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一▪P3

  ..续本文上一页烦恼的系缚,永远不住于颠倒之中,也能自己证悟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当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十三经注释:

  1、味:贪着而享乐,此作动词用,亦名味着。 

  2、染:污染、杂染。烦恼之异名,此作动词用,染着之意。

  3、患:祸患之意。 

  4、出离:指从流转中脱离而得自在。

  5、五受阴:即五取蕴,谓有漏之五蕴。取,即取着之意。部派佛教有部,统为烦恼之异名;在唯识中,则为贪爱的别名。取着于烦恼的事故,故名取。

  6、诸天:指三界二十八天。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六天;色界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有四天,合计二十八天。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7、魔:即魔罗,能害人性命,是障碍扰人修道的魔鬼,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天主即是魔王。

  8、梵:即梵天,是色界之「初禅天」,此天无欲界淫欲,寂静清净,有梵众、梵辅、大梵三天。通常所说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弃,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前来请转*轮。

  9、沙门: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10、婆罗门:即婆罗贺摩拿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以四围陀论为经。

  11、结缚:「烦恼」别名,因烦恼能系缚吾人身心,使不得解脱,出离生死。

  12、颠倒: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 

  13、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十四、本经叙说世尊告诉众比丘,于五受阴之味、患、离应随顺觉,并以智慧如实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以前爱乐物质现象,对它进行遍求,如果对于物质现象的爱乐能够随顺觉悟的话,那么对于物质现象的爱乐,便能以智慧如实地洞见了。同样地,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爱乐,对它进行遍求,如果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爱乐,能够随顺觉悟的话,那么对于这些精神现象的爱乐,便能以智慧如实地洞见了。

   众比丘啊!我对于物质现象的祸患,对它进行遍求,如果对于物质现象的祸患能够随顺觉悟的话,那么对这物质现象的祸患,便能以智慧如实地洞见了;同样地,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祸患,对它进行遍求,如果对于这些精神现象的祸患能够随顺觉悟的话,那么对于这些精神现象的祸患,便能以智慧如实地洞见了。

   众比丘啊!我对于出离物质现象的束缚,对它进行遍求,如果对于出离物质现象的束缚,能随顺觉悟的话,那么对于出离物质现象的束缚,便能以智慧如实地洞见了;同样地,对于出离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束缚,对它进行遍求,如果对于出离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束缚,能够随顺觉悟的话,那么对于出离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束缚,便能以智慧如实地洞见了。」(以下「诸比丘!我于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译文请参考前经后半段。)  

  第十四经注释:

  1于色味有求有行:味,贪着而享乐,亦名味着。求,求取。行,此指身、口、意的造作。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对于色味进行遍求﹂。

   十五、本经叙说执取五蕴,随顺烦恼役使,即有束缚,不能获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个比丘来到佛陀这里,稽首礼佛足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慈悲的世尊啊!今天您当为我简略地解说修持佛法的要义,我听闻说法后,将独自在一个僻静的处所,精进修持而不懈怠。精进修持不懈怠后,将再作思惟:一个信佛的善男子之所以要出家,剃除须发,身穿法服,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是为了要修持完成无上的清净梵行,在现世今生中自己以通智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那时,世尊告诉那位比丘说:「问得好啊!问得真好!比丘如此畅快地问说:『应当为我简略地解说修持佛法的要义,我听闻说法后,将独自在一个僻静的处所,精进修持而不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你是如此的问说吗?」

   比丘禀告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仔细听啊!仔细听啊!要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比丘啊!一个人如果一直随顺着烦恼的役使,便会随顺着烦恼而死;如果随顺着烦恼而死的话,就是被爱取的烦恼所系缚了。比丘啊!一个人如果不随顺着烦恼的役使,就不会随顺着烦恼而死;不随顺着烦恼而死的话,那么就能从自己所爱取的烦恼事物中获得解脱了。」

   比丘禀告佛陀说:「知道了,世尊!知道了,善逝!」

   佛陀告诉比丘说:「你如何在我简略地解说修持佛法的要义中,深广地了解其中的义理呢?」

   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如果对物质现象随顺着烦恼的役使,那么便会随顺着烦恼到死;随顺烦恼的役使,随顺着烦恼到死的话,那就是被所爱取的烦恼所系缚了。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如果随顺着烦恼的役使,便会随顺着烦恼到死;随顺着烦恼的役使,随顺着烦恼到死的话,那就是被所爱取的烦恼所系缚了。

