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俱为是定,其坐时,也是定,其卧时,也是定,龙的一切时,均为是定,这叫做龙的常法。)
(都在无秽之家,而接受其食,有秽之家,就不接受其食。如果得到恶不净之食的话,就把它舍弃,有如师子那样的作风。所得到的供养物,乃为了他人,乃慈愍他人而接受的。龙虽食他人的信施,但是对于生存生命之事,却没有所执着〔不是为生存而食,乃为他人的功德而食〕。)
(已断除大小的结,已解脱一切之缚,随着其所游行之处,其心乃没有半点的系着。有如白莲花,虽在水中所生,在于水中所长养,但是池中的泥水却不能染着于它,而有妙香,有被人所爱乐之色。像如是的,最上的觉悟者,降生于世间,而行于世间,而不会被欲所染,有如莲华之生在于水中,而不被污水所染着那样。)
(犹如燃火的会炽盛那样,如果不加益薪柴的话,则火就会止息,没有薪木,则火就不会有传,此火就为之消灭迨尽。有智慧的人说此譬喻,乃欲使人了解其中的奥义。这是龙之所知的,是龙中之龙所说的。远离淫欲与瞋恚,以及断除愚痴的话,就能得证无漏的果位。龙舍离其身,此龙就叫做寂灭的了。)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乌陀夷听佛所说,欢喜而奉行!
一一九、说处经第三(第三念诵)
大意:本经首先叙述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之三说处(理)。如一心闻法,而闻一法、断一法、修一法、一法作证后,便能得正定,而达到心的解脱。其次乃述因其所说而有四处(理)。所谓:一向论、分别论、诘论、止论。如相应于此四处,而回答的话,
就能得共说与共论。如住于处非处、所知、说喻、道迹的话,就可得共论。不然的话,就不可共论。最后举出说义与说事之必要的诸条件。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这里唯有三说处(理),并没有四或五之说处(理)。如比丘见后,由于彼说之故而说,而说:我已见、已闻、已识、已知,比丘因之而说后,而说是我所知的。那三说处呢?比丘们!由于有了过去世之说,而说如是的过去世之时为有的:比丘们!由于有未来世之说,而说如是之未来世之时伪有的:比丘们!由于有了现在世之说,而说如是之现在世之时为有的,这叫做三说处,并没有四或五之说处。如比丘见后,由于彼说之故而说,而说:我已见闻识知,比丘因之而说,而说是我所知的。依于所说,而善于习得其义,由于不说之故,就不能善习而得其义的了。
贤圣的弟子们,用两耳而专心一意的听法,他们以两耳而一心的听法后,而断一法,而修一法,而作证一法。他们断一法、修一法,作证一法后,便能得正定。贤圣的弟子,其心得正定后,便能断除一切的淫、怒、痴。贤圣的弟子,像如是的,能得心的解脱,心解脱后,便能知道解脱。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之身,而知如真(如实而知道真谛)。
由于其所说,而有四处,应当可用来观察人们:如这位贤者可以和其共说,这位则不可以共说是。如果这位贤者,应用一向论(决定的论),而不用一向(决定的论)来回答的话,或者应用分别(解答)论,而不用分别(解答)来回答的话,或者应用诘论(反诘解答),而不用诘(反诘解答)来回答的话,或者应用止论(置之,不必答),而不用止(置之,不必答)来回答的话,则像如是的这类的贤者,就不得共说,也不得与之共论。假如这位贤者,对于一向论,便能以一向回答的话,或者以分别论而能以分别而回答的话,或者以诘论而能以诘来回答的话,或者以止论而能以止来回答的话,则像如是的这类贤者,便可得与其共说,也可得与其共论。
又次,由于其所说,而更有四处,可当用来观察人们:这位贤者可和他共说,这位则不可以和他共说等事。假如这位贤者对于处、非处(理、非理),不安住(不确立)的话,对于所知(了悟)不安住(不确立)的话,对于说喻不安住的话,对于道迹(道行)不安住(不确立)的话,则像如是之类的贤者,就不可以和他共说,也不可以和他共论。假如这位贤者对于处、非处,能安住的话,或者对于所知能安住的话,或者对于说喻能安住的话,或者对于道迹能安住的话,则像如是之类的贤者,就可得和他共说,也可得和他共论。
由于所说之时,止息其口行(口业),舍弃自己的所见(舍我见),舍弃怨结的意念,舍弃欲,舍弃恚,舍弃痴,舍弃慢,舍弃不语,舍弃悭嫉,而不求胜、不伏他,不取所失,说义、说法。说义、说法后,其教就又教其安止(告一段落),而自欢喜,也使他人欢喜。像如是的说义,如是的说事,就叫做圣说义,叫做圣说事,所谓至竟(究竟)漏尽是。」
于是,世尊,乃说此颂而说:
若有诤论议杂意怀贡高非圣毁呰德各各相求便
但求他过失意欲降伏彼更互而求胜圣不如是说
若欲得论议慧者当知时有法亦有义诸圣论如是
慧者如是说无诤无贡高意无有厌足无结无有漏
随顺不颠倒正知而为说善说则然可自终不
说恶
