噶”译为教,教即教官,指一切显密经论;“当”译为教诫、教授,意为对僧徒修习的指导。该派渊源阿底峡,以经教为修学指示,故称噶当。其弟子仲敦巴于1057年创建热振寺,依此为道场,创立噶当派。该派是11世纪中叶兴起的一教派。
[20]此为一部医学论著,所谓八支是藏医源流体系中所分的八科治疗法即病体、小儿病、妇女病、鬼病、疮伤、中毒、延寿和补阳。
[21]十法行,即缮写、供养、布施、听闻、朗诵、记忆、演说、默念、思维和修习。
[22]乔答摩,是古印度一氏族名,释迦牟尼即出于此族,故佛书有时称释迦牟尼俗名为乔答摩。此处即指释迦牟尼。
[23]菩提金刚座,即释迦牟尼证觉成道的古印度菩提伽耶城。
[24]逾缮那,古印度长度单位名。五尺为弓,五百弓为一具卢舍,八具卢舍为一逾缮那,约合二十六市里多。
[25]芒隅吉宗帕巴哇底寺,今在西藏吉隆县境内,此寺内放有一尊用尼泊尔南境产的旃檀树造的哇底观音菩萨像。故此寺亦称为哇底寺。
[26]赞颂明论,古印度婆罗门所传四种经典(即祠祀明论、禳灾明论、赞颂明论、歌咏明论)之一。
[27]十力,即处非处智力、自业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根胜劣智力、偏趣行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宿命随念智力、死生智力和漏尽智力。
[28]世亲大师,又译作天亲或宝亲,是无著的同母异兄弟,原宗小乘佛教,后改宗大乘佛教。他是帮助无著弘扬唯识论派的重要人物,他的代表著作是《俱舍论》。
[29]食子,朵玛。由糌粑捏成以供神施鬼的食品。
[30]这份诏书在《萨迦班智达传》的19—20页也有录文,字句有所不同。
[31]《圣者龙树之中观论》,为龙树所著,后由秦鸠摩罗什汉译,共四卷。据称有五百颂。实际为四百四十六颂。内容主要讲“缘生性空”和“八不中道”的大乘佛教中观学说。注释很多,主要有印度清辩著,唐波罗颇密多罗汉译《般若灯论释》十五卷;印度安慧著,宋惟净等汉译《大乘中观释论》十八卷等。
[32]以下括号中之注释皆为原书之注。
[33]黎城,今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古藏文历史书籍称此地为“黎域”。
[34]西夏,从吐蕃时期起,藏文史籍中一直用“mi nya-g”、“mi gnyags”或“mi gnyag”等词来称西夏。汉文史籍中,唐代称其为“弭药”;宋代称其为西夏、大夏或夏,也有的称其为“木内”;元代汉文称“mi nyag”直译作“西夏国”;明代将“mi nyag”音译作“迷娘”、“母纳”或“河西”;清代则称之为“穆纳”或“密纳克”,以后则称为“木雅”。
[35]蛮子,藏文史书称南宋地区为“蛮子地区”。
[36]也里可温,意为有福德之人,是对基督教长老的称呼,元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被称为也里可温教。
[37]四法印,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
[38]四身,即自性身、智慧法身、受用报身和变化身。
[39]五智,佛教用语。据不空所译《菩提心论》及日本空海《秘藏记》等载,密教大日如来有五…
《萨迦班智达生平、事业简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