   世尊啊!如果对物质现象不随顺着烦恼的役使,便不会随顺着烦恼到死;不随顺着烦恼的役使,不随顺着烦恼到死的话,那么就能从所爱取的烦恼中,获得自在解脱了。同样地,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如果不随顺着烦恼的役使,便不会随顺着烦恼到死;不随顺着烦恼的役使,不随顺着烦恼到死的话,那么就能从所爱取的烦恼中,获得自在解脱了。就是这样,世尊啊!我在您简略地说法中,深广地了解它的义理。」

   佛陀告诉比丘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妙!比丘你能在我简略地说法中,深广地了解它的义理。为什么呢?因为对物质现象如果随顺着烦恼的役使,就会随顺着烦恼到死;如果随顺着烦恼的役使,随顺着烦恼到死的话,那么就会被爱取的烦恼所束缚。同样地,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如果随顺着烦恼的役使,就会随顺着烦恼到死;如果随顺着烦恼的役使,随顺着烦恼到死的话,那么就会被爱取的烦恼所束缚了。

   比丘啊!如果对物质现象不随顺着烦恼的役使,就不会随顺着烦恼到死;如果不随顺着烦恼的役使,不随顺着烦恼到死的话,那么就可解脱爱取的烦恼。同样地,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如果不随顺着烦恼的役使,就不会随顺着烦恼到死;如果不随顺着烦恼的役使,不随顺着烦恼到死的话,那么就可解脱爱取的烦恼了。」

   当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后,心中非常欢喜,向佛陀礼敬后离去,独自处于僻静的地方,专心精进地修习佛法,不放逸懈怠。专心精进的修习佛法,不放逸懈怠后,思虑着:一个信佛的善男子之所以要出家,剃除须发,身穿法服,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以至于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那位比丘立即证成阿罗汉,心中获得自在解脱。

  第十五经注释:

  1、异比丘:南传巴利本皆作「一比丘」。

  2、稽首佛足:于佛足前下头至地顶礼,是一种很诚敬的礼敬方式。 

  3、却住:即退处。

  4、不放逸:不敢放纵,即不怠惰之意。

  5、善男子:指信佛之在家男子。

  6、信家非家出家: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此处断句为「信家非家,出家(学道)。」信家,信施之家,即俗家。本句意 谓「以俗家为非真正归处的家,而出家学道。」佛光版「阿含藏」此处注释引南传巴利本作「已正信佛教,由俗家而现在出家处于非家。」别译杂阿含经卷一第一经有出现如此类句作「深信家法会归无常,出家学道。」佛光版引南传「处于非家」,乃古印度习俗,老年之后,离家修道,四处游行参学,乃至老死于外,故云「处于非家」。在中国无此习俗,故「非家」也可作「不执着于家」来理解。

  7、现法作证:谓于现世今生中由自己的神通智慧作证。

  8、随使使:第一个「使」为名词,是烦恼的异名,此指执取等烦恼。第二个「使」字为动词,作「役使」解,即役使身心之意。

  9、取:对所爱的境界,执取追求。

  10、世尊、善逝:二者皆是佛陀十号之一。佛陀为世、出世间之最尊贵,故称世尊。善逝,又译「好去」,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中。

  11、罗汉:即阿罗汉。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为小乘之最高果位。

   十六、本经叙说执取五蕴,随顺烦恼役使的话,则会增加轮回流转的次数。内容文字大多同于前经,译文从略。

  第十六经注释:

  1所问如上:指该比丘所问和前经相同。以下诸经同。

  2差别者:指本经与前经不同之处。

  3则增诸数:数,指轮回流转之次数。全句译为「就会增加轮回流转的次数。」

   十七、本经叙说五蕴非我所有,宜速断除,才能获得安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有一个比丘从座位起立,袒露着右肩,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慈悲的世尊啊!请为我简略地解说佛法的要义,我听闻佛法后,将独自在一个僻静之处,专心思惟法义,不放逸怠惰。一个…

《杂阿含经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杂阿含经卷第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