不以诤论义亦不受他诤知处及说处是彼之所论
如是圣人说慧者俱得义为现法得乐亦为后世安
当知聪达者非倒非常说
(如果为有诤的论议,以杂意而怀着贡高心,不是圣者,而会毁呰功德,各各都相求其利便,也唯求他人的过失,存心欲降伏他人,更互而求胜利等事,一位圣者,就不像如是之说。)
(如果欲得论议的话,则有智慧的人当应知道其时宜。如有法、有义的论议,诸圣者的论说,就是如是的。有智慧的人乃作如是之说:应无诤,应没有贡高;意应没有厌足,而没有结、没有漏。)
(随顺而不颠倒,以正知而为其说。如果为善说的话,就然可他〔赞同他〕,自己乃始终不说恶,不用诤去论议,也不接受他人的诤议。知处〔知理〕,以及说处〔说理〕,就是他的所论说的。)
(像如是的圣人之说,有智慧的人,都能得此义,为现法而得安乐,也为后世的安隐。应当要知道!聪达的人,乃说非倒、非常之说〔中道说,不偏于任何一方之说〕。)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二○、说无常经第四(第三念诵)
大意:本经叙述观察五阴为无常、苦、非神,而修习七道品、正思正念,而遂得漏心解脱。并说此世中,阿罗汉为最胜最尊。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到的就是如是: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色阴乃为是无常的,无常的就是苦的,苦的则为非神(非我)的。觉(受阴)也是无常的,无常的就是苦的,苦的则为非神(非我)。想阴也是无常的,无常的就是苦的,苦的则为非神(非我)。行阴也是无常的,无常的就是苦的,苦的则为非神(非我)。识阴也是无常的,无常的就是苦的,苦的则为非神(非我)。这叫做色无常,觉(受)、想、行、识都无常,无常就是苦,苦则为非神(非我)。多闻的圣弟子应作如是的观察,应修习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应为无碍,而正思正念。圣者作如是而知、
如是而见的话,则为欲漏心解脱,有漏心解脱,无明漏心解脱。解脱之后,便会知道解脱,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之身,而知如真(如实而知)。如有众生,及九众生居(1.欲界的人天。2.梵众天。3.极光净天。4.遍净天。5.无想天。6.空无边处。7.识无边处。8.无所有处。9.非想非非想处。也就是众生乐住的居处有九种),乃至有想无想处之行余的第一之有(有情),在于其中间,为第一的,为大的,为胜的,为最的,为尊的,为妙的,就是所谓世间中的阿罗诃(阿罗汉。为所有众生,不管是天,是人,一切的众生当中,阿罗汉就是最高无上的)。为甚么呢?因为世间中的阿罗诃乃得最为安隐快乐之故。」
于是,世尊乃说此颂而说:
无着第一乐断欲无有爱永舍离我慢裂坏无明网
彼得不移动心中无秽浊不染着世间梵行得无漏
了知于五阴境界七善法大雄游行处离一切恐怖
成就七觉宝具学三种学妙称上朋友佛最上真子
成就十支道大龙极定心是世中第一彼则无
有爱
众事不移动解脱当来有断生老病死所作办灭漏
兴起无学智得身最后边梵行第一具彼心不由他
上下及诸方彼无有喜乐能为师子吼世间无上觉
(阿罗汉乃由于无着之故为第一的安乐,已断除欲念,而没有贪爱,永恒的舍离我慢,裂坏了无明的缦网。他已得不移不动的境界,心内已没有秽浊,已不染着于世间,以梵行而证得无漏。)
(已了知于五阴之法,以七善法〔信、惭、愧、多真、勤、念、慧〕为其境界〔行境〕。大雄世尊所游行之处,乃离开一切的恐怖。已成就七觉宝〔七觉分。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舍〕,已具学三种之学〔戒定慧〕,微妙之处,乃称为最上的朋友,是佛陀的最上的真子〔据南传,则应将「大雄游行处,离一切恐怖」和「妙称上朋友,佛最上真子」之句互换其处〕。)
(已成就十支道〔无学位的十分-支〕,如大龙之极为心定。是世间中的第一人。他已没有了贪爱。众事都不能移动他。已解脱当来之有〔已不受生死之身〕,已断除生老病死等苦恼,所应作的都已办完,已灭诸漏。乃兴起无学的智慧,已得色身
之最后的边际,已具足了第一的梵行。他的心已不由于他之支使了。无论是上下,以及诸方,他都不会为之而喜乐〔自不贪着的喜乐〕。能作狮子吼,是世间的无上的觉者。)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二一、请请经第五(下一请字之音为慈井反)(第三念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于十五请日(自恣日),告诉诸比丘们说:我是梵志,我已得灭,为无上的医王。我今受身,就是最后边,你们是我的真…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